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產業生根 再創風華│雲林縣口湖鄉水產養殖班第十班
臺灣號稱「鰻魚王國」,可見鰻魚每年為臺灣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有「鰻魚的故鄉」之稱的雲林縣口湖鄉埔南村裡,雲林縣口湖鄉水產養殖班第十班成立短短兩年,就拿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獎項。其中,班長嚴竹英不只「養好鰻」,還期盼帶領班員活絡在地鰻魚產業文化,為社區注入新活水、提升產業競爭力。
臺灣的「鰻魚王國」名號可是其來有自。每年年末,漁民對抗著刺骨的冷冽、漏夜架網捕苗,下海捕撈一尾尾半透明、細小如牙籤的鰻苗。這些小鰻苗從遠方乘著海流而來,第1 站就抵達臺灣沿海,接著再前往中國、日本與韓國等國家的鄰近海域。
嚴竹英說,就是因為這樣的地利之便,生於臺灣的漁人,總能捕捉到活動力較佳、體型最優良的首批鰻苗;而鰻苗品質更是讓臺灣躍上受封「鰻魚王國」的關鍵墊腳石。
鰻魚王國裡的鰻魚故鄉
來到雲林縣口湖鄉埔南村,隨處都可看到一口口養殖魚塭,養在裡頭的正是黑得發亮又滑溜溜的鰻魚。其實,埔南村已經累積了近50 年的養鰻歷史,尤其1980 年代的高峰期,全村超過9 成人口都投入鰻魚養殖產業,當時訂單量大、外銷量多,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應。由此可見,「鰻魚的故鄉」稱號並不是浪得虛名。
至於埔南村第1 口鰻魚池就在嚴竹英的住家旁。當年,嚴竹英的先生陳錦謀開闢了這口鰻魚池;如今,兩人將自家品牌命名為「第一鰻波」,她解釋:「代表這裡是全社區第1 口鰻魚池,也因此出現了第1 個鰻魚的波浪。」此外,嚴竹英和陳錦謀也分別擔負起產銷班班長與副班長職位,期盼為地方的鰻魚產業貢獻心力。
養鰻人的日常工事
夏日傍晚,剛參加完水產研討會的陳錦謀趕回口湖,才剛到家,就急著轉往魚塭工作。原來,每天早晨與傍晚看顧鰻池、投餵飼料,就是養鰻人的固定工事。而投餵前,他們還要先在池中注入冷水,「水池晒了一整天太陽,表面溫度很高,鰻魚若擠上來吃飼料會燙傷,就像餐廳要開張前,要先去幫他們開冷氣啦!」他笑著補充,「也像是在提醒牠們要吃飯了。」
等待池水降溫後,兩人推著裝好一定分量與比例的飼料,沿著魚塭旁的小路來到飼料臺,並將飼料精準地倒入池中。瞬間,「啪搭啪搭──」一群群鰻魚猛烈地拍打水面,濺起大量水花,正一擁而上、張嘴搶食;而陳錦謀與嚴竹英也藉此觀察鰻魚的活動力和食量,檢視鰻魚的生長狀況。
除了投餵、整理魚塭和觀察鰻魚活動等日常工事,「分池」也是養鰻過程中維持品質的重點。「我們通常每兩個月會篩選、分類1 次。」嚴竹英進一步提到,鰻魚通常會以體型分級,因為大小不一的鰻魚放在同一池中,小鰻魚不容易搶到食物,久而久之便營養不良,肉質也跟著扣分,「所以透過分級,就能讓每一池的整齊度好一點,也比較好養。」
變身鰻魚小公主之路
現在,嚴竹英能熟練地管理鰻池,又一手帶領產銷班前進;她笑著坦言,其實當初陳錦謀想要返鄉養鰻,她百般抗拒,一點都不想跟著他回來,最後,硬是等到養鰻事業較穩定,才甘願回來口湖。
「我那時候很不適應,也很害怕鰻魚,因為鰻魚長得像蛇一樣,我抓都不敢抓!」她回憶,那時候看到鰻魚就怕,也無法駕馭粗重工作,因而常被街坊鄰居嘲笑「沒有生產力」,「就連幫忙推載著飼料的獨輪車,還曾經因為太重、失去平衡感,竟然連人帶車掉入魚池,自信心完全被打敗。」
然而,不服輸的她決心「嫁鰻隨鰻」,跟著先生努力學臺語、學養鰻,也學習在農村生活;終於,養鰻技術熟能生巧,隨之接手、擔下養鰻的重任。
現在,嚴竹英雖已身經百戰,她仍透過上課、參加研習、與其他業者交流等方式,不停地鑽研養殖專業;同時,她自號「鰻魚小公主」,還很堅持一定要加上「小」字,「很多人都覺得年輕人學習是應該的,反倒是很多我們這年紀的人都不學了。『小』就是一個學習的動力,提醒自己還可以再大,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保持學習的熱忱。」
結合眾人升級產業
隨著養鰻事業越趨穩定,嚴竹英對地方的鰻魚產業也有了更多藍圖。2011 年,她成立雲林縣口湖鄉水產養殖班第十班,一心想要反轉單打獨鬥的模式,改結合更多人的力量,升級產業、創新行銷並保存鰻魚產業文化。
「這些鰻魚90%都外銷日本,但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總是不安全,我希望把內銷比例拉高,也讓臺灣人吃到好吃的鰻魚。」此外,嚴竹英不只希望平衡內、外銷比例,還推動鰻魚加工,使其進而躍升二級產業。而她的最終目標則是讓鰻魚產業走向六級產業,透過結合旅遊行程、認識在地產業特色等方式,吸引觀光潮、創造青年返鄉機會。她期待藉著這樣的方式,在嚴重流失青年勞動力的農村地區中延續產業命脈。
「鰻魚產業在臺灣好幾十年,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希望能留下這些歷史記錄。」她說,把這些故事保留下來,讓社區的人們不只會養鰻,旅人來了還能停下來聽他們說故事、品嘗鰻魚創意料理;透過多角化經營,讓生根幾十年的老產業能再現風華,「這也要靠我們這些在地的『老人』創造有利環境,讓年輕人願意在最黃金的時候回來,承接這個產業。」
品質擺第一才有競爭力
但要談產業升級之前,最該顧慮的還是鰻魚品質,若無此奠基,怎麼「升級」都踩不穩腳步。尤其近年來的鰻苗要價不斐,嚴竹英分析,很多人因此不敢進場投入,導致現在有技術且主攻品質的人反而更有優勢,盤商來買魚的時候也更有議價空間。而為了擦亮產銷班的招牌,嚴竹英和陳錦謀得帶頭做產品的安全驗證,才能讓鰻魚品質優良又可掛保證。然而,儘管加入產銷班行列的業者都有共同的美好目標,但產品驗證前所要記錄的養殖資訊繁雜,對於毫無記錄習慣、也不擅長使用電腦的漁民而言,形同樹立障礙。
為此,嚴竹英掌握熟悉產業的優勢,簡化投餵記錄、水質檢測等表單,甚至製作各班員專屬的文件,讓大家填寫資料時能一目了然,也願意照實登記;同時,她還撥時間將手寫文件整理成電子檔,方便之後搜尋。目前,她不僅幫助9 成以上的班員拿到相關驗證,也方便藉此隨時了解各家的養殖狀況,以科學方法檢討育成率、鰻魚品質。
此外,嚴竹英也發揮產銷班團結的力量──採「共同採購」策略,好比時下最熱門的「團購」般,大量買入飼料、水質處理劑等大夥兒必用的用品,分攤起來更便宜,有效降低購買成本。
看準客群的行銷之道才有力
有了優質產品,也要想辦法讓更多人認識,才能達到銷售目標。「品牌行銷是另一門專業,介入這一塊後,我也努力學習經營臉書、做網站。」嚴竹英表示,網路力量無遠弗屆,「線上」的經營可將觸角伸至各個方向,因而相當重要;但「線下」的經營也不能忽略,因為透過與消費者互動,才能更認識自家產品的魅力與欲瞄準的客群。
為此,她積極參加各大食品博覽會、擺攤活動,並且不定期到臺北的希望廣場擺攤、打通路,「因為看準鰻魚是屬於比較高檔的東西,希望到臺北拓展客戶群。」嚴竹英回憶,他們常半夜出發,帶著冰箱、冰著鰻魚,千里迢迢地北上擺攤,車上還擺著棉被以對抗寒冷冬夜。而辛苦也會有代價,他們果然闖出名聲,也瞄準到目標客群;現在,常有忠實顧客固定上門購入優質鰻魚。
重現地方浪「鰻」
2013 年,嚴竹英帶領這個當年被稱為「最幼齒」的產銷班突破上億產值,還勇奪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她笑說,自己經營產銷班的策略就是「多參加比賽」來曝光產銷班的故事,從不會做簡報,到能上臺侃侃而談,也從評審的回饋中累積經營產銷班的經驗,再提煉出帶領班員成長的養分。
現在,他們試著跨足休閒旅遊業,吸引遊客來聽故事、吃鰻魚料理、體驗投餵飼料;甚至結合鄰近社區的特色食材,以設計當地風味餐。「對於一般養鰻的人來說,我們很『不務正業』。」嚴竹英笑著說,但也因為如此,班員一起交流養殖專業、激盪行銷創意,讓在地的養鰻故事能延續下去,如同印證嚴竹英所說的:「產銷班能整合大家的力量、幫助產業,因為一群人一起走,才會走得比較遠。」
雲林縣口湖鄉水產養殖班第十班
--------------------------------------------------------
班長:嚴竹英
地址:雲林縣口湖鄉埔南村1-2 號
電話:0963-120-203
文˙ 攝影/許鈺屏
豐年6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