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傳統式榨油
刊登日:106/05/22

古老的壓榨製油法
利用壓榨法製油,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國、埃及、印度等古老國家,就已經開始使用。日治時期,台灣的榨油產業,大多停留在舊式木楔式榨油設備,以及利用人力或獸力操作階段製油,直至昭和12 年(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後,台灣總督府為增產軍需用油,並謀使台灣的食油能自給自足,方鼓勵日人在台灣投資,創設比較新式設備的榨油工廠,才有新式榨油設備的引進,使台灣的食油工業設備有所更新,也逐漸由家庭加工發展成企業經營型態。
台灣光復初期至1951 年左右,是台灣油車榨油的鼎盛時期,最早期的榨油方法,是先將豆類、種籽等材料炒熟,置入圓型石盤上,再固定一輪圓錐柱形的石碾,利用獸力或以人力轉動,將「石碾」順時鐘方向碾轉,把油脂材料研碎成粗粉狀。由於豆類與種籽飽含油脂,在右盤上碾成餅糊狀後,置於火爐上容器內隔水蒸熟,使油脂發揮出來,隨後趁熱倒入圓形鐵箍,鐵箍內預先舖敷稻草或麻竹的筍籜,餅糊材料置入後,再將稻草反折舖在上面,或舖上一層布巾,以雙腳將之踩踏均勻結實,即成為薄圓形硬塊的「豆餅」(俗稱為「豆箍」,台語「箍」音唸ㄎㄨㄛ,是圓而薄的物體之意)。榨油時,將「豆餅」一片片相疊豎立排放,利用木楔式榨油箱的抵板、木樁之撞擊擠壓作用,將豆餅中的油脂擠壓榨出。從清領時期到日治時代,台灣的傳統榨油業,以舊式木楔式榨油,經歷數百年的時間,一直發展到機械化的歷程,可謂走過一段漫長的歲月。直到1960年前後,台灣引進鈴木式機械的化學溶劑提煉萃取法設備與技術後,造成傳統榨油業不敵化學提煉,而失去市場競爭力,逐漸地凋零式微,走向沒落的命運。
碩果僅存的木製油車
最早期的傳統舊式榨油設備,稱為「臥式木製榨油間」,亦即「木楔式榨油間」,為傳統的、古老的製油設備。其設備的「主機」稱為「榨膛」,是一根樹齡達百年、粗碩的「油槽木」,在樹幹中段鑿挖出一個長約二公尺,寬四十公分的「榨膛」(或稱「榨箱」),以便填裝豆餅在裏面。這種木製的榨油台,俗稱為「油車」,榨油便俗稱為「做油」,清朝時期,即以「油車」此一名稱,說明為昔日傳統榨取植物食用油的場所,即是「榨油廠」、「榨油坊」,台語俗稱為「油車間」,或稱為「做油廠」。19 世紀時,台灣花生油榨取極為興盛,銷售至中國大陸各地,為當時重要農產加工輸出品。油車榨油台的榨膛需要架高,榨膛下方鑿一溝槽,並鑿挖一小孔洞,以便將擠壓滲漏出來的油脂,順著此溝槽、孔洞流出。豆餅(有人稱為「豆圈」)分別放置在油車榨膛中空內部一側,之前要先平放,然後再翻轉成直立,依次一塊塊排列疊置,一旁留置一空隙,以便塞放厚薄不一的抵板與豆餅隔開,在抵板之間,分開插置兩支長條狀楔形三角錐木樁,塞入抵板的縫隙中,由一人負責以雙手分別扶住兩支三角錐木樁,再由兩個人合力搖盪懸掛在屋樑半空中的大石塊(或長柱狀圓木),藉擺盪衝擊力撞擊三角錐木樁,使其慢慢陷入抵板之間縫隙內部。
打撞的時候,兩個人同心協力一起打,「噠―咚、咚――噠―咚、咚――噠―咚、咚――」榨油聲,就這樣交換著打進楔形三角錐木樁,以及交換著擠壓抵板,漸漸擠壓一側的豆餅,讓金黃色油液一漊漊滲流出來,連幾里外的地方,都可聽到「咚、咚」聲和聞到油香。隨著楔形三角錐木樁被打入榨膛, 放在榨膛中的抵板與楔形三角錐木樁,會對豆餅產生擠壓的力量,而滲透產出油脂,正因為這種楔形三角錐木樁在榨油的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才稱之為「木楔式榨油」。利用這種傳統的榨油設備,可以榨取花生、芝麻、油菜籽、茶籽等各種油料,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
齊心協力榨好油
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村內,所保留這台仍在繼續使用,由許銘相持有的木造木楔式榨油機,至今已傳承至第三代。許氏父執輩提到,在日治時期,家中即擁有此物。古早時,農家栽種的農作物,如花生、芝麻等收成後,便拿到榨油坊委託榨油。許銘相指出,在榨油過程中,油車主要器具「榨膛」是木製品,所選用的木材,是以質地堅硬的樹幹,多半是強韌有力、耐撞擊、硬度大、紋理差異小、不易被擊脫的龍眼木或櫸木(俗稱「紅雞油」)製作成榨膛。台灣光復初期至1951 年左右,是台灣油車榨油的鼎盛時期,到了1981 年,受到化學提煉沙拉油的衝擊,傳統的油車榨油逐漸式微,現今都已不再生產。以木楔式傳統榨油的過程,大致經過炒熱、碾碎、蒸熟、製模、壓榨、冷卻、沉澱等步驟。首先,為炒熱的步驟,先將油脂原料(如芝麻、花生等)帶種核(膜)的種子,在大鍋子中炒熟,炒燒的過程,需不停地用鏟子攪動翻炒,並注意控制火候,以免炒得太焦黑。若炒得太過焦黑,就是俗稱的「過火」,榨出來的油,色澤較混濁、焦黑,有燒焦味;但如炒的不夠熟,則香氣不夠香,味道比較淡,全憑製油師傅的經驗判斷。大致上,當炒熟至有點焦黃,透出香氣時,就可以從大鍋子中取出,榨出來的油,特別香郁濃稠,味道也最恰當。
第二步驟的粉碎,最早是使用圓錐柱形石輪工具,重約一百台斤。將炒熟的油脂原料,舖放在石輪半徑的範圍內,以牛力作為動力,拉動著石輪旋轉輾碎原料,旁邊跟著一位工人,隨時把滾到輾磨範圍外的原料掃進去輾碎。拉動石輪的動力,由最初人工推動,進展到牲畜或水力碾碎,然後發展到以電力為動力,如今,使用現代化的研磨機粉碎,進入機械化的年代,粉碎迅速且細緻,大大提升原料粉碎的效能。接著是炊蒸的過程,是將粉碎後的油脂原料,放置在特製的蒸籠中炊熟。為防止熱氣漏出去,是炊蒸過程中是一大學問;為了穩定熱度,早期是以棉布巾墊在蒸籠底,再覆蓋上蓋子。第四步驟是壓製豆餅(箍),亦即「壓模」,俗稱「踏豆箍」。將粉碎蒸熟的油脂原料,放入鐵圈模型中趁熱壓成圓餅狀,就是俗稱的「豆箍」。方法是先將稻草稈展開舖放在鐵圈模型中,然後將蒸熟油脂原料放進裏面,再施以腳力踏壓製作成豆餅。最後步驟的壓榨,係將製成圓餅狀的豆餅,置入在木楔式榨油台上的榨膛內,直立排列疊放,中間留一小縫隙,將大小不一的抵板、三角錐木樁前端塞入縫隙中,由兩位師傅共同搖盪石鎚,藉由衝擊的撞擊力,把三角錐慢慢鎚入,豆餅原料被擠壓,油脂就會滲漏流出來。當油脂被擠壓滲流出愈多,豆餅會跟著愈來愈扁平,隨著石鎚一次次撞擊,油脂流出量由多漸緩,直到難以出油為止。擠壓完油脂的原料殘渣,即為「油粕」,即俗稱的「茶箍」,一般會拿來做為肥料使用,其功能與肥皂相同,亦可用來洗滌衣服,台語稱肥皂為「茶箍」,即由此而來。剛壓榨出來的油脂,通常會含有一些雜質,需任其冷卻後,再靜置一、二天的時間,讓雜質慢慢沉澱,使上層的油脂清澈,再經一番過濾,即可裝瓶使用。傳統木造木楔式榨油,是以人力手工技藝為主的技術活,其榨油過程注重「工」與「藝」的結合,以及「力」與「技」的搭配。每一道工序,都融入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豐富經驗和獨特技巧。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機器榨油取替傳統木楔式榨油,在全台各地已不多見。
文圖/魯郡
上一篇
客家醋泡-紅辣椒
下一篇
走吧! 到農家以勞力交換食宿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0%
我喜歡:3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3/2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