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共耕共享,為山區農業開新路 嘉義縣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
刊登日:108/07/29
314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以「上帝的農夫,大地的管家」心情,致力有機、友善環境農法,「憨憨地」打拚,雖然年齡偏高,班員學習不懈,起步雖艱辛,如今產銷步入佳境,為山區農業走出新路。
莫拉克風災後,一群阿里山鄉茶山部落原住民合組產銷班,開啟有機農法復育小米、香糯米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期許「在自己土地上,找到站起來機會」,山區農耕環境嚴苛,以中高齡婦女居多的產銷班隊,硬是闖出新局,如今通過有機認證的園地廣達27 公頃,創設的「茶山良食」系列產品廣受歡迎,甚至外銷日本。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的奮鬥故事,不但傳奇,更十足勵志。
榮登十大,產銷班雀躍激動
2017 年10 月中,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名單出爐,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脫穎而出,正在農田忙碌的副班長陳金玉,從手機獲報佳音,禁不住雀躍高呼,喜極泛淚,班長安啟信談起榮登十大績優產銷班的感觸,也是眼眶濕潤。
若了解產銷班艱辛起步,汗水揮不完的打拚歷程,十大的肯定,意義非凡,對於他們的激動反應,不會訝異,只有感動。
安啟信說,早年原住民自耕自食,農產商品化概念淡薄,對於現代化產銷管理與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想在部落土地尋找自己的產業,可說從零開始。一路顛簸過來,能榮獲十大,安啟信特別感謝來自各界的協助,還有可愛的班員,在遭逢挫折、瓶頸時,沒有抱怨,只務實勇敢地去面對、克服。
陳金玉則把榮耀歸之於上帝的恩寵。她說,產銷班小小規模,大家「憨憨地」做,乍聽到登上全國十大消息時,實在不敢相信,超級開心。
良食捐贈,原住民共享文化
另外必得一提,由於有機栽培、又多手工作業,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經營雖入佳境,但整體產量仍不多,收益也不高,但是絲毫無礙產銷班分享熱忱,每年收成時節,都舉辦感恩餐會,邀請部落住民共享,祈福後,新米才開賣。經營站穩腳步後,更發起「良食捐贈」行動,每年提撥營收的1/10 作公益捐贈,溫暖山區弱勢家庭,充分體現原住民傳統優美的共享文化。
說起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的緣起,說來有些悲情。2009 年,莫拉克颱風襲臺,中南部山區飽受蹂躪,茶山部落聯外橋梁道路盡被暴雨沖毀,交通中斷,遊客絕跡,部落原先偏重觀光休閒的產業型態,頓時歸零。
復育傳統糧作,健全部落產業
災後,在地教會長老安啟信、傳教師劉南英引領一小群住民,默默復耕荒蕪多時的農田,採無毒耕作、近乎全手工來復育香糯米、小米等傳統糧食作物,希望活化土地生產力,健全部落產業,期許「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站起來的機會」。
復耕之路,起步艱辛,灌溉水源是首先面臨的難題,原有水路已在水災中破壞崩毀,安啟信領著班員溯溪探勘,從部落數公里外、亂石崩疊的溪谷中一路拉管接上水道,才取得穩定水源,但一旦發布颱風警報,又得拆離引水管避免風雨破壞,僅基本灌溉供水,就得百般折騰。
山區農業環境不比平地,大型農機難以施展,產銷班復育第一批小米,從播種、插秧直到收割,所有田間作業完全仰賴人手,農耕機1 小時輕鬆搞定的工事,大群班員往往得揮汗忙上整天,乃至收割後的脫粒、篩除雜質、脫殼等後續事項,同樣是手工忙碌,包裝前,還得一一篩撿米粒黑點,用「粒粒皆辛苦」形容,絲毫不誇張。一路走來,如今多數農務、加工作業,還是高度仰賴班員的萬能雙手。
闖出新局,挑戰難度高農法
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成立之初,班員組成以中高齡婦女居多,勞力負荷沉重,各種條件不利下,產銷班一起步就堅持不施農藥、不用化肥,挑戰高難度的農耕方式,卻硬是闖出新局。
從6 分地起步,目前,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通過有機認證的經營面積廣達27 公頃,成長驚人。生產主力從小米、香糯米、白薏仁、紅糙米,陸續加入白甘蔗、生薑、苦茶,並跨進加工領域,甘蔗榨汁煉製蔗糖、薑糖,原先以生鮮為主的竹筍,也自行加工成脆筍、筍茸,品項相當多。
胼手胝足,經營步入佳境
該班創設「茶山良食」品牌,自產自銷,價格自訂,通常比市面行情來得高,顧客卻欣然接受,考量幾乎全手工作業,又是無毒有機栽培,成本本就較高,而且品質優異,以手工蔗糖為例,由於不施化肥,白甘蔗體型瘦削,香氣甜度卻是一流,手工濃縮的蔗糖,帶有天然清香,只要嘗過就常常成為忠實顧客。
又如種於休耕多時土地的生薑,得豐厚地力之助,又勤於覆土管理,成熟薑塊出落得壯碩飽滿,動輒超過1 公斤重,參加展售會時,每公斤價位高達180 元,一樣很搶手。加工的薑粉、薑糖,也是熱銷商品。奠定基礎的主力作物之一的小米,甚至吸引日本社團,專程上茶山拜訪,實地觀察生產環境,並大筆採購。
從初期擔心辛苦耕種的好東西賣不出,如今擔心的是反而是不夠賣,產銷班的大步成長,班長安啟信特別感謝產銷班夥伴的同心打拚,遇上困難,不埋怨、不退縮,而是勇敢但謙卑的態度面對,雖然年紀偏高,依然認真學習,再累,也堅持不懈。
不分你我,團結力量大
在生力軍加入之前,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年齡層偏高,班員平均年齡逾60,排第一的高齡86 歲。而從復育久違的傳統糧作、進階加工,到升級包裝、創設品牌、展售行銷,對年高班員而言,樣樣是新領域,若非高昂強烈的學習熱忱、意志,難以推動產銷班大步前進。
2015 年,產銷班北上參加世貿「亞洲有機樂活展」,原多埋首山林默默耕耘,現在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商家,對班員是嶄新的體驗。資深班員莊萊德,原本內歛寡言,幾番歷練,如今說起自家產品特色、耕耘苦樂,都能侃侃暢談。
2016 年,日本社團主動找上門,大筆採購小米,突如其來的訂單,讓對外銷完全陌生的班隊有些手足無措,日方文件往來得請人翻譯,外銷報關流程足足走了3 個月才搞定,雖然折騰,又上了寶貴一課。點點滴滴學習不懈,即使年齡層頗高,但是成長不受限!
共耕共享,產銷運作永續
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組織以家庭為單位,目前有19 戶班員,經營模式採全班一體,共同租用土地、共同耕作,自有土地則結盟耕作,並統一窗口,共同運銷,生產設備、經營成本共同集資,資產共有、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幾乎一切都是「共同」。說來簡單,實踐可不容易。原住民「共享」的美好傳統,應該發揮潛在助力。
阿里山鄉農會指導員鄭森癸,特別推崇他們的高度向心力,全班一體、無私無我,把共耕共享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而且能產又能銷,產品多元。該班的成功,為山區農業走出一條新路,將是最佳學習模範。
無毒出發,推進自然農法
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班員多為虔誠信徒,他們自許,「原住民是上帝的農夫,大地的管家」,土地是上帝所託付,生活在此,就要善待呵護土地。從無毒、友善環境出發,在取得有機認證後,該班更進一步往自然農法推進,希望栽培作為完全順應自然,農作物主要營養素取自自然,然後回歸自然。
產銷班的努力,建立部落自立自主產業,召喚年輕人返鄉,已加入7 位生力軍。安啟信的孩子安嘉明,目前是班隊中堅;原在臺南擔任幼教師的安梅玉也返回茶山。她說,看到部落族人努力打拚,也想盡一分力,對於一些長輩較陌生的領域,例如電腦、網路等,希望可以幫上忙;來自山美部落的莊正勝,在設計繪畫上學有專精,產銷班各項產品包裝預計明年將換新衣,新裝就是由莊正勝所設計,期許將包裝帶入原住民意象。
結合休閒,健全生活體系
茶山部落山環水繞,天生麗質,住民營造用心,環境整潔有致,部落漫步,可說一角落一風景。安啟信期盼,未來茶山除了美景、迎客熱忱,也提供饒富地方風味的農特產,連結休閒旅遊,一加二加三,六級產業連成一氣,產業與觀光結合,豐富遊憩內容,健全在地生活體系。
文˙ 攝影/徐清銘 (豐年6802)
莫拉克風災後,一群阿里山鄉茶山部落原住民合組產銷班,開啟有機農法復育小米、香糯米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期許「在自己土地上,找到站起來機會」,山區農耕環境嚴苛,以中高齡婦女居多的產銷班隊,硬是闖出新局,如今通過有機認證的園地廣達27 公頃,創設的「茶山良食」系列產品廣受歡迎,甚至外銷日本。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的奮鬥故事,不但傳奇,更十足勵志。
榮登十大,產銷班雀躍激動
2017 年10 月中,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名單出爐,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脫穎而出,正在農田忙碌的副班長陳金玉,從手機獲報佳音,禁不住雀躍高呼,喜極泛淚,班長安啟信談起榮登十大績優產銷班的感觸,也是眼眶濕潤。
若了解產銷班艱辛起步,汗水揮不完的打拚歷程,十大的肯定,意義非凡,對於他們的激動反應,不會訝異,只有感動。
安啟信說,早年原住民自耕自食,農產商品化概念淡薄,對於現代化產銷管理與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想在部落土地尋找自己的產業,可說從零開始。一路顛簸過來,能榮獲十大,安啟信特別感謝來自各界的協助,還有可愛的班員,在遭逢挫折、瓶頸時,沒有抱怨,只務實勇敢地去面對、克服。
陳金玉則把榮耀歸之於上帝的恩寵。她說,產銷班小小規模,大家「憨憨地」做,乍聽到登上全國十大消息時,實在不敢相信,超級開心。
良食捐贈,原住民共享文化
另外必得一提,由於有機栽培、又多手工作業,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經營雖入佳境,但整體產量仍不多,收益也不高,但是絲毫無礙產銷班分享熱忱,每年收成時節,都舉辦感恩餐會,邀請部落住民共享,祈福後,新米才開賣。經營站穩腳步後,更發起「良食捐贈」行動,每年提撥營收的1/10 作公益捐贈,溫暖山區弱勢家庭,充分體現原住民傳統優美的共享文化。
說起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的緣起,說來有些悲情。2009 年,莫拉克颱風襲臺,中南部山區飽受蹂躪,茶山部落聯外橋梁道路盡被暴雨沖毀,交通中斷,遊客絕跡,部落原先偏重觀光休閒的產業型態,頓時歸零。
復育傳統糧作,健全部落產業
災後,在地教會長老安啟信、傳教師劉南英引領一小群住民,默默復耕荒蕪多時的農田,採無毒耕作、近乎全手工來復育香糯米、小米等傳統糧食作物,希望活化土地生產力,健全部落產業,期許「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站起來的機會」。
復耕之路,起步艱辛,灌溉水源是首先面臨的難題,原有水路已在水災中破壞崩毀,安啟信領著班員溯溪探勘,從部落數公里外、亂石崩疊的溪谷中一路拉管接上水道,才取得穩定水源,但一旦發布颱風警報,又得拆離引水管避免風雨破壞,僅基本灌溉供水,就得百般折騰。
山區農業環境不比平地,大型農機難以施展,產銷班復育第一批小米,從播種、插秧直到收割,所有田間作業完全仰賴人手,農耕機1 小時輕鬆搞定的工事,大群班員往往得揮汗忙上整天,乃至收割後的脫粒、篩除雜質、脫殼等後續事項,同樣是手工忙碌,包裝前,還得一一篩撿米粒黑點,用「粒粒皆辛苦」形容,絲毫不誇張。一路走來,如今多數農務、加工作業,還是高度仰賴班員的萬能雙手。
闖出新局,挑戰難度高農法
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成立之初,班員組成以中高齡婦女居多,勞力負荷沉重,各種條件不利下,產銷班一起步就堅持不施農藥、不用化肥,挑戰高難度的農耕方式,卻硬是闖出新局。
從6 分地起步,目前,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通過有機認證的經營面積廣達27 公頃,成長驚人。生產主力從小米、香糯米、白薏仁、紅糙米,陸續加入白甘蔗、生薑、苦茶,並跨進加工領域,甘蔗榨汁煉製蔗糖、薑糖,原先以生鮮為主的竹筍,也自行加工成脆筍、筍茸,品項相當多。
胼手胝足,經營步入佳境
該班創設「茶山良食」品牌,自產自銷,價格自訂,通常比市面行情來得高,顧客卻欣然接受,考量幾乎全手工作業,又是無毒有機栽培,成本本就較高,而且品質優異,以手工蔗糖為例,由於不施化肥,白甘蔗體型瘦削,香氣甜度卻是一流,手工濃縮的蔗糖,帶有天然清香,只要嘗過就常常成為忠實顧客。
又如種於休耕多時土地的生薑,得豐厚地力之助,又勤於覆土管理,成熟薑塊出落得壯碩飽滿,動輒超過1 公斤重,參加展售會時,每公斤價位高達180 元,一樣很搶手。加工的薑粉、薑糖,也是熱銷商品。奠定基礎的主力作物之一的小米,甚至吸引日本社團,專程上茶山拜訪,實地觀察生產環境,並大筆採購。
從初期擔心辛苦耕種的好東西賣不出,如今擔心的是反而是不夠賣,產銷班的大步成長,班長安啟信特別感謝產銷班夥伴的同心打拚,遇上困難,不埋怨、不退縮,而是勇敢但謙卑的態度面對,雖然年紀偏高,依然認真學習,再累,也堅持不懈。
不分你我,團結力量大
在生力軍加入之前,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年齡層偏高,班員平均年齡逾60,排第一的高齡86 歲。而從復育久違的傳統糧作、進階加工,到升級包裝、創設品牌、展售行銷,對年高班員而言,樣樣是新領域,若非高昂強烈的學習熱忱、意志,難以推動產銷班大步前進。
2015 年,產銷班北上參加世貿「亞洲有機樂活展」,原多埋首山林默默耕耘,現在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商家,對班員是嶄新的體驗。資深班員莊萊德,原本內歛寡言,幾番歷練,如今說起自家產品特色、耕耘苦樂,都能侃侃暢談。
2016 年,日本社團主動找上門,大筆採購小米,突如其來的訂單,讓對外銷完全陌生的班隊有些手足無措,日方文件往來得請人翻譯,外銷報關流程足足走了3 個月才搞定,雖然折騰,又上了寶貴一課。點點滴滴學習不懈,即使年齡層頗高,但是成長不受限!
共耕共享,產銷運作永續
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組織以家庭為單位,目前有19 戶班員,經營模式採全班一體,共同租用土地、共同耕作,自有土地則結盟耕作,並統一窗口,共同運銷,生產設備、經營成本共同集資,資產共有、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幾乎一切都是「共同」。說來簡單,實踐可不容易。原住民「共享」的美好傳統,應該發揮潛在助力。
阿里山鄉農會指導員鄭森癸,特別推崇他們的高度向心力,全班一體、無私無我,把共耕共享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而且能產又能銷,產品多元。該班的成功,為山區農業走出一條新路,將是最佳學習模範。
無毒出發,推進自然農法
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 班班員多為虔誠信徒,他們自許,「原住民是上帝的農夫,大地的管家」,土地是上帝所託付,生活在此,就要善待呵護土地。從無毒、友善環境出發,在取得有機認證後,該班更進一步往自然農法推進,希望栽培作為完全順應自然,農作物主要營養素取自自然,然後回歸自然。
產銷班的努力,建立部落自立自主產業,召喚年輕人返鄉,已加入7 位生力軍。安啟信的孩子安嘉明,目前是班隊中堅;原在臺南擔任幼教師的安梅玉也返回茶山。她說,看到部落族人努力打拚,也想盡一分力,對於一些長輩較陌生的領域,例如電腦、網路等,希望可以幫上忙;來自山美部落的莊正勝,在設計繪畫上學有專精,產銷班各項產品包裝預計明年將換新衣,新裝就是由莊正勝所設計,期許將包裝帶入原住民意象。
結合休閒,健全生活體系
茶山部落山環水繞,天生麗質,住民營造用心,環境整潔有致,部落漫步,可說一角落一風景。安啟信期盼,未來茶山除了美景、迎客熱忱,也提供饒富地方風味的農特產,連結休閒旅遊,一加二加三,六級產業連成一氣,產業與觀光結合,豐富遊憩內容,健全在地生活體系。
文˙ 攝影/徐清銘 (豐年6802)
上一篇
好米的味道,大圳流貫阡陌縱橫
下一篇
山綠水甜,精緻水果之鄉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2%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1%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09
讚~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02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