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菇類栽培技術-香菇
刊登日:105/07/06
3,962
一、前言
香菇又名香蕈、香信,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白蘑科、香菇屬,在野外可腐生於200多種闊葉木上,其分布地包含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越南、泰國、菲律賓與臺灣,為東南亞常見之菇種。由於香菇內含之香菇酸(Lentinic acid)在高溫下會分解生成香菇精(Lentionine),此種具揮發性之硫化物,為香菇之香味成份,在中國與日本之料理中,香菇皆是不可或缺之重要食材。此外香菇在《本草綱目》中曾紀錄為性平、味甘、無毒。近年之研究則顯示,香菇具有預防痀僂症之功效,此外香菇多糖(Lentinan)具有顯著抗腫瘤功效;香菇胜肽具有降低血脂,預防血管硬化之功用。人工栽培香菇最初源自於我國,據宋代文獻之紀錄即有應用砍花法生產香菇之歷史,依元代王禎所著之書《菌子》篇中記載,當時以砍花法所生產之香菇已是偏遠山區農民賴以維生的工具。
而日本栽培技術早亦源於我國砍花法,而此技術一直沿用自20世紀才逐漸利用菌種培養技術改良栽培技術,至80年代則為日本香菇產業之黃金時期,乾香菇年產量可達2萬公噸。臺灣香菇產業最初是在日據時期(1909年)即已開始由日本引入之段木香菇栽培技術,但至民國63年起則逐漸以太空包技術取代段木香菇之生產,現今香菇太空包生產技術已為臺灣主要生產方式。目前全球菇類產量中,香菇產量僅次於洋菇位居於第二,產區主要集中於亞洲地區,包含中國大陸、臺灣、日本與韓國等地,占總產量98%,其餘在泰國、菲律賓及歐、美等地僅有少量生產。
二、香菇之生物學特性
(一)依不同時期調整碳氮比
香菇屬於木材腐朽菌,因此能利用木材和其他具纖維質之材料作為碳素源生長,在香菇菌絲生長前期,可溶性醣類如葡萄糖與蔗糖有助於活化香菇之酵素系統,但在菌絲生長後期,則利用澱粉、纖維質與木質素等多糖化合物作為主要碳素源。香菇對氮素源之需求主要係以有機氮與銨態氮為主,無法利用硝酸態氮,因此一般生產時常以米糠、粉頭、玉米粉與尿素等有機氮作為養份添加,香菇在菌絲營養時期需要較高的氮含量,碳氮比以25:1~40:1為佳,但子實體發育時期碳氮比則以73:1為佳,因此培養基質中含氮量降低為出菇前提之一,此外培養基之pH值也是相當重要之關鍵,一般香菇菌絲在pH值3~7菌絲皆可生長,但適合在偏酸環境下生長,故以pH值4.5~6最為適宜,而pH值3.5~4.5為最適於原基形成與子實體發育。
(二)依香菇品系選擇合適生長溫度
香菇菌絲在5~35℃之溫度下皆可生長,最適生長溫度則為23~25℃,10℃以下與32℃以上生長不良,38℃以上菌絲開始死亡。此外香菇出菇需要低溫與變溫刺激,一般需要10~18℃之低溫與約10℃之溫差,但由於品系之不同,因此出菇溫度略有不同,其中低溫品系子實體分化溫度為5~15℃,中溫品系為8~20℃,高溫品系則為15~25℃,而一般狀況下,子實體發育時期之溫度較低時(10~12℃),子實體發育慢、不易開傘、肉質較厚、品質較佳,但若溫度較高(20℃以上),子實體發育較快,質量較差,易型成高腳薄菇。
(三)依生長階段調整濕度與光線
香菇屬於好氣型菇類,需要足夠新鮮空氣方能正常發育,因此良好通風可降低菇柄過長之現象與畸形香菇產生之機率。水分亦是香菇生長之重要因素,菌絲生長階段環境中濕度需保持在60~70%,以避免病害發生,但於子實體發育期,濕度則應提升至80~90%,並以85%為最適濕度,但低溫與低濕之環境為產生花菇之主要關鍵。光照對香菇之影響主要在太空包轉色與子實體發育時期,在菌絲生長期光線照射反而會抑制其生長,待菌絲生長完成如提供適當光照,則可促進菌絲轉色並形成菌膜組織,有助於保護太空包與促進子實體形成,而子實體形成階段光照時間長,則子實體產生數量多,菇形圓整,色澤深品質較佳。
三、香菇太空包栽培
香菇太空包栽培技術為民國63年時,由國人開發出獨步全球之菇類栽培模式,此技術經各國吸收演進後,目前已有許多不同之方式問世,例如大陸人工段木栽培技術,以及日本之菌磚栽培技術等,但其中許多方式並不適用於臺灣地區,因此國內香菇之栽培還是以向上開口之太空包生產技術為主。
(一)太空包之原料-木屑與輔料比例為重要關鍵
太空包製作之成份主要以木屑為主,並添加合適之輔料,一般木屑與輔料的比例為4:1~5:1。木屑種類可利用一般闊葉木粉碎即可,但以柯、栗、楓等樹種較適合植香菇,目前國內主要係以木麻黃或雜木屑來作為香菇太空包木屑來源,但也有報告指出在闊葉木中加入20~30%之杉木木屑,有助於香菇產量之增加,此一現象與杉木木屑有較高之碳素源有關,此外由於杉木中含有精油,因此添加過量會對香菇菌絲產生抑制作用。木屑使用前一般不須經特別堆積處理,但若木屑較為乾燥,可在使用前1個月加水堆積,每週翻堆一次,使其能吸收水分,當木屑呈現深褐色時即可使用。此外木屑的顆粒粗細度對菌絲生長有相當之影響,顆粒較粗的木屑,因其孔隙度較大,含氧量較高,因此菌絲生長較快速,但保水力較差,因此劣質菇較多,相對過細之木屑,會明顯影響其走菌速度,因此一般建議會以粗細兩種木屑混合使用,藉以獲得較佳之孔隙度、含氧量與保水力。
香菇栽培之輔料種類繁多,一般業者使用之輔料包含米糠、粉頭、玉米粉、黃豆粉等,此些輔料可提供菇類栽培所需之氮素源,以米糠為例,每100公斤乾重木屑加入24公斤米糠時可得最大產量,而添加12公斤時雖僅可得其產量之80%,但可減少雜菌汙染之機會,因此為業者最常使用之比例。此外粉頭、玉米粉與黃豆之添加有助於快速改變其碳氮比,並可使香菇提早出菇,惟業者間使用之比例各有不同。太空包培養基中除了木屑與營養輔料外,一般還會添加碳酸鈣來調節酸鹼值,但由於香菇最適生長pH值範圍為4.5~5.5,因此添加過多將不利於菌絲生長,但若完全不添加,則會對其產量產生重大之影響,因此每100公斤乾木屑可添加0.6~1公斤之碳酸鈣。木屑太空含水量亦是太空包製作之重要課題,一般以60~65%為最佳之含量,然一般業者無法利用儀器設備進行精準之測量,因此一般係以手緊握混合好之介
質,而有水分從指縫間滲出為標準。
(二)太空包製備流程
1. 材料過篩
一般鋸木屑常會夾帶小木塊與較堅硬之木絲等雜物,而此些東西在製包過程中,常會刺破塑膠袋,因而使得雜菌汙染機會增加,因此在製包前會將木屑進行過篩,以去除雜物;此外由於臺灣氣候高濕,因此許多輔料中之米糠、粉頭等,容易因潮濕結塊,如此容易使得混料時,無法均勻,因此藉由過篩之動作也可避免,此些結塊之輔料影響材料混合之均勻度。
2.材料混合
將過篩後之材料依據所需之配方混合,一般以木屑79%、輔料(含米糠、粉頭、玉米粉等)20%、碳酸鈣1%,含水量55~60%為基礎,一般製包廠會將木屑與輔料等先行混合均勻,而後再添加水分,至合理之含水量,之後在將混合好之材料送入壓包機內製包。
3.裝袋壓包
混合好之資材送入壓包機中,會等量送入PP材質之塑膠袋中,並壓製成形,一般香菇包之重量為1.4~1.6公斤不等。壓製成形之木屑包會再套上一個PP材質之頸環,並在包口處塞上棉花,以避免污染物自包口入侵,之後再放入殺菌筐中等待滅菌之動作。
4.殺菌
將上述製備好之太空包送入殺菌釜中,以進行滅菌,一般現行之方式可分為高壓滅菌與常壓滅菌量種方式,而香菇太空包主要以常壓滅菌方式為主,藉由通入蒸汽使溫度升高,約經2~3小時,殺菌釜內溫度可達98~100℃,之後使其內保持此種溫度約4小時後,再停止給予蒸氣,使其自然降溫,至溫度為60~50℃時,再將太空包拖出至冷卻室,以待冷卻進行接種。
5.接種
接種一般會在冷卻室進行,但冷卻室在太空包移入前應先以漂白水或陽性肥皂進行清潔,待太空包進入後,可再以500倍稀釋之陽性肥皂噴灑或以紫外燈照射30分鐘進行空間消毒,待消毒完畢後方可進行接種,接種時必須以75%的酒精對菌種瓶進行擦拭,以及對操作人員進行表面消毒,消毒完成後,再以兩人一組為單位進行接種,接種時,一人負責打開棉塞,一人負責接種,每次接種約2g之菌種,並隨即將棉塞塞回太空包。
(三)香菇太空包培養
接種完成之太空包及可移入培養室中進行培養,過去臺灣因四季分明,因此冬天與夏季製備有不同之培養方式,然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化,因此只需注意培養期間環境之溫度,一般建議溫度不可高過於30℃,如氣溫高於30℃,則可將太空包單顆排放於地面上,以一坪約160包之方式排放,如此可增加包間之空隙,以避免包溫過高使得菌絲生長受抑制。此外如氣溫過低,亦可將太空包橫排疊放,藉以增加包溫,但當菌絲走滿約1/3包長時,則要放置回筐中,直立培養,以避免包內溫度快速增加,影響菌絲之生長。
四、太空包之栽培管理
(一)首期出菇處理
香菇太空包再經約110~150天之走菌後,即可進行出菇處理,惟香菇品系略有差異,應視使用之品系而略作修改,一般是以香菇外層菌膜是否完全轉色,作為開包與否之關鍵,待香菇太空包轉色後,首先將太空包袋口割除,然後對環境進行加濕處理讓環境濕度控制在85~90%,如此經過1~2天,即可見到小菇蕾產生,惟環境加濕時,應避免太空包積水,如此容易使得太空包感染雜菌,之後控制環境濕度在80~85%,另外澆水後要注意通風,約在經10~140天即可採收。
(二)再次出菇處理
一般香菇太空包可採收4~6次,因此在首次出菇完成後,應使太空包靜置20~30天,以使其自然回菌,當回菌完成後,可以噴霧方式使包口有水膜,讓環境濕度控制在80~85%,約經兩天後,再進行扣包,期間並保持土壤之溼度,約經1~2天後,在將包口翻正,即可依首次出菇處理並進行採收。
五、栽培期間之病蟲害管理措施
香菇在栽培期間常遇到之病蟲害包含:木黴菌與紅色麵包黴菌等病害問題,以及蕈蠅、蛞蝓等蟲害問題。一般來說,菇舍在栽培前會建議以漂白水以10倍稀釋進行空間消毒,消毒完成後,可在地面上灑上石灰以避免害蟲進入;入包後,在太空包培養前期要注意木黴菌與紅色麵包黴菌發生,一旦太空包上出現綠黴,即俗稱「青包」情況或是太空包棉塞上出現紅色粉狀物俗稱「紅菇」情況,即應將感病之太空包移出菇舍,避免留在菇舍內造成污染。此外在開包後,要注意太空包表面,若出現不正常之白色黴狀物,應將太空包丟棄,若置之不理,當濕度合宜時,白色黴狀物會迅速產生綠色孢子,並在空間散佈,造成嚴重為害。此外害蟲部份,一般蕈蠅多半是在第3次採收後,才會大量出現,因此可在第2次扣包前,於菇舍內部張貼黏蠅紙,並將腐壞無生產價值之太空包丟棄,以避免滋生害蟲;而蛞蝓一般會在下雨後的菇舍內部發現,因此在大雨過後,因迅速排除菇舍內部之積水,並在菇舍外圍之走道上灑上石灰,避免蛞蝓危害。
六、採收與加工處理
香菇在現蕾後一般約經4天後即可採收,其採收期為7天,採收時,一般以手指捏住菇柄,之後轉動即可將菇體採下,惟採收動作應輕柔,以避免破壞太空包,造成太空包傷口,而成為後續病蟲害入侵之管道。菇體採收時一般以7~8分開為最佳,此時厚度與品質最佳,最適合用於烘乾處理,而鮮菇部份,則以5~6分口感最佳。採收後之菇體會以剪刀將菇柄末端夾帶木屑處切除,鮮菇在切除菇柄末端後即可進行包裝販售,而乾菇之加工,還須再將菇柄剪除至約1cm以內,再進行烘乾處理,烘乾時,起始溫度為35~45℃,時間約3~8小時,期間菇體會大量脫水,此時應加大出風量,以使水氣能順利自菇體排出,之後溫度上升至50℃維持1~2小時,溫帶再上升至55℃維持1小時,此時會開始聞到香菇之香氣產生,之後溫度在每小時上昇5℃,至80~85℃時,再維持1小時,已達最後之烘乾,然烘乾之條件須視當日氣候與菇體含水量略作調整,而烘乾之菇體含水量應低於13%以下。
文圖/呂昀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香菇又名香蕈、香信,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白蘑科、香菇屬,在野外可腐生於200多種闊葉木上,其分布地包含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越南、泰國、菲律賓與臺灣,為東南亞常見之菇種。由於香菇內含之香菇酸(Lentinic acid)在高溫下會分解生成香菇精(Lentionine),此種具揮發性之硫化物,為香菇之香味成份,在中國與日本之料理中,香菇皆是不可或缺之重要食材。此外香菇在《本草綱目》中曾紀錄為性平、味甘、無毒。近年之研究則顯示,香菇具有預防痀僂症之功效,此外香菇多糖(Lentinan)具有顯著抗腫瘤功效;香菇胜肽具有降低血脂,預防血管硬化之功用。人工栽培香菇最初源自於我國,據宋代文獻之紀錄即有應用砍花法生產香菇之歷史,依元代王禎所著之書《菌子》篇中記載,當時以砍花法所生產之香菇已是偏遠山區農民賴以維生的工具。
而日本栽培技術早亦源於我國砍花法,而此技術一直沿用自20世紀才逐漸利用菌種培養技術改良栽培技術,至80年代則為日本香菇產業之黃金時期,乾香菇年產量可達2萬公噸。臺灣香菇產業最初是在日據時期(1909年)即已開始由日本引入之段木香菇栽培技術,但至民國63年起則逐漸以太空包技術取代段木香菇之生產,現今香菇太空包生產技術已為臺灣主要生產方式。目前全球菇類產量中,香菇產量僅次於洋菇位居於第二,產區主要集中於亞洲地區,包含中國大陸、臺灣、日本與韓國等地,占總產量98%,其餘在泰國、菲律賓及歐、美等地僅有少量生產。
二、香菇之生物學特性
(一)依不同時期調整碳氮比
香菇屬於木材腐朽菌,因此能利用木材和其他具纖維質之材料作為碳素源生長,在香菇菌絲生長前期,可溶性醣類如葡萄糖與蔗糖有助於活化香菇之酵素系統,但在菌絲生長後期,則利用澱粉、纖維質與木質素等多糖化合物作為主要碳素源。香菇對氮素源之需求主要係以有機氮與銨態氮為主,無法利用硝酸態氮,因此一般生產時常以米糠、粉頭、玉米粉與尿素等有機氮作為養份添加,香菇在菌絲營養時期需要較高的氮含量,碳氮比以25:1~40:1為佳,但子實體發育時期碳氮比則以73:1為佳,因此培養基質中含氮量降低為出菇前提之一,此外培養基之pH值也是相當重要之關鍵,一般香菇菌絲在pH值3~7菌絲皆可生長,但適合在偏酸環境下生長,故以pH值4.5~6最為適宜,而pH值3.5~4.5為最適於原基形成與子實體發育。
(二)依香菇品系選擇合適生長溫度
香菇菌絲在5~35℃之溫度下皆可生長,最適生長溫度則為23~25℃,10℃以下與32℃以上生長不良,38℃以上菌絲開始死亡。此外香菇出菇需要低溫與變溫刺激,一般需要10~18℃之低溫與約10℃之溫差,但由於品系之不同,因此出菇溫度略有不同,其中低溫品系子實體分化溫度為5~15℃,中溫品系為8~20℃,高溫品系則為15~25℃,而一般狀況下,子實體發育時期之溫度較低時(10~12℃),子實體發育慢、不易開傘、肉質較厚、品質較佳,但若溫度較高(20℃以上),子實體發育較快,質量較差,易型成高腳薄菇。
(三)依生長階段調整濕度與光線
香菇屬於好氣型菇類,需要足夠新鮮空氣方能正常發育,因此良好通風可降低菇柄過長之現象與畸形香菇產生之機率。水分亦是香菇生長之重要因素,菌絲生長階段環境中濕度需保持在60~70%,以避免病害發生,但於子實體發育期,濕度則應提升至80~90%,並以85%為最適濕度,但低溫與低濕之環境為產生花菇之主要關鍵。光照對香菇之影響主要在太空包轉色與子實體發育時期,在菌絲生長期光線照射反而會抑制其生長,待菌絲生長完成如提供適當光照,則可促進菌絲轉色並形成菌膜組織,有助於保護太空包與促進子實體形成,而子實體形成階段光照時間長,則子實體產生數量多,菇形圓整,色澤深品質較佳。
三、香菇太空包栽培
香菇太空包栽培技術為民國63年時,由國人開發出獨步全球之菇類栽培模式,此技術經各國吸收演進後,目前已有許多不同之方式問世,例如大陸人工段木栽培技術,以及日本之菌磚栽培技術等,但其中許多方式並不適用於臺灣地區,因此國內香菇之栽培還是以向上開口之太空包生產技術為主。
(一)太空包之原料-木屑與輔料比例為重要關鍵
太空包製作之成份主要以木屑為主,並添加合適之輔料,一般木屑與輔料的比例為4:1~5:1。木屑種類可利用一般闊葉木粉碎即可,但以柯、栗、楓等樹種較適合植香菇,目前國內主要係以木麻黃或雜木屑來作為香菇太空包木屑來源,但也有報告指出在闊葉木中加入20~30%之杉木木屑,有助於香菇產量之增加,此一現象與杉木木屑有較高之碳素源有關,此外由於杉木中含有精油,因此添加過量會對香菇菌絲產生抑制作用。木屑使用前一般不須經特別堆積處理,但若木屑較為乾燥,可在使用前1個月加水堆積,每週翻堆一次,使其能吸收水分,當木屑呈現深褐色時即可使用。此外木屑的顆粒粗細度對菌絲生長有相當之影響,顆粒較粗的木屑,因其孔隙度較大,含氧量較高,因此菌絲生長較快速,但保水力較差,因此劣質菇較多,相對過細之木屑,會明顯影響其走菌速度,因此一般建議會以粗細兩種木屑混合使用,藉以獲得較佳之孔隙度、含氧量與保水力。
香菇栽培之輔料種類繁多,一般業者使用之輔料包含米糠、粉頭、玉米粉、黃豆粉等,此些輔料可提供菇類栽培所需之氮素源,以米糠為例,每100公斤乾重木屑加入24公斤米糠時可得最大產量,而添加12公斤時雖僅可得其產量之80%,但可減少雜菌汙染之機會,因此為業者最常使用之比例。此外粉頭、玉米粉與黃豆之添加有助於快速改變其碳氮比,並可使香菇提早出菇,惟業者間使用之比例各有不同。太空包培養基中除了木屑與營養輔料外,一般還會添加碳酸鈣來調節酸鹼值,但由於香菇最適生長pH值範圍為4.5~5.5,因此添加過多將不利於菌絲生長,但若完全不添加,則會對其產量產生重大之影響,因此每100公斤乾木屑可添加0.6~1公斤之碳酸鈣。木屑太空含水量亦是太空包製作之重要課題,一般以60~65%為最佳之含量,然一般業者無法利用儀器設備進行精準之測量,因此一般係以手緊握混合好之介
質,而有水分從指縫間滲出為標準。
(二)太空包製備流程
1. 材料過篩
一般鋸木屑常會夾帶小木塊與較堅硬之木絲等雜物,而此些東西在製包過程中,常會刺破塑膠袋,因而使得雜菌汙染機會增加,因此在製包前會將木屑進行過篩,以去除雜物;此外由於臺灣氣候高濕,因此許多輔料中之米糠、粉頭等,容易因潮濕結塊,如此容易使得混料時,無法均勻,因此藉由過篩之動作也可避免,此些結塊之輔料影響材料混合之均勻度。
2.材料混合
將過篩後之材料依據所需之配方混合,一般以木屑79%、輔料(含米糠、粉頭、玉米粉等)20%、碳酸鈣1%,含水量55~60%為基礎,一般製包廠會將木屑與輔料等先行混合均勻,而後再添加水分,至合理之含水量,之後在將混合好之材料送入壓包機內製包。
3.裝袋壓包
混合好之資材送入壓包機中,會等量送入PP材質之塑膠袋中,並壓製成形,一般香菇包之重量為1.4~1.6公斤不等。壓製成形之木屑包會再套上一個PP材質之頸環,並在包口處塞上棉花,以避免污染物自包口入侵,之後再放入殺菌筐中等待滅菌之動作。
4.殺菌
將上述製備好之太空包送入殺菌釜中,以進行滅菌,一般現行之方式可分為高壓滅菌與常壓滅菌量種方式,而香菇太空包主要以常壓滅菌方式為主,藉由通入蒸汽使溫度升高,約經2~3小時,殺菌釜內溫度可達98~100℃,之後使其內保持此種溫度約4小時後,再停止給予蒸氣,使其自然降溫,至溫度為60~50℃時,再將太空包拖出至冷卻室,以待冷卻進行接種。
5.接種
接種一般會在冷卻室進行,但冷卻室在太空包移入前應先以漂白水或陽性肥皂進行清潔,待太空包進入後,可再以500倍稀釋之陽性肥皂噴灑或以紫外燈照射30分鐘進行空間消毒,待消毒完畢後方可進行接種,接種時必須以75%的酒精對菌種瓶進行擦拭,以及對操作人員進行表面消毒,消毒完成後,再以兩人一組為單位進行接種,接種時,一人負責打開棉塞,一人負責接種,每次接種約2g之菌種,並隨即將棉塞塞回太空包。
(三)香菇太空包培養
接種完成之太空包及可移入培養室中進行培養,過去臺灣因四季分明,因此冬天與夏季製備有不同之培養方式,然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化,因此只需注意培養期間環境之溫度,一般建議溫度不可高過於30℃,如氣溫高於30℃,則可將太空包單顆排放於地面上,以一坪約160包之方式排放,如此可增加包間之空隙,以避免包溫過高使得菌絲生長受抑制。此外如氣溫過低,亦可將太空包橫排疊放,藉以增加包溫,但當菌絲走滿約1/3包長時,則要放置回筐中,直立培養,以避免包內溫度快速增加,影響菌絲之生長。
四、太空包之栽培管理
(一)首期出菇處理
香菇太空包再經約110~150天之走菌後,即可進行出菇處理,惟香菇品系略有差異,應視使用之品系而略作修改,一般是以香菇外層菌膜是否完全轉色,作為開包與否之關鍵,待香菇太空包轉色後,首先將太空包袋口割除,然後對環境進行加濕處理讓環境濕度控制在85~90%,如此經過1~2天,即可見到小菇蕾產生,惟環境加濕時,應避免太空包積水,如此容易使得太空包感染雜菌,之後控制環境濕度在80~85%,另外澆水後要注意通風,約在經10~140天即可採收。
(二)再次出菇處理
一般香菇太空包可採收4~6次,因此在首次出菇完成後,應使太空包靜置20~30天,以使其自然回菌,當回菌完成後,可以噴霧方式使包口有水膜,讓環境濕度控制在80~85%,約經兩天後,再進行扣包,期間並保持土壤之溼度,約經1~2天後,在將包口翻正,即可依首次出菇處理並進行採收。
五、栽培期間之病蟲害管理措施
香菇在栽培期間常遇到之病蟲害包含:木黴菌與紅色麵包黴菌等病害問題,以及蕈蠅、蛞蝓等蟲害問題。一般來說,菇舍在栽培前會建議以漂白水以10倍稀釋進行空間消毒,消毒完成後,可在地面上灑上石灰以避免害蟲進入;入包後,在太空包培養前期要注意木黴菌與紅色麵包黴菌發生,一旦太空包上出現綠黴,即俗稱「青包」情況或是太空包棉塞上出現紅色粉狀物俗稱「紅菇」情況,即應將感病之太空包移出菇舍,避免留在菇舍內造成污染。此外在開包後,要注意太空包表面,若出現不正常之白色黴狀物,應將太空包丟棄,若置之不理,當濕度合宜時,白色黴狀物會迅速產生綠色孢子,並在空間散佈,造成嚴重為害。此外害蟲部份,一般蕈蠅多半是在第3次採收後,才會大量出現,因此可在第2次扣包前,於菇舍內部張貼黏蠅紙,並將腐壞無生產價值之太空包丟棄,以避免滋生害蟲;而蛞蝓一般會在下雨後的菇舍內部發現,因此在大雨過後,因迅速排除菇舍內部之積水,並在菇舍外圍之走道上灑上石灰,避免蛞蝓危害。
六、採收與加工處理
香菇在現蕾後一般約經4天後即可採收,其採收期為7天,採收時,一般以手指捏住菇柄,之後轉動即可將菇體採下,惟採收動作應輕柔,以避免破壞太空包,造成太空包傷口,而成為後續病蟲害入侵之管道。菇體採收時一般以7~8分開為最佳,此時厚度與品質最佳,最適合用於烘乾處理,而鮮菇部份,則以5~6分口感最佳。採收後之菇體會以剪刀將菇柄末端夾帶木屑處切除,鮮菇在切除菇柄末端後即可進行包裝販售,而乾菇之加工,還須再將菇柄剪除至約1cm以內,再進行烘乾處理,烘乾時,起始溫度為35~45℃,時間約3~8小時,期間菇體會大量脫水,此時應加大出風量,以使水氣能順利自菇體排出,之後溫度上升至50℃維持1~2小時,溫帶再上升至55℃維持1小時,此時會開始聞到香菇之香氣產生,之後溫度在每小時上昇5℃,至80~85℃時,再維持1小時,已達最後之烘乾,然烘乾之條件須視當日氣候與菇體含水量略作調整,而烘乾之菇體含水量應低於13%以下。
文圖/呂昀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上一篇
食用花卉的浪漫與務實位
下一篇
高雄農改場 研發蜜棗去籽機有成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29%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9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0
很好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9
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9
優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9
好文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9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9
棒
黃*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8
好
Ann(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7
good
Su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6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