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草莓的病害(二)
刊登日:106/05/18
4,428
Q:草莓果實腐爛,有時會長出白色菌絲狀物,是何種病害?
A:診斷鑑定為果腐病((Phytophthora fruit rot)
(一)病原菌
Phytophthora cactorum and P. citrophthora
(二)病徵
病原菌為害花、果柄、果實及植株根系。花及果柄受感染後褐化腐爛;初染病的果實出現圓形或橢圓形0.5~1.0 cm大小之褪色病斑,鮮豔之紅色轉為暗灰色,染病處組織軟化,病斑迅速擴大,2~3天後果實完全腐敗;氣候潮溼時,罹病組織上長出白色霉狀菌絲。罹病之葉片呈褐色或黑褐色。莖基部罹病時,植株出現萎凋病徵,罹病組織褐化,葉片下垂,數天內罹病植株快速枯萎死亡。
(三)發生生態
果腐病一般於雨季發生嚴重,冬季只要有下雨,果腐病即可能會發生。病害主要藉由病原菌游走子隨著雨水飛濺至果實造成感染,疫病菌在土壤中以卵孢子(Oospore)或於植株殘體中存活,度過不良環境,俟環境適合時再發芽生長,形成孢子囊及游走子,隨雨水及灌溉水傳播為害。
(四)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間之罹病植株、果實,並予以燒毀,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
2. 推薦之防治藥劑為17.7%安美速水懸劑4,000倍、18.7%達滅克敏水分散性粒劑1,500倍、52.5%凡殺克絕水分散性粒劑2,500倍、70%免得克寧可濕性粉劑500倍、9.4%賽座滅水懸劑3,000倍、23%亞托敏水懸劑1,000倍、50%達滅芬可濕性粉劑4,000倍、80%免得爛可濕性粉劑500倍、63.02%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70%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75%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85%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1×107cfu/g蓋棘木黴菌可濕性粉劑2,000倍、80%福賽得可濕性粉劑500倍、80%福賽得水分散性粒劑500倍及71.6%銅右滅達樂可濕性粉劑600倍。
Q:草莓植株會萎凋死亡,是何種病害?
A:診斷鑑定為萎凋病(Wilt of strawberry)t)
(一)病原菌
包括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疫病菌(Phytophthora sp.)及腐霉菌(Pythium helicoides)
(二)病徵
經觀察罹病植株的外觀病徵與莖基部組織之縱橫切面病徵,可以發現鐮孢菌造成的外觀與內部病徵與其他三種病菌引起的病徵有顯著的不同。今分別描述各菌造成的病徵與病菌特性。感染鐮孢菌的植株,最初新葉變小、葉色異常、小葉不對稱,繼而植株生長緩慢,開花結果量降低或不開花結果,嚴重時葉片黃化枯萎呈現萎凋狀,而後全株死亡。檢視罹病植株之根系,狀似正常且鬚根多;莖基部外觀亦正常,然而切開莖基部組織,可以見到維管木栓化與褐化。炭疽菌、疫病菌及腐霉菌引起之外觀與內部病徵均十分相似,無法以肉眼區別。罹病株之病徵為根系稀少,甚而完全腐敗;莖基部組織之外觀與內部均出現不規則褐變腐敗;嚴重時葉片直接萎凋或黃化枯萎,終至全株死亡。為害根系與莖基部之炭疽菌與為害花器、果實、葉片、走蔓的病菌為同一種。
(三)發生生態
鐮孢菌之生長溫度為12~36℃,最適溫為28℃,可藉由分生孢子傳播感染,以浸根或莖基部灌注方法接種病菌大孢子懸浮液於草莓根系或莖基部,接種後20~30天可以誘發病害,出現新葉畸形與植株葉片黃化、萎凋死亡等病徵。為害根系與莖基部之炭疽菌與為害花器、果實、葉片、走蔓的病菌為同一種。該菌之生長溫度為12~36℃,最適溫為 32℃,以相同方法接種分生孢子懸浮液於草莓根系或莖基部,接種後10~20天可以誘發病害,出現葉片黃化、植株萎凋死亡情形。腐霉菌P. helicoides在5%V-8培養基上的生長溫度為12~40℃,最適溫32℃,該菌在水中形成大量孢囊,為主要的傳播器官,大部分孢囊同步形成短小之extrusion tubes,輸送原生質與釋放游走子。釋放游走子之孢囊可再生內生孢囊,約三次之多;以相同方法接種游走子懸浮液於草莓根系或莖基部,7~20天可以誘發病害,出現田間相同之萎凋病徵。疫病菌在5%V-8培養基於8~32℃下可以生長,最適溫為28℃,主要亦藉由孢囊及游走子傳播。
(四)防治方法
1.種植健康種苗。
2.清除田間之罹病植株、果實,並予以燒毀,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
3. 針對本病害若為炭疽病菌引起,可試用防治炭疽病之藥劑;若為疫病菌或腐黴菌引起,可試用防治果腐病之藥劑。
文圖/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蔡志濃、林筑蘋、安寶貞
A:診斷鑑定為果腐病((Phytophthora fruit rot)
(一)病原菌
Phytophthora cactorum and P. citrophthora
(二)病徵
病原菌為害花、果柄、果實及植株根系。花及果柄受感染後褐化腐爛;初染病的果實出現圓形或橢圓形0.5~1.0 cm大小之褪色病斑,鮮豔之紅色轉為暗灰色,染病處組織軟化,病斑迅速擴大,2~3天後果實完全腐敗;氣候潮溼時,罹病組織上長出白色霉狀菌絲。罹病之葉片呈褐色或黑褐色。莖基部罹病時,植株出現萎凋病徵,罹病組織褐化,葉片下垂,數天內罹病植株快速枯萎死亡。
(三)發生生態
果腐病一般於雨季發生嚴重,冬季只要有下雨,果腐病即可能會發生。病害主要藉由病原菌游走子隨著雨水飛濺至果實造成感染,疫病菌在土壤中以卵孢子(Oospore)或於植株殘體中存活,度過不良環境,俟環境適合時再發芽生長,形成孢子囊及游走子,隨雨水及灌溉水傳播為害。
(四)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間之罹病植株、果實,並予以燒毀,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
2. 推薦之防治藥劑為17.7%安美速水懸劑4,000倍、18.7%達滅克敏水分散性粒劑1,500倍、52.5%凡殺克絕水分散性粒劑2,500倍、70%免得克寧可濕性粉劑500倍、9.4%賽座滅水懸劑3,000倍、23%亞托敏水懸劑1,000倍、50%達滅芬可濕性粉劑4,000倍、80%免得爛可濕性粉劑500倍、63.02%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70%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75%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85%鹼性氯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1×107cfu/g蓋棘木黴菌可濕性粉劑2,000倍、80%福賽得可濕性粉劑500倍、80%福賽得水分散性粒劑500倍及71.6%銅右滅達樂可濕性粉劑600倍。
Q:草莓植株會萎凋死亡,是何種病害?
A:診斷鑑定為萎凋病(Wilt of strawberry)t)
(一)病原菌
包括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疫病菌(Phytophthora sp.)及腐霉菌(Pythium helicoides)
(二)病徵
經觀察罹病植株的外觀病徵與莖基部組織之縱橫切面病徵,可以發現鐮孢菌造成的外觀與內部病徵與其他三種病菌引起的病徵有顯著的不同。今分別描述各菌造成的病徵與病菌特性。感染鐮孢菌的植株,最初新葉變小、葉色異常、小葉不對稱,繼而植株生長緩慢,開花結果量降低或不開花結果,嚴重時葉片黃化枯萎呈現萎凋狀,而後全株死亡。檢視罹病植株之根系,狀似正常且鬚根多;莖基部外觀亦正常,然而切開莖基部組織,可以見到維管木栓化與褐化。炭疽菌、疫病菌及腐霉菌引起之外觀與內部病徵均十分相似,無法以肉眼區別。罹病株之病徵為根系稀少,甚而完全腐敗;莖基部組織之外觀與內部均出現不規則褐變腐敗;嚴重時葉片直接萎凋或黃化枯萎,終至全株死亡。為害根系與莖基部之炭疽菌與為害花器、果實、葉片、走蔓的病菌為同一種。
(三)發生生態
鐮孢菌之生長溫度為12~36℃,最適溫為28℃,可藉由分生孢子傳播感染,以浸根或莖基部灌注方法接種病菌大孢子懸浮液於草莓根系或莖基部,接種後20~30天可以誘發病害,出現新葉畸形與植株葉片黃化、萎凋死亡等病徵。為害根系與莖基部之炭疽菌與為害花器、果實、葉片、走蔓的病菌為同一種。該菌之生長溫度為12~36℃,最適溫為 32℃,以相同方法接種分生孢子懸浮液於草莓根系或莖基部,接種後10~20天可以誘發病害,出現葉片黃化、植株萎凋死亡情形。腐霉菌P. helicoides在5%V-8培養基上的生長溫度為12~40℃,最適溫32℃,該菌在水中形成大量孢囊,為主要的傳播器官,大部分孢囊同步形成短小之extrusion tubes,輸送原生質與釋放游走子。釋放游走子之孢囊可再生內生孢囊,約三次之多;以相同方法接種游走子懸浮液於草莓根系或莖基部,7~20天可以誘發病害,出現田間相同之萎凋病徵。疫病菌在5%V-8培養基於8~32℃下可以生長,最適溫為28℃,主要亦藉由孢囊及游走子傳播。
(四)防治方法
1.種植健康種苗。
2.清除田間之罹病植株、果實,並予以燒毀,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
3. 針對本病害若為炭疽病菌引起,可試用防治炭疽病之藥劑;若為疫病菌或腐黴菌引起,可試用防治果腐病之藥劑。
文圖/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蔡志濃、林筑蘋、安寶貞
上一篇
油茶樹轉作推廣(一)
下一篇
菇類基本特性與栽培原理(二)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5%
我喜歡:20%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