農學報導
種豬產業走過一甲子,如何東山再起?
刊登日:108/06/24
1,996
臺灣種豬產業發展長達60 年以上,從政府主導養豬產業到民間種豬場出現,從進口種豬到國外買家慕名而來臺灣買種豬,這一路走來的艱辛並非常人所能體會。本文從全臺灣第一家外銷種豬的福昌豬場,來看臺灣種豬出口的歷史與未來展望。
時間回到2018 年3 月3 日這天,臺南市新化區的種豬性能檢定站人聲鼎沸,從四面八方湧進的人潮直直盯著走秀臺上的模特兒搖頭擺尾,端詳牠們的骨架、腳蹄。
這場走秀很特別,主角不能瘦成紙片,最好身形粗勇,大腿健壯。這是台灣區種豬產業協會辦理的種豬拍賣比賽,每頭豬都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因此必須有強壯的腳蹄,採精時騎上假母臺才不會摔落受傷;骨架也要夠粗,日後才能撐起3、400 公斤的體重。
臺灣種豬性能好,雖然原先是從溫帶國家引進,但透過飼養業者高超的飼養及育種技術,不斷交配改良,已經能適應又濕又熱的氣候,甚至讓不少東南亞國家不惜為臺灣放寬檢疫規則,就是要進口臺灣馴化後的種豬,種豬產業已然成為臺灣新南向政策的一大利器。
多世代育種,成就臺灣優勢
臺灣種豬產業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蓬勃,早期國內養豬大多屬家庭副業,配種仰賴「牽豬哥」,即牽著公豬與各家母豬交配。1952 年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才開始研究雜交肉豬,嘗試過相當多雜交方式,直到1962 年正式確立LYD(L 為藍瑞斯、Y 為約克夏、D 為杜洛克)為最好的三品種肉豬雜交組合。
隨著相關研究進行,再加上豬肉外銷,更帶動臺灣種豬產業發展。1970 年開始有民間種豬場投入,而養豬戶也會直接從歐洲、美國等國進口L、Y、D 種豬。
位在宜蘭縣壯圍鄉的福昌豬場,就是臺灣首波投入種豬育種的民間業者。福昌豬場原先是以飼料原料買賣起家,一次次販售飼料給養豬戶的過程中,創辦人楊正宏發現,影響豬隻品質、健康的因素不只飼料配方,遺傳性能也相當關鍵,使他毅然決然投入種豬產業,甚至特地花費15,500元美金,引進1987 年美國種豬檢定站總冠軍公豬。
不過從溫帶、寒帶氣候國家引進的種豬,到了濕熱的臺灣容易水土不服,生長及繁殖性能難以發揮,楊正宏透過多次種豬交配選育,集中各國種豬優良基因,使溫帶氣候來的豬種,漸漸適應亞熱帶氣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家畜生產科科長陳中興表示,臺灣種豬產業真正建立,可以回溯到1975 年,飼養業者與研究單位為了讓溫帶豬種適應環境,開始研究、選育種豬。政府也成立國家核心種豬場,官方選育民間優秀種豬,針對體型、屠宰肉質改良,經過多年育種,這些溫帶種豬的後代開始能適應臺灣環境,此時東南亞國家的種豬產業才正要萌芽。
耐濕熱種豬,深受東南亞歡迎
種豬耐濕、耐熱的特性,深深受到東南亞國家青睞,1980 年福昌豬場開了臺灣種豬出口第一槍,成為臺灣首家種豬外銷企業,開拓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香港、越南等種豬外銷市場。
臺灣福昌集團第二代、總經理楊杰表示,東南亞國家與臺灣氣候類似,且許多溫帶種豬出口國為了追求繁殖性能,犧牲了豬肉口感,臺灣重視肉質,比較合亞洲人習慣,出口東南亞很有優勢。不過臺灣種豬外銷正式步上軌道,已經是5 年後的事。
1985 年開始,臺灣種豬育種成果受到東南亞國家關注,直至1997 年口蹄疫爆發前,臺灣總共出口10,166 頭種豬,以香港為主,其次是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主要由福昌豬場、水波種畜場及王將農牧場供應。
這段期間是種豬及肉豬出口的黃金年代,為了促使民間種豬業者更關心種豬品質,政府創立種豬場評鑑制度,希望透過種豬場評鑑,讓種豬業者互相競爭升級,加速改良種豬,提高種豬生產效率,資訊彙整於網站「臺灣畜產種源資訊網」。
以科學化數據輔助育種,
成長數據延伸為品質依據
一頭好的種豬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除了依靠外觀評斷外,事實上買家更在意豬隻的生長、繁殖性能。
約40 年前,臺灣就開始推動種豬登錄工作,制定登錄辦法及施行細則,前期種豬登錄曾一度將種豬體型納入評選標準,但以外型作為登錄篩選受到種豬業者質疑,加上後來登錄資訊電腦化,因此臺灣種豬登錄便轉為以血統系譜登錄為主。
目前臺灣累積的種豬資料已超過20 萬頭,飼養業者可以從資料庫中尋找到血統、配種等基本資料,也能一覽產肉、繁殖等性能狀況,追蹤每頭豬隻的生長性能,除了作為育種的基礎資料,透過資料庫查詢種豬資料,當作種豬選購依據。
除了用科學化數據回溯種豬身世,1975年政府也正式開辦種豬檢定,測定種豬成長性能,包含飼料效率、日增重、背脂厚度等,買家可依據數據來確認種豬狀況。
目前種豬檢定以中央檢定為主,各種豬場可將13 ~ 17 日齡(體重限制為4.0 ~7.0 公斤)送到檢定站,統一集中飼養,檢測生長性能資訊,將未達基本門檻的豬隻予以汰除。
陳中興說明,全球種豬買賣交易都須評估成長數據,不管是國外業者來購買種豬,或是臺灣到國外種豬場購買,這些數據都是判斷種豬好壞的重要證據。除了科學數據外,臺灣也會針對種豬進行後裔追蹤,了解種豬是否將優質性能遺傳給肉豬,如果肉豬檢測性能背離種豬,那麼該種豬就會被淘汰。
口蹄疫爆發,重創種豬出口
優異的種豬性能和完整數據資料,讓臺灣種豬在國際舞臺取得一席之地,1996 年臺灣種豬外銷出口頭數高達2,826 頭,創下歷史新高。原以為種豬產業能蒸蒸日上,但隔年臺灣爆發大規模口蹄疫,中斷種豬出口的佳績,也讓豬肉外銷畫上休止符。陳中興描述,口蹄疫爆發前,臺灣肉豬高達1 千多萬頭,40%供應外銷市場,支撐著臺灣種豬產業,但疫病爆發後,臺灣養豬產業受到極大衝擊,現在僅剩當年50%,連帶讓多家種豬場拉下鐵門。
楊杰表示,1996 年種豬成功外銷中國後,福昌豬場又接獲其他訂單,為滿足銷售需求,因此在臺南投資租用豬場,以擴大產能滿足訂單,但隔年口蹄疫爆發後,外銷訂單頓時消失,接下來臺灣豬價暴跌,一頭大豬僅剩百元,加上國內豬隻移動管制,因而遭受重大損失。
危機帶來轉機,疫病促使育種方向轉變
口蹄疫重創臺灣種豬出口,但就算臺灣成為疫區,人民仍然要吃豬肉,種豬研發選育腳步仍繼續前進,不過研究重點從豬隻性能轉變為疾病防治。
從1993 年開始,福昌豬場配合政府輔導,針對「豬假性狂犬病」展開清除行動,在1997 年獲得政府認證為第一家清除豬假性狂犬病的民間種豬場。
楊杰說明,這種疾病會造成豬隻免疫系統低落,使得豬隻容易感染其他疾病,而造成損失,當時福昌豬場即配合政府更加強化場內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注射疫苗、採檢、汰除感染豬隻,花了3 年多時間才讓疾病消失。
政府也從2009 年開始,與全臺灣種豬場協商,選定豬隻疾病進行清除行動,第一波就是豬假性狂犬病,因而打開封閉已久的種豬場大門,讓獸醫專家了解全臺灣種豬場的健康狀況,替未來種豬出口奠基。
篩檢緊迫基因,找出市場需求基因
過去不論是種豬或是肉豬產業,都相當擔心豬隻會罹患豬緊迫敏感綜合症候群(PSS),這是一種高遺傳率的遺傳性疾病,具有該基因的豬隻不管繁殖、成長或公豬精液品質皆有嚴重不良影響,容易因為緊迫而猝死,擁有此基因的肉豬可能在運送到市場的過程中突然死亡,造成經濟損失。
福昌豬場因此引入基因篩選技術,汰除具有緊迫基因的豬隻,率先在1998 年完成藍瑞斯、約克夏種公、母豬的緊迫基因排除。楊杰認為,雖然執行過程必有損失,但這是必要之痛。
這是基因篩選技術用於種豬的實績,也是臺灣種豬產業未與世界脫節的證明。2009 年起,臺灣進入種豬性能檢定新化站的三品種豬,近100%未出現緊迫基因。陳中興說明,因臺灣肉豬業者仍有生產需求,自然會去盯著種豬場升級,如果種豬場停止研發優良種豬,肉豬業者就會拒絕購買,在市場機制推動下,諸多種豬場仍在口蹄疫爆發後到國外引種,進行改良。
篩檢緊迫基因只是第一關,隨著市場更要求豬肉品質,因此臺灣開始針對多產基因、肉質基因、增肌基因等進行研究,並發展鑑別方法,以符合市場潮流,加速育種改良。臺灣業者對種豬優劣的判別依據,也從基本生長數據,提高到基因型差異。
擺脫口蹄疫陰影,重啟出口
臺灣豬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福昌豬場趁著這段停止出口的時間,養精蓄銳,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加速育種改良,也運用冷凍精液製作技術,保存優良種源,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讓國外看到臺灣育種並沒有因為疾病爆發而停止。
等了將近20 年,機會終於來了。曾經進口過臺灣種豬的越南,對這些豬耐濕、耐熱的表現念念不忘,2012 年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副部長葉景芹(Diệp Kỉnh Tần)親訪臺灣,拜訪福昌豬場,臺灣產官學界也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由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李淑慧等獸醫專家陪同福昌豬場前往越南,與當地獸醫官員溝通,針對臺灣種豬採取特殊檢疫方式,避免將施打疫苗的豬隻誤判為感染口蹄疫。
越南釋出誠意,為臺灣放寬檢疫條件,楊杰回憶,當時是口蹄疫後第一批種豬外銷,大家都戰戰兢兢,特地到越南觀察種豬適應狀況。後來這批種豬在越南的表現超過預期,更加深越南進口臺灣種豬的意願,向更多家種豬場購買。2013 年臺灣共有185 頭種豬輸出到國外。
臺灣種豬深受東南亞國家肯定,但這條路要走得長久,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楊杰認為,臺灣種豬在政府推動「種豬登錄」、「種豬檢定」、「種豬場評鑑」及「國家核心種豬場」的種豬產業四維下,讓臺灣種豬極具特色,不僅生長、繁殖性能表現優異,甚至在體型、屠體都具有相當競爭力,但種豬出口必須要符合進口國的檢疫條件,種豬場本身的健康條件,例如生物安全、防疫管理、疾病監控,就是現階段種豬能否出口的重要條件。
種豬除了要符合國內標準,更重要是得符合進口國需求,全球活畜出口採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標準,但臺灣目前被列為口蹄疫、豬瘟疫區,貿易受限,與越南合作是採場域化及點對點出口,由臺灣提出健康檢驗證明,但未來若要走得更廣,勢必得努力清除病原。
如何塑造、強化臺灣種豬特色也是未來目標,種豬育種有兩大方向:建立自己的育種系統,或者跟隨國外腳步。目前臺灣種豬受東南亞國家喜愛的主因是耐濕、耐熱,購買後無適應期,能直接投入生產,但隨著育種科技進步,如何鞏固既有優勢,強化臺灣種豬特色,攸關未來外銷市場。
陳中興表示,國外購買種豬通常會指定需求,例如繁殖性能、成長性能、指定部位肉多,與臺灣種豬需求有所差異,但目前臺灣種豬產業仍受到國內肉豬產業影響,無法跳離國內種豬供應思維。
雖然臺灣目前還是口蹄疫疫區,豬肉以內銷為主,但陳中興認為,種豬業者應該將目光放遠,更精進臺灣育種條件,改善生產環境、加強生物安全,隨時準備好,等待出口機會來臨,「我們要讓國外買家覺得,不買(臺灣豬)很可惜。」
文/洪嘉鎂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4)
時間回到2018 年3 月3 日這天,臺南市新化區的種豬性能檢定站人聲鼎沸,從四面八方湧進的人潮直直盯著走秀臺上的模特兒搖頭擺尾,端詳牠們的骨架、腳蹄。
這場走秀很特別,主角不能瘦成紙片,最好身形粗勇,大腿健壯。這是台灣區種豬產業協會辦理的種豬拍賣比賽,每頭豬都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因此必須有強壯的腳蹄,採精時騎上假母臺才不會摔落受傷;骨架也要夠粗,日後才能撐起3、400 公斤的體重。
臺灣種豬性能好,雖然原先是從溫帶國家引進,但透過飼養業者高超的飼養及育種技術,不斷交配改良,已經能適應又濕又熱的氣候,甚至讓不少東南亞國家不惜為臺灣放寬檢疫規則,就是要進口臺灣馴化後的種豬,種豬產業已然成為臺灣新南向政策的一大利器。
多世代育種,成就臺灣優勢
臺灣種豬產業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蓬勃,早期國內養豬大多屬家庭副業,配種仰賴「牽豬哥」,即牽著公豬與各家母豬交配。1952 年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才開始研究雜交肉豬,嘗試過相當多雜交方式,直到1962 年正式確立LYD(L 為藍瑞斯、Y 為約克夏、D 為杜洛克)為最好的三品種肉豬雜交組合。
隨著相關研究進行,再加上豬肉外銷,更帶動臺灣種豬產業發展。1970 年開始有民間種豬場投入,而養豬戶也會直接從歐洲、美國等國進口L、Y、D 種豬。
位在宜蘭縣壯圍鄉的福昌豬場,就是臺灣首波投入種豬育種的民間業者。福昌豬場原先是以飼料原料買賣起家,一次次販售飼料給養豬戶的過程中,創辦人楊正宏發現,影響豬隻品質、健康的因素不只飼料配方,遺傳性能也相當關鍵,使他毅然決然投入種豬產業,甚至特地花費15,500元美金,引進1987 年美國種豬檢定站總冠軍公豬。
不過從溫帶、寒帶氣候國家引進的種豬,到了濕熱的臺灣容易水土不服,生長及繁殖性能難以發揮,楊正宏透過多次種豬交配選育,集中各國種豬優良基因,使溫帶氣候來的豬種,漸漸適應亞熱帶氣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家畜生產科科長陳中興表示,臺灣種豬產業真正建立,可以回溯到1975 年,飼養業者與研究單位為了讓溫帶豬種適應環境,開始研究、選育種豬。政府也成立國家核心種豬場,官方選育民間優秀種豬,針對體型、屠宰肉質改良,經過多年育種,這些溫帶種豬的後代開始能適應臺灣環境,此時東南亞國家的種豬產業才正要萌芽。
耐濕熱種豬,深受東南亞歡迎
種豬耐濕、耐熱的特性,深深受到東南亞國家青睞,1980 年福昌豬場開了臺灣種豬出口第一槍,成為臺灣首家種豬外銷企業,開拓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香港、越南等種豬外銷市場。
臺灣福昌集團第二代、總經理楊杰表示,東南亞國家與臺灣氣候類似,且許多溫帶種豬出口國為了追求繁殖性能,犧牲了豬肉口感,臺灣重視肉質,比較合亞洲人習慣,出口東南亞很有優勢。不過臺灣種豬外銷正式步上軌道,已經是5 年後的事。
1985 年開始,臺灣種豬育種成果受到東南亞國家關注,直至1997 年口蹄疫爆發前,臺灣總共出口10,166 頭種豬,以香港為主,其次是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主要由福昌豬場、水波種畜場及王將農牧場供應。
這段期間是種豬及肉豬出口的黃金年代,為了促使民間種豬業者更關心種豬品質,政府創立種豬場評鑑制度,希望透過種豬場評鑑,讓種豬業者互相競爭升級,加速改良種豬,提高種豬生產效率,資訊彙整於網站「臺灣畜產種源資訊網」。
以科學化數據輔助育種,
成長數據延伸為品質依據
一頭好的種豬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除了依靠外觀評斷外,事實上買家更在意豬隻的生長、繁殖性能。
約40 年前,臺灣就開始推動種豬登錄工作,制定登錄辦法及施行細則,前期種豬登錄曾一度將種豬體型納入評選標準,但以外型作為登錄篩選受到種豬業者質疑,加上後來登錄資訊電腦化,因此臺灣種豬登錄便轉為以血統系譜登錄為主。
目前臺灣累積的種豬資料已超過20 萬頭,飼養業者可以從資料庫中尋找到血統、配種等基本資料,也能一覽產肉、繁殖等性能狀況,追蹤每頭豬隻的生長性能,除了作為育種的基礎資料,透過資料庫查詢種豬資料,當作種豬選購依據。
除了用科學化數據回溯種豬身世,1975年政府也正式開辦種豬檢定,測定種豬成長性能,包含飼料效率、日增重、背脂厚度等,買家可依據數據來確認種豬狀況。
目前種豬檢定以中央檢定為主,各種豬場可將13 ~ 17 日齡(體重限制為4.0 ~7.0 公斤)送到檢定站,統一集中飼養,檢測生長性能資訊,將未達基本門檻的豬隻予以汰除。
陳中興說明,全球種豬買賣交易都須評估成長數據,不管是國外業者來購買種豬,或是臺灣到國外種豬場購買,這些數據都是判斷種豬好壞的重要證據。除了科學數據外,臺灣也會針對種豬進行後裔追蹤,了解種豬是否將優質性能遺傳給肉豬,如果肉豬檢測性能背離種豬,那麼該種豬就會被淘汰。
口蹄疫爆發,重創種豬出口
優異的種豬性能和完整數據資料,讓臺灣種豬在國際舞臺取得一席之地,1996 年臺灣種豬外銷出口頭數高達2,826 頭,創下歷史新高。原以為種豬產業能蒸蒸日上,但隔年臺灣爆發大規模口蹄疫,中斷種豬出口的佳績,也讓豬肉外銷畫上休止符。陳中興描述,口蹄疫爆發前,臺灣肉豬高達1 千多萬頭,40%供應外銷市場,支撐著臺灣種豬產業,但疫病爆發後,臺灣養豬產業受到極大衝擊,現在僅剩當年50%,連帶讓多家種豬場拉下鐵門。
楊杰表示,1996 年種豬成功外銷中國後,福昌豬場又接獲其他訂單,為滿足銷售需求,因此在臺南投資租用豬場,以擴大產能滿足訂單,但隔年口蹄疫爆發後,外銷訂單頓時消失,接下來臺灣豬價暴跌,一頭大豬僅剩百元,加上國內豬隻移動管制,因而遭受重大損失。
危機帶來轉機,疫病促使育種方向轉變
口蹄疫重創臺灣種豬出口,但就算臺灣成為疫區,人民仍然要吃豬肉,種豬研發選育腳步仍繼續前進,不過研究重點從豬隻性能轉變為疾病防治。
從1993 年開始,福昌豬場配合政府輔導,針對「豬假性狂犬病」展開清除行動,在1997 年獲得政府認證為第一家清除豬假性狂犬病的民間種豬場。
楊杰說明,這種疾病會造成豬隻免疫系統低落,使得豬隻容易感染其他疾病,而造成損失,當時福昌豬場即配合政府更加強化場內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注射疫苗、採檢、汰除感染豬隻,花了3 年多時間才讓疾病消失。
政府也從2009 年開始,與全臺灣種豬場協商,選定豬隻疾病進行清除行動,第一波就是豬假性狂犬病,因而打開封閉已久的種豬場大門,讓獸醫專家了解全臺灣種豬場的健康狀況,替未來種豬出口奠基。
篩檢緊迫基因,找出市場需求基因
過去不論是種豬或是肉豬產業,都相當擔心豬隻會罹患豬緊迫敏感綜合症候群(PSS),這是一種高遺傳率的遺傳性疾病,具有該基因的豬隻不管繁殖、成長或公豬精液品質皆有嚴重不良影響,容易因為緊迫而猝死,擁有此基因的肉豬可能在運送到市場的過程中突然死亡,造成經濟損失。
福昌豬場因此引入基因篩選技術,汰除具有緊迫基因的豬隻,率先在1998 年完成藍瑞斯、約克夏種公、母豬的緊迫基因排除。楊杰認為,雖然執行過程必有損失,但這是必要之痛。
這是基因篩選技術用於種豬的實績,也是臺灣種豬產業未與世界脫節的證明。2009 年起,臺灣進入種豬性能檢定新化站的三品種豬,近100%未出現緊迫基因。陳中興說明,因臺灣肉豬業者仍有生產需求,自然會去盯著種豬場升級,如果種豬場停止研發優良種豬,肉豬業者就會拒絕購買,在市場機制推動下,諸多種豬場仍在口蹄疫爆發後到國外引種,進行改良。
篩檢緊迫基因只是第一關,隨著市場更要求豬肉品質,因此臺灣開始針對多產基因、肉質基因、增肌基因等進行研究,並發展鑑別方法,以符合市場潮流,加速育種改良。臺灣業者對種豬優劣的判別依據,也從基本生長數據,提高到基因型差異。
擺脫口蹄疫陰影,重啟出口
臺灣豬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福昌豬場趁著這段停止出口的時間,養精蓄銳,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加速育種改良,也運用冷凍精液製作技術,保存優良種源,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讓國外看到臺灣育種並沒有因為疾病爆發而停止。
等了將近20 年,機會終於來了。曾經進口過臺灣種豬的越南,對這些豬耐濕、耐熱的表現念念不忘,2012 年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副部長葉景芹(Diệp Kỉnh Tần)親訪臺灣,拜訪福昌豬場,臺灣產官學界也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由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李淑慧等獸醫專家陪同福昌豬場前往越南,與當地獸醫官員溝通,針對臺灣種豬採取特殊檢疫方式,避免將施打疫苗的豬隻誤判為感染口蹄疫。
越南釋出誠意,為臺灣放寬檢疫條件,楊杰回憶,當時是口蹄疫後第一批種豬外銷,大家都戰戰兢兢,特地到越南觀察種豬適應狀況。後來這批種豬在越南的表現超過預期,更加深越南進口臺灣種豬的意願,向更多家種豬場購買。2013 年臺灣共有185 頭種豬輸出到國外。
臺灣種豬深受東南亞國家肯定,但這條路要走得長久,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楊杰認為,臺灣種豬在政府推動「種豬登錄」、「種豬檢定」、「種豬場評鑑」及「國家核心種豬場」的種豬產業四維下,讓臺灣種豬極具特色,不僅生長、繁殖性能表現優異,甚至在體型、屠體都具有相當競爭力,但種豬出口必須要符合進口國的檢疫條件,種豬場本身的健康條件,例如生物安全、防疫管理、疾病監控,就是現階段種豬能否出口的重要條件。
種豬除了要符合國內標準,更重要是得符合進口國需求,全球活畜出口採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標準,但臺灣目前被列為口蹄疫、豬瘟疫區,貿易受限,與越南合作是採場域化及點對點出口,由臺灣提出健康檢驗證明,但未來若要走得更廣,勢必得努力清除病原。
如何塑造、強化臺灣種豬特色也是未來目標,種豬育種有兩大方向:建立自己的育種系統,或者跟隨國外腳步。目前臺灣種豬受東南亞國家喜愛的主因是耐濕、耐熱,購買後無適應期,能直接投入生產,但隨著育種科技進步,如何鞏固既有優勢,強化臺灣種豬特色,攸關未來外銷市場。
陳中興表示,國外購買種豬通常會指定需求,例如繁殖性能、成長性能、指定部位肉多,與臺灣種豬需求有所差異,但目前臺灣種豬產業仍受到國內肉豬產業影響,無法跳離國內種豬供應思維。
雖然臺灣目前還是口蹄疫疫區,豬肉以內銷為主,但陳中興認為,種豬業者應該將目光放遠,更精進臺灣育種條件,改善生產環境、加強生物安全,隨時準備好,等待出口機會來臨,「我們要讓國外買家覺得,不買(臺灣豬)很可惜。」
文/洪嘉鎂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4)
上一篇
上下一條心,翻轉產銷班經營績效
下一篇
放假不放空!那些學校沒教的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8%
我喜歡:25%
很實用:8%
夠新奇:0%
普普啦:8%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07
讚~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02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