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蟲生真菌在害蟲防治上的應用(一)
刊登日:106/07/12
4,964
前言
造成昆蟲致病的種類及原因很多,其中蟲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即是昆蟲病理中的真菌性病害。在野外調查的越冬昆蟲中發現,其經由真菌致病死亡的數量最多,約占全部致病微生物的60%(鄧,1962)。已知寄生於昆蟲、蜘蛛、蟎類及線蟲的真菌數量達800多種(Bland,1981)。此外,某些昆蟲病原真菌含有抗菌、抗癌、抗輻射、鈣離子拮抗及有助於免疫調節等,具多種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質(Ukai,S.,1983)。耳熟能詳的傳統漢方名藥「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即屬於蟲生真菌的一種,是蝙蝠蛾科(Hepialidae)蟲體與麥角菌目(Clavicipitales)的冬蟲夏草菌的共生體,僅分佈於青康藏高原,因稀少而珍貴(鐘,2008)。此類真菌不僅是昆蟲的主要病原(Primary pathogen),而寄生於昆蟲且能在其體內增殖,並引發早其死亡的現象,同時可在適合環境條件下,可引發流行病(Enzootic),並有效抑制蟲體棲群增加(蔡,2009)。蟲生真菌本身即是微生物農藥資材之一,係屬天然,許多種類之蟲生真菌更因具強病原性及易培養特性,已被開發利用來防治重要作物害蟲。隨著現代人普遍對環境保護及食品安全等議題的重視,因此,蟲生真菌應用在作物害蟲之生物防治上,亦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蟲生真菌的發現
我國早在西元前200多年的秦漢時代《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白殭蠶味鹹」。西元1578年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有冬蟲夏草、蟬茸、殭菌等可以入藥的記載。而在西元1726年西洋始有冬蟲夏草之記載(高、蔡,1995)。自義大利昆蟲病理之父Agostino Bassi在1835年證實白殭菌(Beauveria bassiana)是造成家蠶(Silkworm)大量殭化死亡的原因(圖1)。而最早從事蟲生真菌之感病研究,為1879年由俄羅斯學者Elias Metschnikoff等人,自生病死亡的奧國賽麗金龜(Anisopliaaustriaca)中分離出黑殭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並進行對奧國賽麗金龜與甜菜點腹象鼻蟲(Cleonus punctiventris)之感染試驗(葉,2002);其後,Krassilstchik等人在1888年首次成功地將此種黑殭菌應用於生物防治上,並製成微生物製劑。
蟲生真菌流行病
Forbes在1887年觀察白殭菌感染麥長椿象(Blissus leucopterus),由Lugger在1888年將此罹病之麥長椿象散布明尼蘇達州各地,係以人工方式而刻意造成白殭菌之流行病。但一般在自然的情況下,蟲生真菌所能造成流行病的發生其實並不普遍,或總是發生在作物已損害之後,以致效果有限(蔡、高,1999)。其自然的流行病據曾有報導者如:美國阿肯色州沿密西西比河流域之棉花田,因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之發生流行,進而減少防治棉蚜的用藥量(Steinkraus etal.,1995)。
另一實例為綠殭菌(Nomuraea rileyi)和白殭菌在印度有引發危害棉鈴之玉米穗蟲(Helicoverpa armigera)和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發生流行病,使害蟲密度維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Devi etal.,2003)。在與配合天敵施用之案例方面,Furlong等人(1996)發現當寄生性天敵彎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存在時, 可明顯促進小菜蛾幼蟲的移動,進而有助於根蟲瘟霉(Zoophthoraradicans)之散佈。Roy等人(1997) 發現將捕食性瓢蟲成蟲餵食在葉面上有被蚜蟲蟲霉(Entomophthora spp.)感染產孢之蟲屍,藉以攜帶其孢子傳播。又如有瓢蟲存在時,蚜蟲的移動速度會加快,以致感染機會增加。不過,這種因天敵存在而提高蟲生真菌傳播能力的情形,除了因天敵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之外,其實也難以預測(蔡、高,1999)。
蟲生真菌的致病過程
隨著昆蟲病理學家研究其感染致病的機制,蟲生真菌一般是經由風力或其他力量的帶動、遷移芽生孢子或分生孢子,使具感受性的寄主昆蟲接觸到孢子(Spore),並附著到寄主蟲體表,且亦可不需經由口器或自然開孔(蒲,1994),在適當的溫度及濕度環境下,吸收空氣中或蟲體上的水份即開始進行孢子發芽(Germination),同時分泌真菌毒素(高,2010)如蛋白質溶解酵素(Proteolyticenzymes)、脂溶酶(Lipase)和幾丁質酶(Chitinase)等,破壞蟲體的免疫系統,致使昆蟲表皮(Cuticle)構造遭破壞而穿透體表,並侵入體腔(Hemocoel)吸取養分,進行繁殖菌絲體(Mycelium),在蟲體體腔內佈滿菌絲後突出體表,此時昆蟲會出現食慾降低及萎靡無力的現象,終至殭化乾枯而逐漸自然死亡。其突出的菌絲並長出分生孢子柄(Conidiophore)後,產生分生孢子(Conidium),遂完成本次生活史(Life cycle)(圖2),經由風雨或昆蟲媒介傳播(彭,2006),再感染其他昆蟲,並以此循環不已。
重要的蟲生真菌應用種類
應用於害蟲防治的微生物天敵種類甚多,在自然界,蟲生真菌約有100個屬,種類超過800種,國外已有不少以真菌類作為材料,生產上市之生物藥劑產品,用於防治鱗翅目幼蟲(圖3)、甲蟲、粉蝨、蚜蟲、椿象等。且可各自針對不同目的來防治害蟲,適用範圍相當廣泛。其中在農業的害蟲防治上,又以不完全菌(Deuteromycotina)為主要,例如殭菌類及輪枝菌類。殭菌類包括:白殭菌(Beauveria spp.)(圖4)、黑殭菌(Metarhizium spp.)及綠殭菌(Nomuraea spp.);輪枝菌類則僅蠟蚧輪枝菌(Lecanicillium spp.)(註*)。上述蟲生真菌亦為臺灣用於研發生物防治的較重要之種類,皆已有大面積推廣使用之經驗(林、劉,2008)。蟲生真菌在實際田間應用管理上,頗具潛力。由於許多蟲生真菌常可「非專一性地(即廣效)」感染多數種類的昆蟲,而一般田間較具經濟影響力之害蟲,即為標的害蟲(表1)。
黑殭菌及白殭菌主要防治的標的害蟲較無專一性,為兩種寄主範圍較廣之蟲生真菌,且市面上已有相關產品可供選購,其中黑殭菌約有300種寄主昆蟲,如對蟑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及金龜之幼蟲、青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斑飛蝨(Laodelphax striatellus)及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另外對紅胸葉蟲(Brontispa lonGISsima)也有一定程度之防治作用。白殭菌(圖5)之寄主則超過700種,如對小菜蛾、蚜蟲(林、劉,2008)、甘藷蟻象(Cylas formicarius)、棕櫚象鼻蟲(Rhabdoscelus lineatocollis)、水稻象鼻蟲(Lissorhoptrus oryxophilus)及薊馬等蔬菜害蟲確有防治效果,另外對柑桔窄胸天牛(Philus antennatus)和多種線蟲亦效果良好。綠殭菌本身對寄主的專一性較高,以鱗翅目(Lepidoptera)昆蟲為主,能感染30多種鱗翅目害蟲,尤其對夜蛾科幼蟲之致病力最強,在適當環境下亦可感染鞘翅目昆蟲。另試驗指出綠殭菌對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及甜菜夜蛾有高致病力;用於防治毛豆夜蛾類害蟲,亦具有極高之致死率。惟目前綠殭菌量產技術尚有待突破,如該菌種的營養需求較嚴苛(蒲,1994),因此在市面上產品種類較少,不過,其對於寄主昆蟲極佳的「專一性特質」,是未來具開發潛力的微生物藥。
而蠟蚧輪枝菌在市面上也購買得到,該菌產孢所需相對濕度較高(圖6),其主要對多種同翅目害蟲具防治效果,如對蚜蟲(圖7)、介殼蟲及粉蝨,另對線蟲、與蜘蛛類具有病原性。此外,有研究報導亦能寄生植物病原菌如銹病與白粉病(謝,2012)。 (未完)
註*:依據真菌界最新分類,已將Verticillium屬中的蟲生病原真菌Verticillium lecanii 再分隔出來獨立的一屬,成為Lecanicillium屬,而其中的 Lecanicillium spp.,目前在文獻上所記載,經鑑定至種(Species),總共發現有21個種。
下期預告:
下期將詳細說明使用蟲生真菌的優點以及使用注意事項,敬請期待。
文圖/吳魁偉、朱盛祺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
造成昆蟲致病的種類及原因很多,其中蟲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即是昆蟲病理中的真菌性病害。在野外調查的越冬昆蟲中發現,其經由真菌致病死亡的數量最多,約占全部致病微生物的60%(鄧,1962)。已知寄生於昆蟲、蜘蛛、蟎類及線蟲的真菌數量達800多種(Bland,1981)。此外,某些昆蟲病原真菌含有抗菌、抗癌、抗輻射、鈣離子拮抗及有助於免疫調節等,具多種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質(Ukai,S.,1983)。耳熟能詳的傳統漢方名藥「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即屬於蟲生真菌的一種,是蝙蝠蛾科(Hepialidae)蟲體與麥角菌目(Clavicipitales)的冬蟲夏草菌的共生體,僅分佈於青康藏高原,因稀少而珍貴(鐘,2008)。此類真菌不僅是昆蟲的主要病原(Primary pathogen),而寄生於昆蟲且能在其體內增殖,並引發早其死亡的現象,同時可在適合環境條件下,可引發流行病(Enzootic),並有效抑制蟲體棲群增加(蔡,2009)。蟲生真菌本身即是微生物農藥資材之一,係屬天然,許多種類之蟲生真菌更因具強病原性及易培養特性,已被開發利用來防治重要作物害蟲。隨著現代人普遍對環境保護及食品安全等議題的重視,因此,蟲生真菌應用在作物害蟲之生物防治上,亦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蟲生真菌的發現
我國早在西元前200多年的秦漢時代《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白殭蠶味鹹」。西元1578年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有冬蟲夏草、蟬茸、殭菌等可以入藥的記載。而在西元1726年西洋始有冬蟲夏草之記載(高、蔡,1995)。自義大利昆蟲病理之父Agostino Bassi在1835年證實白殭菌(Beauveria bassiana)是造成家蠶(Silkworm)大量殭化死亡的原因(圖1)。而最早從事蟲生真菌之感病研究,為1879年由俄羅斯學者Elias Metschnikoff等人,自生病死亡的奧國賽麗金龜(Anisopliaaustriaca)中分離出黑殭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並進行對奧國賽麗金龜與甜菜點腹象鼻蟲(Cleonus punctiventris)之感染試驗(葉,2002);其後,Krassilstchik等人在1888年首次成功地將此種黑殭菌應用於生物防治上,並製成微生物製劑。
蟲生真菌流行病
Forbes在1887年觀察白殭菌感染麥長椿象(Blissus leucopterus),由Lugger在1888年將此罹病之麥長椿象散布明尼蘇達州各地,係以人工方式而刻意造成白殭菌之流行病。但一般在自然的情況下,蟲生真菌所能造成流行病的發生其實並不普遍,或總是發生在作物已損害之後,以致效果有限(蔡、高,1999)。其自然的流行病據曾有報導者如:美國阿肯色州沿密西西比河流域之棉花田,因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之發生流行,進而減少防治棉蚜的用藥量(Steinkraus etal.,1995)。
另一實例為綠殭菌(Nomuraea rileyi)和白殭菌在印度有引發危害棉鈴之玉米穗蟲(Helicoverpa armigera)和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發生流行病,使害蟲密度維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Devi etal.,2003)。在與配合天敵施用之案例方面,Furlong等人(1996)發現當寄生性天敵彎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存在時, 可明顯促進小菜蛾幼蟲的移動,進而有助於根蟲瘟霉(Zoophthoraradicans)之散佈。Roy等人(1997) 發現將捕食性瓢蟲成蟲餵食在葉面上有被蚜蟲蟲霉(Entomophthora spp.)感染產孢之蟲屍,藉以攜帶其孢子傳播。又如有瓢蟲存在時,蚜蟲的移動速度會加快,以致感染機會增加。不過,這種因天敵存在而提高蟲生真菌傳播能力的情形,除了因天敵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之外,其實也難以預測(蔡、高,1999)。
蟲生真菌的致病過程
隨著昆蟲病理學家研究其感染致病的機制,蟲生真菌一般是經由風力或其他力量的帶動、遷移芽生孢子或分生孢子,使具感受性的寄主昆蟲接觸到孢子(Spore),並附著到寄主蟲體表,且亦可不需經由口器或自然開孔(蒲,1994),在適當的溫度及濕度環境下,吸收空氣中或蟲體上的水份即開始進行孢子發芽(Germination),同時分泌真菌毒素(高,2010)如蛋白質溶解酵素(Proteolyticenzymes)、脂溶酶(Lipase)和幾丁質酶(Chitinase)等,破壞蟲體的免疫系統,致使昆蟲表皮(Cuticle)構造遭破壞而穿透體表,並侵入體腔(Hemocoel)吸取養分,進行繁殖菌絲體(Mycelium),在蟲體體腔內佈滿菌絲後突出體表,此時昆蟲會出現食慾降低及萎靡無力的現象,終至殭化乾枯而逐漸自然死亡。其突出的菌絲並長出分生孢子柄(Conidiophore)後,產生分生孢子(Conidium),遂完成本次生活史(Life cycle)(圖2),經由風雨或昆蟲媒介傳播(彭,2006),再感染其他昆蟲,並以此循環不已。
重要的蟲生真菌應用種類
應用於害蟲防治的微生物天敵種類甚多,在自然界,蟲生真菌約有100個屬,種類超過800種,國外已有不少以真菌類作為材料,生產上市之生物藥劑產品,用於防治鱗翅目幼蟲(圖3)、甲蟲、粉蝨、蚜蟲、椿象等。且可各自針對不同目的來防治害蟲,適用範圍相當廣泛。其中在農業的害蟲防治上,又以不完全菌(Deuteromycotina)為主要,例如殭菌類及輪枝菌類。殭菌類包括:白殭菌(Beauveria spp.)(圖4)、黑殭菌(Metarhizium spp.)及綠殭菌(Nomuraea spp.);輪枝菌類則僅蠟蚧輪枝菌(Lecanicillium spp.)(註*)。上述蟲生真菌亦為臺灣用於研發生物防治的較重要之種類,皆已有大面積推廣使用之經驗(林、劉,2008)。蟲生真菌在實際田間應用管理上,頗具潛力。由於許多蟲生真菌常可「非專一性地(即廣效)」感染多數種類的昆蟲,而一般田間較具經濟影響力之害蟲,即為標的害蟲(表1)。
黑殭菌及白殭菌主要防治的標的害蟲較無專一性,為兩種寄主範圍較廣之蟲生真菌,且市面上已有相關產品可供選購,其中黑殭菌約有300種寄主昆蟲,如對蟑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及金龜之幼蟲、青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斑飛蝨(Laodelphax striatellus)及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另外對紅胸葉蟲(Brontispa lonGISsima)也有一定程度之防治作用。白殭菌(圖5)之寄主則超過700種,如對小菜蛾、蚜蟲(林、劉,2008)、甘藷蟻象(Cylas formicarius)、棕櫚象鼻蟲(Rhabdoscelus lineatocollis)、水稻象鼻蟲(Lissorhoptrus oryxophilus)及薊馬等蔬菜害蟲確有防治效果,另外對柑桔窄胸天牛(Philus antennatus)和多種線蟲亦效果良好。綠殭菌本身對寄主的專一性較高,以鱗翅目(Lepidoptera)昆蟲為主,能感染30多種鱗翅目害蟲,尤其對夜蛾科幼蟲之致病力最強,在適當環境下亦可感染鞘翅目昆蟲。另試驗指出綠殭菌對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及甜菜夜蛾有高致病力;用於防治毛豆夜蛾類害蟲,亦具有極高之致死率。惟目前綠殭菌量產技術尚有待突破,如該菌種的營養需求較嚴苛(蒲,1994),因此在市面上產品種類較少,不過,其對於寄主昆蟲極佳的「專一性特質」,是未來具開發潛力的微生物藥。
而蠟蚧輪枝菌在市面上也購買得到,該菌產孢所需相對濕度較高(圖6),其主要對多種同翅目害蟲具防治效果,如對蚜蟲(圖7)、介殼蟲及粉蝨,另對線蟲、與蜘蛛類具有病原性。此外,有研究報導亦能寄生植物病原菌如銹病與白粉病(謝,2012)。 (未完)
註*:依據真菌界最新分類,已將Verticillium屬中的蟲生病原真菌Verticillium lecanii 再分隔出來獨立的一屬,成為Lecanicillium屬,而其中的 Lecanicillium spp.,目前在文獻上所記載,經鑑定至種(Species),總共發現有21個種。
下期預告:
下期將詳細說明使用蟲生真菌的優點以及使用注意事項,敬請期待。
文圖/吳魁偉、朱盛祺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防治分場
上一篇
夏天萬物生 欣見桌上小森林
下一篇
東部地區有機大豆栽培與管理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22%
很實用:16%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1/19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6
好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好文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喜歡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讚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棒
三三(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4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3
good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3
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3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