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菇類基本特性與栽培原理(二)
刊登日:106/05/16
13,693
根據統計世界上超過2,000種以上的菇類具有食用或藥用價值,大約有35種以上已經被商業化栽培,而臺灣的市場上至少出現20種以上的菇類。新鮮的菇類含有約85~90%水分和10~15%的乾物質,在乾物質中含有10~48%蛋白質、20~8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1~8%的脂肪,由此看來,菇類的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的蔬菜,且豐富營養,又味道鮮美,因此有植物肉或是蔬菜牛排之稱,同時其脂肪含量低,熱量不高,又含有人類不可或缺的必需胺基酸、維生素及重要的礦物質等,是素食者或節食者非常理想的食物。根據近年來的研究,菇類含有許多生理活性物質,如多醣體、三萜類、麥角固醇、核苷酸、蛋白多醣、核酸、有機鍺、食用纖維等,具有抗腫瘤、免疫調節、降血壓、降血糖、降膽固醇、抗細菌病毒及延緩骨質疏鬆等之保健功效,因此非常具有發展潛力。
栽培菇類首重菌絲培養
種植植物需要有種子,而要栽培菇類就得有如同種子一般的菌種,上一期提到菇類的營養構造是菌絲體,而所謂的菌種就是將菌絲體培養在適當的培養基上(圖1),一般常用的培養基為馬鈴薯葡萄糖洋菜培養基(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大部分的菇類菌絲都可以生長在PDA上,少數菇類需要特別的培養基配方。之後再將培養在培養基上的菌絲擴大到麥粒或木屑上,製成麥粒菌種或木屑菌種,即可用於栽培。由於微生物之間會互相競爭養分,如同媽媽肚子裡有雙胞胎,生長快速的會先將大部分的養份用掉,生長較慢的就會無法生長或是長得營養不良,而不同種的微生物也常常會互相攻擊,或分泌抗生物質影響其他生物的生長,為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就必須讓培養基上只有生長某一種菇類的菌絲,因此所有的培養基質都必須經過滅菌消毒的過程,把裡面原有的菌殺死,讓它變成無菌的狀態,這時候再移入菇類的菌絲做純粹培養。一旦消毒不完全或操作過程不注意都會造成污染,因此,菌種的製作需要潔淨的環境以及相當的經驗才能確保成功。有了菌種之後就可將它按比例放入栽培介質之中,這個動作稱之為接(菌)種,菌絲會從菌種往栽培介質中生長,分泌酵素分解介質中的養分,最後在合適的處理與環境下長成菇體。有的菇類出菇時需要在栽培介質上覆上一層土,這個動作叫做「覆土」,如洋菇、巴西蘑菇,有一些則是需要低溫處理或日夜溫差;較高的空氣濕度和適當的新鮮空氣則是共同的需求。
生長條件環境控制需留意
要栽培菇類需了解菇類生長的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和新鮮空氣。
(一) 溫度:溫度是決定菇類菌絲生長與出菇與否的重要因子,對大多數菇類而言,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從5~35℃,但最適生長溫度一般介於20~30℃之間,有些菇類低於12℃或高於32℃即停止生長,菇類因為菌絲沒有特別的保護,因此不像植物可以耐冷又耐熱,如果低溫或高溫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菌絲可以暫停不生長,等到合適的溫度再恢復生長,但是如果超過24小時或是更久,菌絲一旦死亡,就永遠無法恢復了,所以在養菌時期,要特別注意養菌室的溫度。其次是出菇的溫度,大部分的菇類出菇時均需要低溫刺激,少數不用特別降溫處理,依據出菇所需的溫度可以分成低溫結實(20℃以下)、中溫結實(20~24℃)及高溫結實(28℃以上)三種,對於低溫結實的菇類一般都在環控的菇舍內周年生產。而中溫結實的菇類則可以在低海拔利用秋天至春天,以傳統菇舍栽培,而高溫結實的菇類,例如靈芝與草菇則以在夏天於傳統菇舍栽培居多。
(二) 濕度:濕度是另外一個影響出菇的重要因子,在野外通常要下雨過後才比較容易發現菇類的蹤跡,因此出菇期間濕度是不能少的,但是在前期菌絲培養的階段,加濕較無必要性,這是因為菇類培養在太空包或是塑膠PP瓶中,等於是半密閉的系統內,與外界接觸較少,此時如果濕度太高(85~90%),容易導致棉花或牛皮紙潮濕,使原本空氣中的雜菌也容易生長,造成汙染。但如果濕度低於50%,則培養基質內的水分會容易蒸散至空氣中,因而降低栽培基質內的含水量。出菇階段則需要增加環境中的相對濕度,一般建議在85~90%之間,但會因為菇種的不同與生長時期不同而需調整不同的相對濕度,如果剛開始的相對濕度太低,則無法正常出菇,而發育過程如果濕度低於70%,菇體生長會遲緩,表面會因為水分蒸散出現鱗片或裂紋,若低於50%以下,已分化的菇蕾會死亡,若是高於95%,菇體表面的蒸散作用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而影響到營養物質的傳送,不只菇體的發育會受阻,也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因此出菇期間相對濕度的管理非常重要。
(三) 光照:菇類一般生長在陰暗的環境裡,對於光的需求不高,在菌絲生長階段光照反而會抑制其生長,有些菇類例如平菇即有報導菌絲如果遇到強光,還會出現斷裂的現象。而在出菇的初期,除了洋菇和塊菌不需要光線刺激外,其他菇類都需要少許散射光刺激原基的形成,香菇在原基形成前還需要照光之後才能轉色,至於菇體發育期間的光照則會影響菇體生長的方向以及菇傘的色澤。
(四) 氧氣:菇類因為不是植物,沒有葉綠素,不能行光合作用,所以不能自己合成氧氣,但也和所有的生物一樣需要呼吸新鮮空氣、吐出二氧化碳,在菇類不同生長階段對於二氧化碳的忍受程度不同,一般在菌絲生長階段可以忍受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濃度從3,000~10,000ppm,太頻繁換氣反而讓菌絲的生長速度變慢。而出菇階段則需要大量的氧氣,惟不同的菇種對於不同的二氧化碳的忍受力也不相同,有的可以承受1,000~2,000 ppm,有的還必須降至500~800 ppm。初期如果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會導致較多的菇蕾形成,甚至會形成畸形菇,後期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則菇柄會較為粗大或是延長,例如鹿角靈芝(圖2)便是在較高二氧化碳濃度下,菇傘無法正常發育,而長成像鹿角的形狀,一旦超過菇體可以忍受的二氧化碳濃度,有些菇種會出現褐化甚至菇體死亡的現象。一般而言,氧氣濃度過高,較容易形成菇傘較大的形狀,甚至菇體提前成熟,因此在管理的過程要配合菇體不同的發育階段適當調整換氣量。
要成功栽培各種菇類,除了要了解栽培方法之外,最好能熟悉菇類的基本及栽培特性,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根據每一種菇類的特性設定一套標準的生產流程,而在遭遇困難時,可以迅速釐清問題的根源,自行排除或尋求專家的協助。
(全文完)
文圖/陳美杏、李瑋崧、呂昀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栽培菇類首重菌絲培養
種植植物需要有種子,而要栽培菇類就得有如同種子一般的菌種,上一期提到菇類的營養構造是菌絲體,而所謂的菌種就是將菌絲體培養在適當的培養基上(圖1),一般常用的培養基為馬鈴薯葡萄糖洋菜培養基(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大部分的菇類菌絲都可以生長在PDA上,少數菇類需要特別的培養基配方。之後再將培養在培養基上的菌絲擴大到麥粒或木屑上,製成麥粒菌種或木屑菌種,即可用於栽培。由於微生物之間會互相競爭養分,如同媽媽肚子裡有雙胞胎,生長快速的會先將大部分的養份用掉,生長較慢的就會無法生長或是長得營養不良,而不同種的微生物也常常會互相攻擊,或分泌抗生物質影響其他生物的生長,為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就必須讓培養基上只有生長某一種菇類的菌絲,因此所有的培養基質都必須經過滅菌消毒的過程,把裡面原有的菌殺死,讓它變成無菌的狀態,這時候再移入菇類的菌絲做純粹培養。一旦消毒不完全或操作過程不注意都會造成污染,因此,菌種的製作需要潔淨的環境以及相當的經驗才能確保成功。有了菌種之後就可將它按比例放入栽培介質之中,這個動作稱之為接(菌)種,菌絲會從菌種往栽培介質中生長,分泌酵素分解介質中的養分,最後在合適的處理與環境下長成菇體。有的菇類出菇時需要在栽培介質上覆上一層土,這個動作叫做「覆土」,如洋菇、巴西蘑菇,有一些則是需要低溫處理或日夜溫差;較高的空氣濕度和適當的新鮮空氣則是共同的需求。
生長條件環境控制需留意
要栽培菇類需了解菇類生長的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和新鮮空氣。
(一) 溫度:溫度是決定菇類菌絲生長與出菇與否的重要因子,對大多數菇類而言,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從5~35℃,但最適生長溫度一般介於20~30℃之間,有些菇類低於12℃或高於32℃即停止生長,菇類因為菌絲沒有特別的保護,因此不像植物可以耐冷又耐熱,如果低溫或高溫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菌絲可以暫停不生長,等到合適的溫度再恢復生長,但是如果超過24小時或是更久,菌絲一旦死亡,就永遠無法恢復了,所以在養菌時期,要特別注意養菌室的溫度。其次是出菇的溫度,大部分的菇類出菇時均需要低溫刺激,少數不用特別降溫處理,依據出菇所需的溫度可以分成低溫結實(20℃以下)、中溫結實(20~24℃)及高溫結實(28℃以上)三種,對於低溫結實的菇類一般都在環控的菇舍內周年生產。而中溫結實的菇類則可以在低海拔利用秋天至春天,以傳統菇舍栽培,而高溫結實的菇類,例如靈芝與草菇則以在夏天於傳統菇舍栽培居多。
(二) 濕度:濕度是另外一個影響出菇的重要因子,在野外通常要下雨過後才比較容易發現菇類的蹤跡,因此出菇期間濕度是不能少的,但是在前期菌絲培養的階段,加濕較無必要性,這是因為菇類培養在太空包或是塑膠PP瓶中,等於是半密閉的系統內,與外界接觸較少,此時如果濕度太高(85~90%),容易導致棉花或牛皮紙潮濕,使原本空氣中的雜菌也容易生長,造成汙染。但如果濕度低於50%,則培養基質內的水分會容易蒸散至空氣中,因而降低栽培基質內的含水量。出菇階段則需要增加環境中的相對濕度,一般建議在85~90%之間,但會因為菇種的不同與生長時期不同而需調整不同的相對濕度,如果剛開始的相對濕度太低,則無法正常出菇,而發育過程如果濕度低於70%,菇體生長會遲緩,表面會因為水分蒸散出現鱗片或裂紋,若低於50%以下,已分化的菇蕾會死亡,若是高於95%,菇體表面的蒸散作用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而影響到營養物質的傳送,不只菇體的發育會受阻,也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因此出菇期間相對濕度的管理非常重要。
(三) 光照:菇類一般生長在陰暗的環境裡,對於光的需求不高,在菌絲生長階段光照反而會抑制其生長,有些菇類例如平菇即有報導菌絲如果遇到強光,還會出現斷裂的現象。而在出菇的初期,除了洋菇和塊菌不需要光線刺激外,其他菇類都需要少許散射光刺激原基的形成,香菇在原基形成前還需要照光之後才能轉色,至於菇體發育期間的光照則會影響菇體生長的方向以及菇傘的色澤。
(四) 氧氣:菇類因為不是植物,沒有葉綠素,不能行光合作用,所以不能自己合成氧氣,但也和所有的生物一樣需要呼吸新鮮空氣、吐出二氧化碳,在菇類不同生長階段對於二氧化碳的忍受程度不同,一般在菌絲生長階段可以忍受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濃度從3,000~10,000ppm,太頻繁換氣反而讓菌絲的生長速度變慢。而出菇階段則需要大量的氧氣,惟不同的菇種對於不同的二氧化碳的忍受力也不相同,有的可以承受1,000~2,000 ppm,有的還必須降至500~800 ppm。初期如果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會導致較多的菇蕾形成,甚至會形成畸形菇,後期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則菇柄會較為粗大或是延長,例如鹿角靈芝(圖2)便是在較高二氧化碳濃度下,菇傘無法正常發育,而長成像鹿角的形狀,一旦超過菇體可以忍受的二氧化碳濃度,有些菇種會出現褐化甚至菇體死亡的現象。一般而言,氧氣濃度過高,較容易形成菇傘較大的形狀,甚至菇體提前成熟,因此在管理的過程要配合菇體不同的發育階段適當調整換氣量。
要成功栽培各種菇類,除了要了解栽培方法之外,最好能熟悉菇類的基本及栽培特性,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根據每一種菇類的特性設定一套標準的生產流程,而在遭遇困難時,可以迅速釐清問題的根源,自行排除或尋求專家的協助。
(全文完)
文圖/陳美杏、李瑋崧、呂昀陞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上一篇
草莓的病害(二)
下一篇
臺灣原生野花植生毯兼顧生態與景觀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3%
我喜歡:6%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2/25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