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寶島月餅的今昔
刊登日:105/08/30
488
品嚐月餅賞明月,在秋風送爽之時,乃華人一大盛事。臺灣真是個寶島,既有著本土月餅,又因大環境湊合,大陸各地的月餅,莫不聚集於斯土,再透過巧思妙手,經常有新品出現,這種獨特的現象,放眼整個華人圈,堪稱是一時無倆。雖有人獨鍾舊款,亦有人圖個新鮮,還有人味兼兩者,皆不礙並行不悖。且從我個人經歷,就此半世紀以來,由臺灣月餅之趨勢,能道出其中的原委。
南北各不同 都是心頭好滋味
小學家住員林時,當時所吃的月餅,幾乎都是出自臺中或彰化的,包裝土裏土氣,望之不甚顯眼,但都手工製作,料實餡美堪嚼,頗能耐人尋味。依稀記得主要的口味有鳳梨、豆沙、蓮蓉、滷肉等,甜鹹納一盒中,可以擇好而噬,在幼小的心靈裏,無疑是一大享受。就在這個時候,外婆家在嘉義,他們最常吃的月餅,則是「新臺灣」製造的,包裝講究新穎,個頭大,料精美,品項多,是南臺灣的名品,或許是吃多了,表哥、表妹們喜歡咱家吃的「土」月餅,常向外婆提議,兩者交換著吃,我們樂於從命,因而嚐到許多那時的「新式」月餅。
隨著年紀漸長,家已搬往臺中,經常侍父北上,眼界隨之而開。此時所食月餅,變成家鄉(按:籍貫江蘇)口味。而這種蘇式月餅,其最負盛名的,則是「采芝齋」,其次有「老大房」等。在我的印象當中,都是食「采芝齋」的。一般而言,蘇式月餅糖多油重,層層酥皮相疊,葷、素、鹹、甜俱有,而且各具特色。我個人偏愛椒鹽、棗泥松仁的口味,至於價昂精緻的「清水玫瑰月餅」,只有在中秋夜才能分享。此餅的內餡有糖漬的玫瑰花瓣、松子仁、瓜子仁、橘皮、豬肉......等等,入口馥郁濃香。此際搭配著上好香片,再邊嗑玫瑰瓜子。茗餅兩臻絕勝,夾雜瓜子清甘,聊些故事助興。而今此情此景此物不再,思之不勝唏噓。
家居宜蘭、基隆之時,除蘇式月餅外,也會換個花樣,嚐嚐一些已在臺灣落地生根的古早味。極常吃的兩種,分別是大麵餅及綠豆凸。前
者特別製作,其餡有甜有鹹,但尤特別的是,餅面有一紅字,寫著大大的「元」,如能得到此餅,表示「最大」、「第一」。得到之法無他,擲骰子定輸贏。後者渾圓而凸,其餡甜中帶鹹,而且素中有葷,最常吃的是「李鵠餅店」,以後遷居永和,則改食「犁記」,兩家都是百年老店,各有各的好味道。
作法款式異其趣 一一敘來歷
二十世紀六、七O年代,廣式的香港月餅扣關,最先掀起潮流的,乃「馬來西亞餐廳」所製作的。用鐵盒盛裝,內有四大個,其餡有豆沙、棗泥、伍仁金腿、蓮蓉等多種,凡是素餡之月餅,有全素亦有鑲鹹鴨蛋黃者,因其皮薄餡豐,同時油足味醰,大受消費者的歡迎,亦成伴手禮之上選。接著他家如「榮華」、「美心」者,紛至香來,造成榮景。蘇式月餅遂不再吃香。不過,臺式老月餅與廣式的香港月餅,均再起變化,頗能發揮蘇東坡所形容:「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特色。而它們的共同點,則是原本不是主力月餅,後因口味轉換等因素,加入月餅行列,由於因緣際會,也曾盛極一時。
此港式者,皆為茶樓點心。主要者有叉燒酥和皮蛋酥。二者全來自淡水的「金竹苑」,該店老闆張志明,曾在廣州學藝,起先揚名香港,後在臺灣落腳。其叉燒酥之形狀,與茶樓半月形不同,乃渾圓之狀,較老婆餅小。其餡固然絕美,所製作之層酥,尤其令人驚艷,非但不會掉渣,同時可達四、五百層,市面上之凡品,得其十分之一,已是難能可貴,是以一經推出,立刻風靡臺北,雖然歇業十年,仍令饕客涎垂,一再打聽去向,恨不再得尤物,據餅望月大嚼。比較起來,其皮蛋酥一如臺灣之豆沙餅,個頭小了一號,製作更為繁複,其質精及味美,只要嚐過一口,或許終身難忘,惜乎已成廣陵絕響,思之不覺憮然。另,豆沙餅及用層酥製作的芋頭酥,漸成食客新寵,它們後來與潮州的老婆餅,以及臺中的太陽餅一樣,紛紛在月餅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堪稱四大金剛。此時口味多元,漸成一種趨勢。
在此之前,北方的月餅亦有不容撼動的地位。這種提漿月餅,餅皮酥爽耐放,即使不放冰箱,保證旬日不壞。永和老字號「仁記」,更擅
製作及行銷,專從軍方著手,一網打盡陸海空,因而許多服兵役的,日後一想起提漿月餅,心中五味雜陳,難忘苦澀歲月。提漿月餅的餡兒不多,以豆沙、棗泥、蓮蓉和八寶為主,有時佐以乾果,甚至出現椒鹽,只能算是偏鋒。繼「仁記」之後,「義聚東」興起,兩店均在永和,並為一時瑜亮。就我個人而言,尤愛品嚐後者。另,店家的山東燒雞和水餃同為佳品。在中秋夜當晚,先食燒雞和水餃,接著嚐提漿月餅,佐以高山烏龍茶。此一另類滋味,長留內心深處。
就在千禧年前,營養豐富及熱量極高的傳統月餅,實對人們的腸胃,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於是以生機為號召的月餅紛紛出籠,蔚成一股潮流。而且在此之前,適逢總統大選,文創月餅應市,出現所謂的「總統三Q牌」,其餡分別是香菇、綠茶、素蛋黃,象徵著IQ(智商)、EQ(情緒管理)及CQ(領袖氣質),讓人菀爾一笑。然而,傳統月餅的突破,竟然心思全花在餅皮的花樣,以及鹹蛋黃由二黃變成四黃,徒然增加腸胃負擔,可謂倒行逆施,結果不難想像。
再隔了一陣子,月餅這塊市場,又起了新變化。正因其利甚溥,大飯店與大餅舖(如「郭元益」等)們競出奇招,從型式到餡料,五花八門,眾味紛呈,應有盡有。像冰淇淋、巧克力、咖啡、藍莓、夏威夷火山果等,「而今已覺不新鮮」,還有些奇怪組合,更令人瞠目結舌,簡直無法想像。而在其包裝上,亦「層」出不窮,甚至在一枚月餅外,竟包了十七層,吸引媒體報導,只為大發利市。
現在這股「創意」,似已漸趨平緩,畢竟奇想再多,除「目食」、「耳餐」外,還是入口實際,要找到平衡點,非得從傳統中鑄新意,再由滋味裏見真章不可。
關於此點,位於永和的「王師父餅舖」即有妙品。其由綠豆凸改良再加創意的「金月娘」,自二十年前推出後,曾經多次奪得金牌獎,至今仍十分搶手,自食送禮兩相宜,即使在平日,亦甚受歡迎。可見好吃料實在,價格也合情合理,是普世公認的價值。當下的生活富裕,各式各樣的糕餅點心,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中秋節賞月啖月餅,只能算是應個景兒,是以群起爭食的大餅,想要再多分些羹,得專注在基本功。同時得換個想法,中秋夜不殺韃子,而是止七情六慾,不僅發思古之幽情,或許尚可另闢新局,亦唯有如此,才能歷萬古而常新,共享團圓夜之歡愉。
文╱朱振藩 圖片提供╱二魚文化
南北各不同 都是心頭好滋味
小學家住員林時,當時所吃的月餅,幾乎都是出自臺中或彰化的,包裝土裏土氣,望之不甚顯眼,但都手工製作,料實餡美堪嚼,頗能耐人尋味。依稀記得主要的口味有鳳梨、豆沙、蓮蓉、滷肉等,甜鹹納一盒中,可以擇好而噬,在幼小的心靈裏,無疑是一大享受。就在這個時候,外婆家在嘉義,他們最常吃的月餅,則是「新臺灣」製造的,包裝講究新穎,個頭大,料精美,品項多,是南臺灣的名品,或許是吃多了,表哥、表妹們喜歡咱家吃的「土」月餅,常向外婆提議,兩者交換著吃,我們樂於從命,因而嚐到許多那時的「新式」月餅。
隨著年紀漸長,家已搬往臺中,經常侍父北上,眼界隨之而開。此時所食月餅,變成家鄉(按:籍貫江蘇)口味。而這種蘇式月餅,其最負盛名的,則是「采芝齋」,其次有「老大房」等。在我的印象當中,都是食「采芝齋」的。一般而言,蘇式月餅糖多油重,層層酥皮相疊,葷、素、鹹、甜俱有,而且各具特色。我個人偏愛椒鹽、棗泥松仁的口味,至於價昂精緻的「清水玫瑰月餅」,只有在中秋夜才能分享。此餅的內餡有糖漬的玫瑰花瓣、松子仁、瓜子仁、橘皮、豬肉......等等,入口馥郁濃香。此際搭配著上好香片,再邊嗑玫瑰瓜子。茗餅兩臻絕勝,夾雜瓜子清甘,聊些故事助興。而今此情此景此物不再,思之不勝唏噓。
家居宜蘭、基隆之時,除蘇式月餅外,也會換個花樣,嚐嚐一些已在臺灣落地生根的古早味。極常吃的兩種,分別是大麵餅及綠豆凸。前
者特別製作,其餡有甜有鹹,但尤特別的是,餅面有一紅字,寫著大大的「元」,如能得到此餅,表示「最大」、「第一」。得到之法無他,擲骰子定輸贏。後者渾圓而凸,其餡甜中帶鹹,而且素中有葷,最常吃的是「李鵠餅店」,以後遷居永和,則改食「犁記」,兩家都是百年老店,各有各的好味道。
作法款式異其趣 一一敘來歷
二十世紀六、七O年代,廣式的香港月餅扣關,最先掀起潮流的,乃「馬來西亞餐廳」所製作的。用鐵盒盛裝,內有四大個,其餡有豆沙、棗泥、伍仁金腿、蓮蓉等多種,凡是素餡之月餅,有全素亦有鑲鹹鴨蛋黃者,因其皮薄餡豐,同時油足味醰,大受消費者的歡迎,亦成伴手禮之上選。接著他家如「榮華」、「美心」者,紛至香來,造成榮景。蘇式月餅遂不再吃香。不過,臺式老月餅與廣式的香港月餅,均再起變化,頗能發揮蘇東坡所形容:「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特色。而它們的共同點,則是原本不是主力月餅,後因口味轉換等因素,加入月餅行列,由於因緣際會,也曾盛極一時。
此港式者,皆為茶樓點心。主要者有叉燒酥和皮蛋酥。二者全來自淡水的「金竹苑」,該店老闆張志明,曾在廣州學藝,起先揚名香港,後在臺灣落腳。其叉燒酥之形狀,與茶樓半月形不同,乃渾圓之狀,較老婆餅小。其餡固然絕美,所製作之層酥,尤其令人驚艷,非但不會掉渣,同時可達四、五百層,市面上之凡品,得其十分之一,已是難能可貴,是以一經推出,立刻風靡臺北,雖然歇業十年,仍令饕客涎垂,一再打聽去向,恨不再得尤物,據餅望月大嚼。比較起來,其皮蛋酥一如臺灣之豆沙餅,個頭小了一號,製作更為繁複,其質精及味美,只要嚐過一口,或許終身難忘,惜乎已成廣陵絕響,思之不覺憮然。另,豆沙餅及用層酥製作的芋頭酥,漸成食客新寵,它們後來與潮州的老婆餅,以及臺中的太陽餅一樣,紛紛在月餅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堪稱四大金剛。此時口味多元,漸成一種趨勢。
在此之前,北方的月餅亦有不容撼動的地位。這種提漿月餅,餅皮酥爽耐放,即使不放冰箱,保證旬日不壞。永和老字號「仁記」,更擅
製作及行銷,專從軍方著手,一網打盡陸海空,因而許多服兵役的,日後一想起提漿月餅,心中五味雜陳,難忘苦澀歲月。提漿月餅的餡兒不多,以豆沙、棗泥、蓮蓉和八寶為主,有時佐以乾果,甚至出現椒鹽,只能算是偏鋒。繼「仁記」之後,「義聚東」興起,兩店均在永和,並為一時瑜亮。就我個人而言,尤愛品嚐後者。另,店家的山東燒雞和水餃同為佳品。在中秋夜當晚,先食燒雞和水餃,接著嚐提漿月餅,佐以高山烏龍茶。此一另類滋味,長留內心深處。
就在千禧年前,營養豐富及熱量極高的傳統月餅,實對人們的腸胃,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於是以生機為號召的月餅紛紛出籠,蔚成一股潮流。而且在此之前,適逢總統大選,文創月餅應市,出現所謂的「總統三Q牌」,其餡分別是香菇、綠茶、素蛋黃,象徵著IQ(智商)、EQ(情緒管理)及CQ(領袖氣質),讓人菀爾一笑。然而,傳統月餅的突破,竟然心思全花在餅皮的花樣,以及鹹蛋黃由二黃變成四黃,徒然增加腸胃負擔,可謂倒行逆施,結果不難想像。
再隔了一陣子,月餅這塊市場,又起了新變化。正因其利甚溥,大飯店與大餅舖(如「郭元益」等)們競出奇招,從型式到餡料,五花八門,眾味紛呈,應有盡有。像冰淇淋、巧克力、咖啡、藍莓、夏威夷火山果等,「而今已覺不新鮮」,還有些奇怪組合,更令人瞠目結舌,簡直無法想像。而在其包裝上,亦「層」出不窮,甚至在一枚月餅外,竟包了十七層,吸引媒體報導,只為大發利市。
現在這股「創意」,似已漸趨平緩,畢竟奇想再多,除「目食」、「耳餐」外,還是入口實際,要找到平衡點,非得從傳統中鑄新意,再由滋味裏見真章不可。
關於此點,位於永和的「王師父餅舖」即有妙品。其由綠豆凸改良再加創意的「金月娘」,自二十年前推出後,曾經多次奪得金牌獎,至今仍十分搶手,自食送禮兩相宜,即使在平日,亦甚受歡迎。可見好吃料實在,價格也合情合理,是普世公認的價值。當下的生活富裕,各式各樣的糕餅點心,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中秋節賞月啖月餅,只能算是應個景兒,是以群起爭食的大餅,想要再多分些羹,得專注在基本功。同時得換個想法,中秋夜不殺韃子,而是止七情六慾,不僅發思古之幽情,或許尚可另闢新局,亦唯有如此,才能歷萬古而常新,共享團圓夜之歡愉。
文╱朱振藩 圖片提供╱二魚文化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5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1
好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01
棒
黃*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31
有很多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