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志工媽媽總動員,撐起社區獨挑大梁
刊登日:108/07/08
442
在農村裡的女性角色,除了可以是貢獻基礎勞動力的千歲團、厝邊聯絡感情的傳話筒,還擁有農產研發的好手藝、穿針引線的大魅力。她們猶如細沙穩固駁坎,默默奉獻;也好似梁柱撐起建物,獨挑大梁。在社區、在農會、在企業都看見她們的身影。
在過往那個小溪、溝渠和田埂還沒鋪上水泥的年代,石砌駁坎是農村常見的景象。工匠將大顆卵石櫛比鱗次地堆砌成牆,再以泥土細沙填補石頭之間的縫隙,增強結構穩定性,才能成就一座扎實堅固的駁坎。
來到臺南市後壁區的仕安社區,這裡還保留老一輩印象中的人情味及互助精神。男性,專注操持農務及社區決策;女性,負責穿針引線與日常運作,兩者缺一不可,共同砌築舒適的家園。仕安社區證明,駁坎看似由卵石堆疊而成,但若沒有泥土細沙從中彌合,將脆弱易垮。
早期稻作尚未機械化,農家總有「相伴做」的習慣,客家人或稱為「交工」,也就是鄰居互相幫忙換工的意思。當男人穿梭各片稻田之間時,婦女就當聯繫窗口,還會為彼此煮茶水、備「割稻飯」來款待。
如今這種景象不多見了,仕安社區和大部分農村一樣,成為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區,需求孔亟的社區照顧與關懷就落到女性肩上了。合作社專案經理卓丹羽說:「志工媽媽是很重要的一群人,只要跟社區公益有關的事,找她們就對了。」
在社區呼朋引伴,農村重拾活力
從平時環境清潔、中午為共餐老人打菜、晚上替課輔班小孩供餐,到定期幫大家量血壓、按時打電話問安等,都少不了這群50 ~ 80 幾歲的志工媽媽。有些行動不便的長者鮮少出門,她們還會親自訪視,里長廖育諒就說:「志工超過9 成都是女性,可能男生多少還有點大男人主義吧,不習慣做這些事。說真的,社區沒有她們就沒有我們啊!」
卓丹羽是社區裡難得一見的年輕女性,幾年前來到仕安參與社區營造,認識了在李坤昇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林鍵樺,因理念契合而結婚,之後就在這個僅有200 多戶、600 多人的小村莊定居,還租了一間三合院整修,其中一側廂房變成背包客棧,另一側已塌掉的護龍就改為公共空間。
另外,在合作社擔任會計的白慧昭為了就近照顧母親,也成為返鄉青年的一員。她笑說當志工已成為媽媽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有時候陪她去看醫生,快中午的時候就嚷著要回家,因為要去食堂打飯菜。」熱心公益外,白媽媽許水枝更是社區第一批友善耕作的稻農,還呼朋引伴召喚其他老農改變農法。
擴大規模,合作社走向專業
原來在2013 年的時候,在廖育諒挨家挨戶請託下,村民紛紛入股成立合作社,希望發展社區經濟。又為了照顧村民健康,合作社跟老農契作不用農藥化肥的「仕安米」,讓農村重拾活力。
幾年下來,從最初3 位農友、2 甲地,拓展至今已有16 位農友、超過10 甲地的規模。去年合作社還添購烘穀、碾米設備,將濕穀即時烘乾保存,再依出貨時間分批碾製,讓仕安米保有最佳風味。
這般理念吸引了食品專業人士林育如前來相助,開發出溫潤不燥熱的黑豆玄米茶、名為「仕米香」的爆米香。兩者主要原料皆來自社區,純麥芽則取自臺北新莊的老店,志工媽媽還將做好的米香送進烤箱增加結構緊密,好讓這香氣十足的圓米香脆而不硬、甜而不膩。
在仕安,無論社區裡的志工服務、老年照顧,或合作社的農產加工、產品包裝,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女性身影,這正是鄉土文學裡不斷歌詠的對象。
仕安社區與文人眼睛折射出的美好沒有二致,用綿密女力作男性堅實後盾,編織出幸福的家園。
文/張家維、黃重豪 攝影/黃重豪 (豐年 6802)
在過往那個小溪、溝渠和田埂還沒鋪上水泥的年代,石砌駁坎是農村常見的景象。工匠將大顆卵石櫛比鱗次地堆砌成牆,再以泥土細沙填補石頭之間的縫隙,增強結構穩定性,才能成就一座扎實堅固的駁坎。
來到臺南市後壁區的仕安社區,這裡還保留老一輩印象中的人情味及互助精神。男性,專注操持農務及社區決策;女性,負責穿針引線與日常運作,兩者缺一不可,共同砌築舒適的家園。仕安社區證明,駁坎看似由卵石堆疊而成,但若沒有泥土細沙從中彌合,將脆弱易垮。
早期稻作尚未機械化,農家總有「相伴做」的習慣,客家人或稱為「交工」,也就是鄰居互相幫忙換工的意思。當男人穿梭各片稻田之間時,婦女就當聯繫窗口,還會為彼此煮茶水、備「割稻飯」來款待。
如今這種景象不多見了,仕安社區和大部分農村一樣,成為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區,需求孔亟的社區照顧與關懷就落到女性肩上了。合作社專案經理卓丹羽說:「志工媽媽是很重要的一群人,只要跟社區公益有關的事,找她們就對了。」
在社區呼朋引伴,農村重拾活力
從平時環境清潔、中午為共餐老人打菜、晚上替課輔班小孩供餐,到定期幫大家量血壓、按時打電話問安等,都少不了這群50 ~ 80 幾歲的志工媽媽。有些行動不便的長者鮮少出門,她們還會親自訪視,里長廖育諒就說:「志工超過9 成都是女性,可能男生多少還有點大男人主義吧,不習慣做這些事。說真的,社區沒有她們就沒有我們啊!」
卓丹羽是社區裡難得一見的年輕女性,幾年前來到仕安參與社區營造,認識了在李坤昇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林鍵樺,因理念契合而結婚,之後就在這個僅有200 多戶、600 多人的小村莊定居,還租了一間三合院整修,其中一側廂房變成背包客棧,另一側已塌掉的護龍就改為公共空間。
另外,在合作社擔任會計的白慧昭為了就近照顧母親,也成為返鄉青年的一員。她笑說當志工已成為媽媽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有時候陪她去看醫生,快中午的時候就嚷著要回家,因為要去食堂打飯菜。」熱心公益外,白媽媽許水枝更是社區第一批友善耕作的稻農,還呼朋引伴召喚其他老農改變農法。
擴大規模,合作社走向專業
原來在2013 年的時候,在廖育諒挨家挨戶請託下,村民紛紛入股成立合作社,希望發展社區經濟。又為了照顧村民健康,合作社跟老農契作不用農藥化肥的「仕安米」,讓農村重拾活力。
幾年下來,從最初3 位農友、2 甲地,拓展至今已有16 位農友、超過10 甲地的規模。去年合作社還添購烘穀、碾米設備,將濕穀即時烘乾保存,再依出貨時間分批碾製,讓仕安米保有最佳風味。
這般理念吸引了食品專業人士林育如前來相助,開發出溫潤不燥熱的黑豆玄米茶、名為「仕米香」的爆米香。兩者主要原料皆來自社區,純麥芽則取自臺北新莊的老店,志工媽媽還將做好的米香送進烤箱增加結構緊密,好讓這香氣十足的圓米香脆而不硬、甜而不膩。
在仕安,無論社區裡的志工服務、老年照顧,或合作社的農產加工、產品包裝,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女性身影,這正是鄉土文學裡不斷歌詠的對象。
仕安社區與文人眼睛折射出的美好沒有二致,用綿密女力作男性堅實後盾,編織出幸福的家園。
文/張家維、黃重豪 攝影/黃重豪 (豐年 6802)
上一篇
看黃金雨,穿龍圳旁採紅棗鮮果
下一篇
上下一條心,翻轉產銷班經營績效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0%
我喜歡:2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06
讚~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02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