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下馬北斗尋香菜

北斗,舊稱寶斗。自清代開始,就是繁華熱鬧的市集貿易重鎮,所以流傳著「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的俗語,這也反映當年北斗貿易集散的盛況。說到北斗,除了有名的元寶型肉圓,還有另一個清新脫俗的名產:香菜。
古色古「香」話寶斗
大腸麵線、關東煮、肉圓、潤餅捲……這些我們最愛的臺灣小吃都要灑上或摻入些許香菜提味,香菜是最貼近我們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料理良伴。
香菜,就是芫荽,又名胡荽、芫茜、滿天星、鹽須。香菜並沒有特別的品種,據傳說是漢武帝時,張騫從西域攜帶芫荽種子回中國,才讓異國的植物來到東方,起初被稱為胡荽,後來發現具有藥用價值,所以也稱為芫荽。相傳在清朝初期引進臺灣來栽種。那時的北斗還是以農業為主,當地的居民一起結伴種植香菜,如此代代相傳,經過改良,就成為今日我們喜愛的北斗香菜。
夏天時,北斗的香菜產量約佔全臺灣的80%,而冬天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平均下來有90%以上的香菜都來自北斗。這個昔日繁華,而今純樸的小鎮,可以說是香菜的故鄉。目前北斗香菜的日產量大約15公噸,而這15公噸都低溫運送到全臺各個縣市。
憐「香」惜玉
由於香菜得天獨厚的好味道,使得昆蟲不喜歡靠近,在耕作上幾乎不需要使用農藥,也就沒有什麼病蟲害的困擾,很好種植。最近網路新聞大肆流傳香菜不能生吃、附有蟲卵的傳聞,因此不攻自破。試想,蟲類都因為香菜的氣味而不敢靠近和啃食,又怎麼產卵。農友顏基平先生笑著說:「會種香菜,一來是因為家裡世代耕種,繼承家業。再來是香菜好種植,哪裡會有什麼蟲卵不能生吃。」而且菜園都加上了遮蔭和防蟲網,除了避免高溫乾旱,更減少蚜蟲入侵。
別小看這一株香菜,它可是柔弱的嬌客呢。顏先生表示,為了香菜幼嫩的口感風味,所以一般來說長到大約15公分高,就要採收。因為香菜植株細小,所以還是得用手工採收,無法像其他農作物可用機器採收。於是,每當採收期一到,放眼望去,除了迎風搖擺,青翠可愛的香菜外,最搶眼的莫過於菜園裡坐在小板凳上笑語盈盈,彎腰採收的農家人。
軟玉不溫「香」
當香菜採收下來後,先在田裡進行初步的篩選,捨棄變黃、折斷的部分。再用稻草束成小把。從田裡運回來後,在裝進竹簍、準備運送之前還有個特殊的「香菜退燒機」要派上用場,那就是:製冰機。
好奇詢問之下,顏先生幽默地說:「香菜不怕感冒,但是會發燒,所以要躺在冰塊上。」而裝簍也不是直接將冰塊平鋪在香菜表面就完成。必須先在竹簍底下和四周擺放碎冰,再平鋪香菜,蓋上報紙,再放上碎冰,接著再鋪上香菜……如此一層一層,小心翼翼地平均堆疊,避免重壓。這樣才能讓香菜的保存期更長,維持新鮮度。正因為香菜對溫度的敏感,所以得要備有製冰機以及最基本的冷凍設備。好確保香菜在運送過程中,不因為溫度的升高造成香菜發黃萎縮,連帶使得賣相和口感大打折扣。
目前臺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香菜,冬季的成長期大約50天,而夏季則因為高溫潮濕的緣故,香菜生長期可能延長或縮短至30~60天不等。除此之外,香菜的栽種過程中,最怕的就是水。種植時最怕颱風來襲,由於颱風常會帶來豪大雨災情,所以只要產地淹水,香菜的根部就會爛掉,損失之慘重難以計算。所以夏天颱風季節一到,就不容易種植,價格也稍微比冬天貴一點點。有時候,夏冬兩季的價差可高達30倍,夏季栽種不易可見一斑。
再者,香菜不適合連續栽種,會產生「連作障礙」,必須經常更換土地來耕作,所以每隔半年就必須再另外租地耕種,以保持土壤的養分,長出品質佳,賣相好的香菜。
文圖/馮瑀珊
未完,精彩內文詳見2014《鄉間小路》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