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中年轉業從農 用企業理念經營養豬事業-春發成牧場 李榮春
刊登日:108/12/09
3,987
與一般第2 代接班的年輕農民不同,春發成牧場負責人李榮春中年轉業投入陌生的畜牧領域,利用以往在大企業工作學習到的管理知識與方法,讓自己順利轉型,使豬場與眾不同;由於來自重視研發的電子業,深知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性,因此投入艱難的育種工作,並將找出臺灣黑豬種原當作使命。
在屏東縣長治鄉一個不起眼的豬舍裡,40 歲的李榮春正忙碌著餵養他努力育成的小黑豬仔——臺灣平埔黑豬,回憶起7 年前那股傻勁,連太太李佩芬都說:「天啊!他什麼都不懂,竟然要來養豬!」
聽到李榮春要去養豬的朋友,無不訝異。因為李榮春從小生長的環境、求學過程,及後來的就業歷程,都跟養豬毫無關係。但他不但轉行成為專業「養豬戶」,還獲選105 年全國百大青農,創造畜牧業首次入選的得獎殊榮,也寫下科技新貴轉行的成功典範。
壯士斷腕 轉業從農
能夠成功在中年轉業並非偶然,完全靠李榮春的耐力與毅力,卻鮮少人知道其性格的養成是從小開始。「大家都說我是從航空、科技業轉業,卻不知我其實做最久的是鐵工。」李榮春說,由於父親在高雄經營鐵工廠,所以他從國小3 年級就在鐵工廠幫忙。南亞工專畢業、退伍後,還是跟著父親做鐵工,後來轉戰到當時最夯的麥寮六輕,那時他已經是師傅了,可以看圖帶工人,加上每天加班,1 天工資2 千元,年薪早已破百萬。
但六輕停工使他思考應該要想遠些,於是去報考中山大學修習航空學程,結業後到長榮航空做了3 年的飛機技師;後來的職涯更是平順,奇美建廠時開始從基層做起,一直做到主管。不料2008 年金融風暴,臺灣開始實施無薪假制度,敏銳的他知道經濟不景氣即將來臨,沒等到公司裁員便自己先行離職。當時他即有了從農的念頭,他認為,臺灣農業自給率太低,極具發展潛力。剛好當時屏東縣長治鄉成立農業科學園區,李榮春往園區各處投履歷,大約投了20 ~ 30 家,結果毫無回音,「因為我沒有農業背景。」他自己推測出處處碰壁的原因。
他沒想到轉業這麼難,但又不能一直沒工作,由於太太的娘家在屏東縣萬丹鄉,當地畜牧業發達,趁地利之便,他就常往鄰居的豬場觀摩,對養豬有了興趣後,就去潮州一家養豬場應徵,竟然就此錄取了。但僅做了短短半年即離職,原來老闆想借重他的管理專才來改善豬場的經營,但實際上卻無法接受他的想法,甚至揶揄他「上市公司的主管不過如此爾爾」。受到刺激的李榮春興起自己創業養豬的想法。
企業化管理豬場
離開潮州豬場的李榮春對自己是有自信的,他說:「我當時覺得出社會這麼久,在你這裡工作被看扁,那我就要做給你看!」於是把以往的管理訓練運用在養豬事業,透過數據化的管理,讓成果更容易落實及精確,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他設計分層負責的制度,大家只要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以育成率為績效指標,有達到平均值就有基本獎金,若超過目標,獎金就會依比例增加,可以說員工的收入由自己決定。且員工還可準時上下班,他說:「由於自己是從基層做起,十分能理解員工的心情,覺得再怎麼忙也不能影響家庭生活,所以公司很少加班,現在可以做到月休4 天,高於一般月休2 天,未來還希望能做到月休6 天。」
他也規劃了員工教育訓練制度,讓員工能有成長空間。因為人性管理,員工上班心情愉快,自然付出更多心力。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著眼於改善工作環境與員工生活,所以當別的農場缺工時,他卻可從應徵的人選中篩選適合的員工,李榮春對這點十分得意!
堅持平埔黑豬育種之路
除了導入企業化經營外,飼養的豬種則是另一個成功關鍵。考慮到產品競爭力,他選擇走上黑豬育種這條路。會做黑豬育種是因為「在印象中臺灣黑豬就是香甜好吃,很多傳統小吃,像是焢肉飯、肉圓、肉燥飯都是強調用黑豬肉作為原料,但這種味道漸漸消失,且純種的臺灣黑豬好像也沒有了!」
以平埔黑豬育種獲選為105 年全國百大青農的李榮春,充滿使命感地談起這段歷程,「純種臺灣黑豬一開始是從大陸隨移民來到臺灣,目前從DNA 看來發源地應是在福建沿海,剛開始都很純。但在日治時期,本土黑豬被認為長得太慢,日本人引進一些日本豬種雜交,臺灣光復後又引進美國白豬雜交,漸漸體型大小不一、肉質與口感不一,如果沒有復育純化品種、保持肉質的甜美,以後民眾會越來越排斥吃黑豬肉,臺灣純種黑豬有可能就會消失。」
要走這條路不簡單,他明白自己需要接受專業指導及鑽研知識才能提升能力,所以參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辦的「農民學院」。但當時畜牧課程較少,多數是農作或農事課程,加上產銷班也多數著重養殖,對於基因篩選的課程不多,且育種不是靠自己就可達成的,所以他一直在找相關的研究單位解惑。後來終於遇到臺灣大學教授王佩華,王佩華在了解他的育種流程、對大數據的重視等觀念後,雙方一拍即合,並開始探尋臺灣黑豬的基因定序。
王佩華帶領的團隊是他背後的支柱,但對於研究團隊而言,這項花時間的研究工作,要找到「笨笨的」豬農來配合也非常難。據說李榮春這種不怕麻煩、天天幫豬作記錄的豬農真的很少,所以研究團隊表示:「發現李榮春後就立刻把他騙來合作。」李榮春則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很少會有豬農有能力設一個研究部門,而他透過學術研究單位的幫助,等於擁有研究室,對於育種發展幫助極大。
由於太耗時間,雖然找尋臺灣純種黑豬有很多人在喊,但卻沒有人做。從沒有任何參考數據開始,與研究團隊只能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先從外貌相似的古早豬隻個體分別抽取DNA,進行基因分析。接著,李榮春定期到臺大實驗室,把豬場的母豬資料提供研究團隊分析,不斷篩選基因,去蕪存菁,也把非外國豬源的基因,利用血液分析找出來,再一個個地找出平埔黑豬的基因排序,並做定序。終於在去年,於自己的豬場找到第1 隻頭部細長、耳朵下垂、尾巴是直的,還有孔雀羽毛的形狀,最原始樣本的平埔黑豬種原。
這段過程從開始投入至今歷經7 年,才漸漸有個明確的DNA 被證明,但真正可以命名還需要3 ~ 5 年,因為1 頭豬從出生到養成要1 年,最少要取得3 ~ 5 胎的生長記錄,及肉質、繁殖能力等7、8 種數據,且這些數據的標準值不能差距太大,否則就失去育種的意義。
例如繁殖力,一般正常的豬1 胎可以生14 ~ 15 頭,但不能這一胎是這個數字,下一胎卻變成12 或20 頭,如果是這樣,數據就要重新製作,甚至基因也要重新再檢查,非常花費時間、金錢及人力,所以之前都沒有人要做。他說,光是為了找基因,就淘汰掉將近300 頭豬,花了半生積蓄300 萬元。
面對國際競爭 必須做好準備
李榮春認為,面對未來美豬一定會開放的情況下,臺灣必定要找到自己的路,建立市場差異化,提高臺灣黑豬的價值,這也是他想要找出健康、純種臺灣黑豬種原的原因,他說:「現在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傻,但是沒有人要做,我們才有機會,有人要做就沒有機會了!」他相信時間會證明這是對的。
「所以原本育種是我養豬事業的中期發展計畫,但目前已經提前進度,成為短期計畫了!」做事向來有計畫的李榮春說,之前在電子業就深深感受,企業經營要有短中長期規劃,要不然很容易在市場變化中被淘汰。所以他也訂定目標,短期至少可以自給自足生存下去,接著就做中期的育種,長期則是要把育種成果命名,當作一個品種發展下去。
目前除了臺大外,他也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屏東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希望能育種並且種原基因定序有更穩定的發展。去年平埔黑豬元年啟動,李榮春說,一件正確的事要堅持6 年才小有成績,未來還要再堅持下去,希望能堅持到最後1 哩路。
「很感謝所有一路支持與合作的廠商與研究單位。讓消逝已久的平埔黑豬將重新活躍於臺灣土地上。」他並自豪地表示,如果命名成功,將會是臺灣唯一。並且他希望能將此發揚光大,行銷全球,讓臺灣黑豬升級與日本和牛一樣,具有頂級地位。
採訪˙ 攝影/張迎秝 文/張迎秝、編輯部
豐年6706
在屏東縣長治鄉一個不起眼的豬舍裡,40 歲的李榮春正忙碌著餵養他努力育成的小黑豬仔——臺灣平埔黑豬,回憶起7 年前那股傻勁,連太太李佩芬都說:「天啊!他什麼都不懂,竟然要來養豬!」
聽到李榮春要去養豬的朋友,無不訝異。因為李榮春從小生長的環境、求學過程,及後來的就業歷程,都跟養豬毫無關係。但他不但轉行成為專業「養豬戶」,還獲選105 年全國百大青農,創造畜牧業首次入選的得獎殊榮,也寫下科技新貴轉行的成功典範。
壯士斷腕 轉業從農
能夠成功在中年轉業並非偶然,完全靠李榮春的耐力與毅力,卻鮮少人知道其性格的養成是從小開始。「大家都說我是從航空、科技業轉業,卻不知我其實做最久的是鐵工。」李榮春說,由於父親在高雄經營鐵工廠,所以他從國小3 年級就在鐵工廠幫忙。南亞工專畢業、退伍後,還是跟著父親做鐵工,後來轉戰到當時最夯的麥寮六輕,那時他已經是師傅了,可以看圖帶工人,加上每天加班,1 天工資2 千元,年薪早已破百萬。
但六輕停工使他思考應該要想遠些,於是去報考中山大學修習航空學程,結業後到長榮航空做了3 年的飛機技師;後來的職涯更是平順,奇美建廠時開始從基層做起,一直做到主管。不料2008 年金融風暴,臺灣開始實施無薪假制度,敏銳的他知道經濟不景氣即將來臨,沒等到公司裁員便自己先行離職。當時他即有了從農的念頭,他認為,臺灣農業自給率太低,極具發展潛力。剛好當時屏東縣長治鄉成立農業科學園區,李榮春往園區各處投履歷,大約投了20 ~ 30 家,結果毫無回音,「因為我沒有農業背景。」他自己推測出處處碰壁的原因。
他沒想到轉業這麼難,但又不能一直沒工作,由於太太的娘家在屏東縣萬丹鄉,當地畜牧業發達,趁地利之便,他就常往鄰居的豬場觀摩,對養豬有了興趣後,就去潮州一家養豬場應徵,竟然就此錄取了。但僅做了短短半年即離職,原來老闆想借重他的管理專才來改善豬場的經營,但實際上卻無法接受他的想法,甚至揶揄他「上市公司的主管不過如此爾爾」。受到刺激的李榮春興起自己創業養豬的想法。
企業化管理豬場
離開潮州豬場的李榮春對自己是有自信的,他說:「我當時覺得出社會這麼久,在你這裡工作被看扁,那我就要做給你看!」於是把以往的管理訓練運用在養豬事業,透過數據化的管理,讓成果更容易落實及精確,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他設計分層負責的制度,大家只要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以育成率為績效指標,有達到平均值就有基本獎金,若超過目標,獎金就會依比例增加,可以說員工的收入由自己決定。且員工還可準時上下班,他說:「由於自己是從基層做起,十分能理解員工的心情,覺得再怎麼忙也不能影響家庭生活,所以公司很少加班,現在可以做到月休4 天,高於一般月休2 天,未來還希望能做到月休6 天。」
他也規劃了員工教育訓練制度,讓員工能有成長空間。因為人性管理,員工上班心情愉快,自然付出更多心力。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著眼於改善工作環境與員工生活,所以當別的農場缺工時,他卻可從應徵的人選中篩選適合的員工,李榮春對這點十分得意!
堅持平埔黑豬育種之路
除了導入企業化經營外,飼養的豬種則是另一個成功關鍵。考慮到產品競爭力,他選擇走上黑豬育種這條路。會做黑豬育種是因為「在印象中臺灣黑豬就是香甜好吃,很多傳統小吃,像是焢肉飯、肉圓、肉燥飯都是強調用黑豬肉作為原料,但這種味道漸漸消失,且純種的臺灣黑豬好像也沒有了!」
以平埔黑豬育種獲選為105 年全國百大青農的李榮春,充滿使命感地談起這段歷程,「純種臺灣黑豬一開始是從大陸隨移民來到臺灣,目前從DNA 看來發源地應是在福建沿海,剛開始都很純。但在日治時期,本土黑豬被認為長得太慢,日本人引進一些日本豬種雜交,臺灣光復後又引進美國白豬雜交,漸漸體型大小不一、肉質與口感不一,如果沒有復育純化品種、保持肉質的甜美,以後民眾會越來越排斥吃黑豬肉,臺灣純種黑豬有可能就會消失。」
要走這條路不簡單,他明白自己需要接受專業指導及鑽研知識才能提升能力,所以參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辦的「農民學院」。但當時畜牧課程較少,多數是農作或農事課程,加上產銷班也多數著重養殖,對於基因篩選的課程不多,且育種不是靠自己就可達成的,所以他一直在找相關的研究單位解惑。後來終於遇到臺灣大學教授王佩華,王佩華在了解他的育種流程、對大數據的重視等觀念後,雙方一拍即合,並開始探尋臺灣黑豬的基因定序。
王佩華帶領的團隊是他背後的支柱,但對於研究團隊而言,這項花時間的研究工作,要找到「笨笨的」豬農來配合也非常難。據說李榮春這種不怕麻煩、天天幫豬作記錄的豬農真的很少,所以研究團隊表示:「發現李榮春後就立刻把他騙來合作。」李榮春則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很少會有豬農有能力設一個研究部門,而他透過學術研究單位的幫助,等於擁有研究室,對於育種發展幫助極大。
由於太耗時間,雖然找尋臺灣純種黑豬有很多人在喊,但卻沒有人做。從沒有任何參考數據開始,與研究團隊只能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先從外貌相似的古早豬隻個體分別抽取DNA,進行基因分析。接著,李榮春定期到臺大實驗室,把豬場的母豬資料提供研究團隊分析,不斷篩選基因,去蕪存菁,也把非外國豬源的基因,利用血液分析找出來,再一個個地找出平埔黑豬的基因排序,並做定序。終於在去年,於自己的豬場找到第1 隻頭部細長、耳朵下垂、尾巴是直的,還有孔雀羽毛的形狀,最原始樣本的平埔黑豬種原。
這段過程從開始投入至今歷經7 年,才漸漸有個明確的DNA 被證明,但真正可以命名還需要3 ~ 5 年,因為1 頭豬從出生到養成要1 年,最少要取得3 ~ 5 胎的生長記錄,及肉質、繁殖能力等7、8 種數據,且這些數據的標準值不能差距太大,否則就失去育種的意義。
例如繁殖力,一般正常的豬1 胎可以生14 ~ 15 頭,但不能這一胎是這個數字,下一胎卻變成12 或20 頭,如果是這樣,數據就要重新製作,甚至基因也要重新再檢查,非常花費時間、金錢及人力,所以之前都沒有人要做。他說,光是為了找基因,就淘汰掉將近300 頭豬,花了半生積蓄300 萬元。
面對國際競爭 必須做好準備
李榮春認為,面對未來美豬一定會開放的情況下,臺灣必定要找到自己的路,建立市場差異化,提高臺灣黑豬的價值,這也是他想要找出健康、純種臺灣黑豬種原的原因,他說:「現在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傻,但是沒有人要做,我們才有機會,有人要做就沒有機會了!」他相信時間會證明這是對的。
「所以原本育種是我養豬事業的中期發展計畫,但目前已經提前進度,成為短期計畫了!」做事向來有計畫的李榮春說,之前在電子業就深深感受,企業經營要有短中長期規劃,要不然很容易在市場變化中被淘汰。所以他也訂定目標,短期至少可以自給自足生存下去,接著就做中期的育種,長期則是要把育種成果命名,當作一個品種發展下去。
目前除了臺大外,他也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屏東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希望能育種並且種原基因定序有更穩定的發展。去年平埔黑豬元年啟動,李榮春說,一件正確的事要堅持6 年才小有成績,未來還要再堅持下去,希望能堅持到最後1 哩路。
「很感謝所有一路支持與合作的廠商與研究單位。讓消逝已久的平埔黑豬將重新活躍於臺灣土地上。」他並自豪地表示,如果命名成功,將會是臺灣唯一。並且他希望能將此發揚光大,行銷全球,讓臺灣黑豬升級與日本和牛一樣,具有頂級地位。
電話:0910-983-323 地址: 屏東市明正里天津街1-1 號 |
採訪˙ 攝影/張迎秝 文/張迎秝、編輯部
豐年6706
上一篇
彩虹繚繞的番茄農場
下一篇
揮別風災,彩虹藜重建部落產業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3%
我喜歡:18%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9%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