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降低膽固醇
現代人的飲食營養豐富,製作方式也愈來愈精緻。但卻因為攝取過多營養,出現文明病,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臟病(包括狹心症、心肌梗塞與中風),而導致這些疾病發生的元兇,就是體內膽固醇過高。
當人體內膽固醇過高,再加上中性脂肪異常,就會導致動脈硬化,當動脈硬化之後,血流不順、血液易凝結、血管受阻塞,就會引起局部細胞死亡。一旦心臟周圍的冠狀動脈也硬化時,心臟將無法獲得足夠的氧及養分,胸部會產生巨痛和強烈壓迫感,這就是狹心症。比狹心症更危險的心肌梗塞,嚴重時甚至會立即死亡,這也是因為冠狀動脈硬化造成的。此外,膽固醇過高還會使腦血管障礙,產生腦血管破裂或阻塞等現象,導致腦溢血或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
其實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缺乏時細胞就無法完整,因此人體還是需要膽固醇來維持生理機能。而且膽固醇可轉變為膽酸,幫助人體消化脂肪,同時它也是製造腎上腺素荷爾蒙、性荷爾蒙的要素。皮膚中的膽固醇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後,還可轉化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
健康檢查時,總膽固醇(T- Cholesterol)數值在130-200mg/dl就算正常,有人認為自己的數值低於200因此掉以輕心,但以營養師的預防醫學觀點來看,總膽固醇最好維持在160-180 mg/dl之間較安全。
體內的膽固醇還分成「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由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肪酸產生,可將體內不好的膽固醇從身體帶離至肝臟,用作能量或排除。它可增加不好的膽固醇代謝,有助預防血管硬化。「壞膽固醇」,則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它由飽和肪酸產生,而身體內的膽固醇主要由LDL運送至全身各部位,因此壞膽固醇過多,將會因此造成血管阻塞、硬化。
膽固醇過高並非成人或肥胖者專利,雖然過去認為40歲以上才是高血脂症的好發年齡,但隨著飲食西化及外食機率增加,高膽固醇與高三酸甘油酯早已日漸年輕化,中風及心肌梗塞的發作年齡更是節節下降。膽固醇數值的高低主要與遺傳有關,若家中有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臟病等家族病史,平常還以高油、高糖飲食為主的話,就算是小孩或瘦子,一樣有可能膽固醇過高。
膽固醇過高無關乎年齡與體型,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才是降低膽固醇的不二法門。平常除避免高膽固醇飲食及維持適中體重外,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精製糖及過多熱量,是降低血膽固醇的基本功。常用的食用油脂中:飽和脂肪酸,如豬油、牛油、奶油、椰子油等,及日常飲食中常會食用到反式脂肪的植物奶油、烘焙酥油、奶精等,都會讓體內膽固醇過高。高油脂及油炸的烹調、高甜食飲食也會促使體內合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導致高血脂產生,因此建議以下的飲食原則,才能夠降低膽固醇。
避免高膽固醇的飲食原則
1. 選用瘦肉:瘦肉旁附著之油脂及皮層應全部切除,最好按脂肪含量多寡依次選用:去皮雞肉、魚肉(不含魚腹肉)、去皮鴨肉、牛肉、羊肉、豬肉。
2. 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清燉、烤、滷、涼拌等不必加油的方法,多利用刺激性較低的調味品(如:糖、醋、花椒、八角、五香、蕃茄醬、蔥、蒜)或芶芡,補充低油烹調的缺點並促進食慾。
3. 禁用油炸方式烹調食物,如用煎、炒方式製作時,以選用少量植物油為宜。肉類滷、燉湯時,應於冷藏後將上層油脂去除,再加熱食用。
4. 如在外用餐,儘量選擇清燉,涼拌的食品。
5. 食物選擇要均衡,以充分供給各類營養素,可增加五穀根莖類、水果類、脫脂奶粉等食物,補充因脂肪受限制而減少的熱量。
6. 攝食較多粗纖維,增加膽固醇的排泄。水溶性纖維:燕麥、洋菜、仙草、愛玉…等可與膽酸結合加速膽酸排泄,可促使血液中膽固醇轉變成膽酸而降低膽固醇濃度,能在腸胃道中阻止膽固醇及脂肪的吸收,達到降低血中脂肪及膽固醇的效果。
7. 多攝取植物固醇(Phytosterols):這是存在天然植物中的物質,它的結構式與膽固醇相似,在腸道中可以與膽固醇起競爭作用,抑制對膽固醇的吸收,廣泛存在植物油、柳橙汁、五穀雜糧、堅果類等。最近有商品會額外添加植物固醇,以達降膽固醇的功效,例如:牛奶、葵花油等商品。
8. 攝取單元不飽和性脂肪酸(MUFA):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的膽固醇)有略微提升效果,富含MUFA的植物油有橄欖油、芥花籽油、苦茶油等,還有堅果類,例如:杏仁、核桃等。
飲食中膽固醇僅佔體內膽固醇30%,其餘70%膽固醇皆為體內自行合成,嚴格控制飲食並不保證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規律的有氧運動,也可提升體內清除膽固醇的能力,減少膽固醇及脂肪在體內堆積。此外,抽菸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因子,有研究指出,戒菸2-8周膽固醇會明顯下降,因此癮君子最好及早戒菸。
|
撰文/攝影:劉芳婷
諮詢:營養顧問王憶慈
(以上資料由安全農業入口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