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柳松菇的介紹與栽培
刊登日:106/10/31
21,583
柳松菇又稱為楊樹菇、柳松茸、柳環菌、柱狀田頭菇或稱茶樹菇,在日本稱為柳松茸或Yanagimatsutake,最早是由日本在奈良縣的公園行道樹常見的柳樹上發現這個菇,雖然也有松茸二個字,但與真正的“松茸”(matsutake)是完全無關。柳松菇具有與松茸相似的風味, 含有大量的胺基酸,如具美味的谷胺酸(麩胺酸)(Glutamic acid)等,是一種食味優良的菇類。
柳松茸菌是食用菌也是一種木材腐朽菌,日本在1980年中期開始人工栽培,2006年時生產量達60公噸,然而因採收後的柳松茸容易開傘,貨架壽命比較短,因此,影響日本業者的栽培意願,而不再擴大生產。但近年來在中國福建省地區生產出與柳松茸相似的菇被稱為「茶樹菇」,受到中國消費者喜愛而大放異彩,愈來愈多人投入生產。茶樹菇又稱茶薪菇,是中國福建特產菇類,糞銹傘科(Bolbitiaceae),田蘑屬(Agrocybe),據說是從茶樹(油茶)的樹體上產生,日本業者認為茶樹菇與日本的柳松茸非常相似,但不是同一種。茶樹菇(茶薪菇)在1972年由中國菇類專家黃年來先生首次記載於《真菌試驗》,將之命名為Agrocybe chaxingu Huang,是在中國發現的新種。茶樹菇的形態與楊樹菇(Agrocybe aegerita)極為相似,但茶樹菇僅自然發生於油茶樹Camellia oleifera上,菇柄實而脆,有突出的香味,其品質和風味被認為優於楊樹菇,因此,中國學者也認為茶樹菇與楊樹菇不同種。臺灣柳松菇的人工栽培始於西元1986年,最早是臺中龍谷養菌場由日本引進菌種,因自日本引進,故將柳松茸稱為柳松菇,因此早期臺灣柳松菇是屬日系的柳松茸,早期生鮮的柳松菇因為其菇柄基部有2∼3公分的硬實菇腳難以咀嚼食用,而影響柳松菇的生產銷售,無法打開市場,近年來柳松菇的菌種已更新,而無此方面困擾。
柳松菇名稱探源
目前所知柳松菇的學名至少有3種,由命名的過程演變來看,可以得知為何一種菇有如此多種學名。以楊樹菇來說,它的拉丁學名為Agrocybe aegerita(V. Brig.)Singer,種名附加詞“aegerita”來源於拉丁文aegerite,意為楊樹的,指本種自然發生在楊樹上。而楊樹菇的學名在1876年被命名為Pholiota cylindracea(Fr.)Gill,而法國真菌專家René Charles Joseph Ernest Maire在1938年將它以改名為Agrocybe cylindracea(Dc.ex Fr.)R.Maire,這個命名被當時英國真菌學會(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BMC)接受,但是並未被全世界所全部採用,因此,才會有這二個學名共用的現象。有關柳松菇與茶樹菇的關係,日本與中國的學者都認為柳松菇與茶樹菇是不同種菇;筆者在2006年以外觀型態、單孢交配系統與核糖體轉錄外區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之分子生物技術研析證實:目前在日本、臺灣與中國這三個地區的柳松菇(柳松茸)或稱茶樹菇(茶薪菇)不僅外觀相似,擔孢子單孢可雜交配對,在DNA的相似度更高達98.6∼99.1%,證實這三個國家所栽培的菇是同一種,其學名為Agrocybe chaxingu Huang;而與歐洲的楊樹菇(A.aegerita)的相似度僅87.8∼88.3%,雖然單孢也可交配,但是明顯地在物種演化上是屬於不同群。在普通名的稱謂上,不同地區的柳松菇,其稱呼也不同,例如在中國雲南稱為柳菇、茶菇,在貴州則稱為柳環菌,在福建尤溪、連城則稱為朴菇、茶薪菇,江西地區則稱茶菇、油茶菇或茶樹菇,在上海與本國臺灣則稱為柳松菇,在日本又稱柳松茸、柳鍔茸。
柳松菇營養成分
柳松菇是一種稀有珍貴的美味食用菌。富含脂質與醇類,帶有獨特的香味,其傘蓋肥柄脆,氣味清香,口感極佳,可烹煮成各種美味佳肴。子實體含有葡聚糖、維生素、礦物質、高纖維、低脂肪與菌蛋白等具高營養價值,並能提供人體所不能產生的八種必需胺基酸,包括一般穀類常缺乏的離胺酸(lysine)等,可助鈣質吸收,促進膠原蛋白形成,及強化肝臟功能,具很好的保健作用。有研究報告證實,柳松菇的子實體凝集素(AAL)可藉由誘導細胞凋亡及影響DNA活性而顯著抑制人類血癌細胞株(HL-60)等多種癌細胞株及小鼠肉瘤細胞S-180之生長,具有發展成抗癌的食材潛力。
柳松菇不僅好吃,也是集營養、保健、食療於一身的珍稀食用菇。而其藥用保健療效高,在中國也被譽為「中華神菇」。不過在食用柳松菇時需注意,在菇體幼嫩時質地結實、風味濃郁,等成熟時,組織反而變得鬆軟、口感差,且無法久存。柳松菇以其清脆滑嫩的咬勁為最大的特色,菇柄脆嫩,味道鮮美,口感極佳,可用於燒烤、油炸、清炒或煮湯皆宜。並含大量纖維質而在烹調後不會失去其脆度與咬勁,可刺激腸胃的蠕動,有助消除便秘。
柳松菇生長分布與形態
柳松菇分布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溫帶地區。臺灣於初夏至秋季時,在低海拔林木上也可發現野生的柳松菇,有些是長在松樹或茶樹上,偶而會在油茶樹、榕樹、桐樹與白楊樹等樹幹上發現它們的蹤跡。野外的柳松菇,成熟後菇傘會平展開來,顏色較淡,和栽培的柳松菇外觀差異很多。柳松菇子實體傘狀,單生、雙生或叢生,大多數叢生。菌蓋光滑或有皺紋,幼時半球形,中間稍突起,直徑3.0∼10.0公分,初期暗紅褐色,後變為褐色或淺土黃褐色,邊緣淡褐色,有淺皺紋,菌肉白色;菌褶初為白色,成熟後呈汙黃鏽色至咖啡色;菌柄圓柱形,長5.0∼15.0公分,粗0.3∼1.5公分,中實富纖維質,脆嫩,表面有纖維狀條紋,部分有毛,近白色或淡褐色,基部色稍深;菌環淡白色,上面有細條紋,內菌幕膜質,開傘後會自動脫落或沾附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於菌蓋邊緣,且內表面常落滿孢子而呈鏽褐色。擔孢子黃褐色,橢圓至長橢圓形,表面平滑,頂端有芽孔。
栽培管理
一、栽培材料之選擇
雜木屑、稻草、玉米芯等農副產品,以及栽培過金針菇、香菇的介質均可作為柳松菇栽培,培養料要求需新鮮、潔淨、無蟲蛀、無黴變、無異味,無農藥與無重金屬殘留等,需嚴格管控可能之汙染源以確保生產菇體之安全衛生。
二、栽培設施的選擇
柳松菇對設施的基本要求為保溫、保濕、通風性良好,便於遮蔭,且遠離畜禽舍及廁所。簡易菇舍、地下室、防空洞、民房、溫網室以及能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環境條件的設施均能用來栽培。
三、栽培季節與場地
柳松菇屬於中溫性食用菌,菌絲生長適合溫度在21∼28℃,出菇溫度為13∼26℃,尤其以22℃左右為最佳,溫度大於28℃,子實體生長速度快,非常容易開傘,溫度在20℃左右子實體生長緩慢,產量低但是品質較佳。柳松菇可以分春秋兩季栽培,必須根據當地的氣溫變化規律,安排栽培適合之季節,高溫季節氣溫由高溫降至24℃,或是低溫季節由低溫上升至18℃時,會誘導產生大量子實體。因此,欲在春季栽培,則可估算氣溫若穩定達18℃時,可往前推2個月開始製包接種培養;而秋季栽培,則可依24℃往前推1.5個月製袋接種培養。近年來臺灣溫度受地球整體氣候如聖嬰現象或反聖嬰現象影響頗大,對於溫度掌握更加須要注意,以避免在不適宜之季節氣溫條件下栽培,而遭失敗產生損失。
四、栽培菌種與太空包製作
由於自行製作菌種與太空包,所需之費用頗高,對於有興趣栽培柳松菇的人,建議尋找太空包場購置接種菌種完成之太空包,進行菌包培養與出菇管理即可,如此可降低預算成本。如果欲跨足前端菌種與太空包半機械化或塑膠產瓶自動生產,可洽詢農業試驗所陳錦桐博士,洽談菌種與相關栽培技術。
五、走菌培養
由太空包場購買接種後的菌包(太空包),一般分二種,第一種為剛接種後3∼5天的菌包,第二種則為走菌完成的菌包,一般而言以第一種居多,這有助於太空包場的運作與成本控管。接種後太空包移至培養室,培養室必須陰涼、清潔、通風,一般利用自然溫度走菌。菌包堆放在架上,堆放厚度通常為3或4層;菌包亦可直接堆放於地面,厚度不超過5層。走菌培養時,應經常檢查菌袋中層的溫度,若中層溫度超過28℃時應立即降溫,否則菌絲容易受傷死亡,導致栽培失敗。培菌過程中還應隨時檢查有無雜菌汙染,發現汙染了雜菌的菌袋應立即清除,以免雜菌蔓延。另外,柳松菇在菌絲生長階段應給予適當的散射光;走菌期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生產週期顯著延長,甚至會影響產量。菌絲體在22∼26℃室溫下,經28∼35天即可長滿菌袋。
六、刺激出菇處理
為使柳松菇子實體大量且整齊發生,在進入原基形成與分化階段時,要進行催菇處理。此時應增加通風,除了給予500∼1000 lux散射光,提高空氣相對濕度至90%以上,並可利用搔菌、機械刺激、降溫和人為拉大晝夜溫差等方法進行催菇,柳松菇太空包主要採用直立式出菇管理,菌絲長滿整個太空包時,料面會分泌黃水,而呈現褐色斑塊。柳松菇屬不嚴格變溫結實性菇類,沒有溫差的刺激也能正常出菇;若有晝夜溫差的刺激,則能明顯促進原基的分化形成。催菇蕾時,為有利保濕亦可不先進行打開太空包,約5∼7天,料面有原基出現,待原基長到1∼2公分大小時,拔去棉塞,脫下塑膠套環,將塑膠袋剪短至料面上3公分進行幼菇管理。
七、出菇管理
當柳松菇搔菌後長出小菇蕾時,原基成珊瑚狀,將塑膠袋往外下翻3公分左右,上蓋報紙,並噴水保濕,保持出菇室相對溼度在80∼95%,並給予150∼300 lux光照,每天通風2∼3次,通風時間1小時,促使柳松菇子實體發生。隨著菇體往上伸長,逐漸拉直袋口,直到收穫。拉直袋口,在袋內營造一個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小環境,二氧化碳能促進柳松菇菌柄伸長,從而提高柳松菇的商品價值。由於柳松菇容易產生連體菇,連體菇蕾數量也較多,可採取適當疏蕾辦法,及時揀去部分小菇蕾。柳松菇子實體形成後,若室內空間濕度小,袋內培養料容易失水,要保持濕度在85∼90%,早期主要是將水灑向地面及空間,中後期可直接將水澆到子實體上。子實體將成熟時,停止噴水,這時期菇體需氧量大,要注意加強室內的通風換氣。柳松菇子實體生長具有明顯的趨光性,所以若在子實體生長階段移動菌袋,將改變出菇方向,導致畸形菇的發生,也抑制其正常生長發育。當柳松菇菇傘成半球形,菌環尚未脫離菌柄時,就應該採收;採收時要一起採收,避免採大留小,並清除袋內的小菇及死菇。採收第一潮菇後,用報紙或薄膜蓋好,停止噴水5天,讓菌絲恢復生長,8∼10天,進行第二次催蕾,間隔10∼15天收一次,每袋可收菇3∼4次,生物效率可達70∼100%。
八、採收與加工
當柳松菇菌蓋顏色由暗紅褐色變為淺肉褐色,形狀呈半球狀時即可採收。採收時宜整叢一次性採收,並除去菇根。遇高溫高濕時,每天需採摘數次。採收後直接鮮銷或保鮮後銷,優質菇要求菌蓋暗紅色、肥厚、大小一致,未開傘;菌柄粗壯,近白色,長短整齊。開傘後菌褶變褐色、菌柄細長、扭曲的為次級品。按鮮菇重100∼250公克,用保鮮袋或收縮膜包裝後即可上市。採收應盡快進行銷售,在常溫下超過48小時,品質顯著下降。保鮮方法可以用塑膠袋包裝後,裝箱密封冷藏,溫度維持5∼10℃,可保鮮5天以上;運輸過程中,除了要低溫冷藏外,菇體應適當壓緊,使菇體不會在包裝容器內振動,避免因振動而損傷,縮短保鮮時間。乾製:柳松菇乾品風味卓越,對於無法立即銷售或是生產量大時,可採加工成乾品,烘乾的菇體含水量較低,較耐貯存。烘乾後的重量約為鮮品的1/10,採收後的鮮菇如不能盡快售出,可在陽光下曝曬半天再烘乾,烘乾時溫度先保持在40℃左右,待菇體排濕後再升溫至60℃,直到菇體完全乾燥為止,再收下裝袋以乾品方式販售。柳松菇乾品易吸濕反潮,故要裝袋密封,存放於乾燥處。乾菇蓋易破、柄易斷,應避免受壓,以保證菇品的完整性和確保品質。
參考文獻
●方芳、宋金娣、姜小龍。2003。食用菌生產大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南京。446 pp.
●陳錦桐、彭金騰、林玫珠。2006。臺灣茶樹菇之鑑定。臺灣農業研究55(1):25-38.
●Esser, K. and F. Meinhardt. 1977. A common genetic control of dikaryotic and monokaryotic fruirting in te Basidiomycete Agrocybe aegerita. Mol. Gen. Genet. 155:113-115.
●Jiang S, Chen Y, Wang M, Yin Y, Pan Y, Gu B, Yu G, Li Y, Wong BH, Liang and Y, Sun H. 2012. A novel lectin from Agrocybe aegerita shows high binding selectivity for terminal N-acetylglucosamine Biochem J. 443(2):369-78.
●Liu W, Yu G, Yu W, Ye X, Jin Y, Shrestha A, Yang Q, Sun H. 2016. Autophagy inhibits apoptosis induced by Agrocybe aegerita lect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 [Epub ahead of print]
●Mau, J. L. and Y. H. Tseng. 1998. Non-volatile taste components of three strains of Agrocybe cylindracea. J. Agric. Chem.46:2071-2074.
●Park, S. and J. S. Lee. 1990. Optimization of sawdust media composition and culture conditions for the mycelial growth and primordia of formation of Agrocybe cylindracea. Korean J. Mycol.18:198-200.
文圖/陳錦桐博士 農業試驗所
柳松茸菌是食用菌也是一種木材腐朽菌,日本在1980年中期開始人工栽培,2006年時生產量達60公噸,然而因採收後的柳松茸容易開傘,貨架壽命比較短,因此,影響日本業者的栽培意願,而不再擴大生產。但近年來在中國福建省地區生產出與柳松茸相似的菇被稱為「茶樹菇」,受到中國消費者喜愛而大放異彩,愈來愈多人投入生產。茶樹菇又稱茶薪菇,是中國福建特產菇類,糞銹傘科(Bolbitiaceae),田蘑屬(Agrocybe),據說是從茶樹(油茶)的樹體上產生,日本業者認為茶樹菇與日本的柳松茸非常相似,但不是同一種。茶樹菇(茶薪菇)在1972年由中國菇類專家黃年來先生首次記載於《真菌試驗》,將之命名為Agrocybe chaxingu Huang,是在中國發現的新種。茶樹菇的形態與楊樹菇(Agrocybe aegerita)極為相似,但茶樹菇僅自然發生於油茶樹Camellia oleifera上,菇柄實而脆,有突出的香味,其品質和風味被認為優於楊樹菇,因此,中國學者也認為茶樹菇與楊樹菇不同種。臺灣柳松菇的人工栽培始於西元1986年,最早是臺中龍谷養菌場由日本引進菌種,因自日本引進,故將柳松茸稱為柳松菇,因此早期臺灣柳松菇是屬日系的柳松茸,早期生鮮的柳松菇因為其菇柄基部有2∼3公分的硬實菇腳難以咀嚼食用,而影響柳松菇的生產銷售,無法打開市場,近年來柳松菇的菌種已更新,而無此方面困擾。
柳松菇名稱探源
目前所知柳松菇的學名至少有3種,由命名的過程演變來看,可以得知為何一種菇有如此多種學名。以楊樹菇來說,它的拉丁學名為Agrocybe aegerita(V. Brig.)Singer,種名附加詞“aegerita”來源於拉丁文aegerite,意為楊樹的,指本種自然發生在楊樹上。而楊樹菇的學名在1876年被命名為Pholiota cylindracea(Fr.)Gill,而法國真菌專家René Charles Joseph Ernest Maire在1938年將它以改名為Agrocybe cylindracea(Dc.ex Fr.)R.Maire,這個命名被當時英國真菌學會(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BMC)接受,但是並未被全世界所全部採用,因此,才會有這二個學名共用的現象。有關柳松菇與茶樹菇的關係,日本與中國的學者都認為柳松菇與茶樹菇是不同種菇;筆者在2006年以外觀型態、單孢交配系統與核糖體轉錄外區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之分子生物技術研析證實:目前在日本、臺灣與中國這三個地區的柳松菇(柳松茸)或稱茶樹菇(茶薪菇)不僅外觀相似,擔孢子單孢可雜交配對,在DNA的相似度更高達98.6∼99.1%,證實這三個國家所栽培的菇是同一種,其學名為Agrocybe chaxingu Huang;而與歐洲的楊樹菇(A.aegerita)的相似度僅87.8∼88.3%,雖然單孢也可交配,但是明顯地在物種演化上是屬於不同群。在普通名的稱謂上,不同地區的柳松菇,其稱呼也不同,例如在中國雲南稱為柳菇、茶菇,在貴州則稱為柳環菌,在福建尤溪、連城則稱為朴菇、茶薪菇,江西地區則稱茶菇、油茶菇或茶樹菇,在上海與本國臺灣則稱為柳松菇,在日本又稱柳松茸、柳鍔茸。
柳松菇營養成分
柳松菇是一種稀有珍貴的美味食用菌。富含脂質與醇類,帶有獨特的香味,其傘蓋肥柄脆,氣味清香,口感極佳,可烹煮成各種美味佳肴。子實體含有葡聚糖、維生素、礦物質、高纖維、低脂肪與菌蛋白等具高營養價值,並能提供人體所不能產生的八種必需胺基酸,包括一般穀類常缺乏的離胺酸(lysine)等,可助鈣質吸收,促進膠原蛋白形成,及強化肝臟功能,具很好的保健作用。有研究報告證實,柳松菇的子實體凝集素(AAL)可藉由誘導細胞凋亡及影響DNA活性而顯著抑制人類血癌細胞株(HL-60)等多種癌細胞株及小鼠肉瘤細胞S-180之生長,具有發展成抗癌的食材潛力。
柳松菇不僅好吃,也是集營養、保健、食療於一身的珍稀食用菇。而其藥用保健療效高,在中國也被譽為「中華神菇」。不過在食用柳松菇時需注意,在菇體幼嫩時質地結實、風味濃郁,等成熟時,組織反而變得鬆軟、口感差,且無法久存。柳松菇以其清脆滑嫩的咬勁為最大的特色,菇柄脆嫩,味道鮮美,口感極佳,可用於燒烤、油炸、清炒或煮湯皆宜。並含大量纖維質而在烹調後不會失去其脆度與咬勁,可刺激腸胃的蠕動,有助消除便秘。
柳松菇生長分布與形態
柳松菇分布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溫帶地區。臺灣於初夏至秋季時,在低海拔林木上也可發現野生的柳松菇,有些是長在松樹或茶樹上,偶而會在油茶樹、榕樹、桐樹與白楊樹等樹幹上發現它們的蹤跡。野外的柳松菇,成熟後菇傘會平展開來,顏色較淡,和栽培的柳松菇外觀差異很多。柳松菇子實體傘狀,單生、雙生或叢生,大多數叢生。菌蓋光滑或有皺紋,幼時半球形,中間稍突起,直徑3.0∼10.0公分,初期暗紅褐色,後變為褐色或淺土黃褐色,邊緣淡褐色,有淺皺紋,菌肉白色;菌褶初為白色,成熟後呈汙黃鏽色至咖啡色;菌柄圓柱形,長5.0∼15.0公分,粗0.3∼1.5公分,中實富纖維質,脆嫩,表面有纖維狀條紋,部分有毛,近白色或淡褐色,基部色稍深;菌環淡白色,上面有細條紋,內菌幕膜質,開傘後會自動脫落或沾附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於菌蓋邊緣,且內表面常落滿孢子而呈鏽褐色。擔孢子黃褐色,橢圓至長橢圓形,表面平滑,頂端有芽孔。
栽培管理
一、栽培材料之選擇
雜木屑、稻草、玉米芯等農副產品,以及栽培過金針菇、香菇的介質均可作為柳松菇栽培,培養料要求需新鮮、潔淨、無蟲蛀、無黴變、無異味,無農藥與無重金屬殘留等,需嚴格管控可能之汙染源以確保生產菇體之安全衛生。
二、栽培設施的選擇
柳松菇對設施的基本要求為保溫、保濕、通風性良好,便於遮蔭,且遠離畜禽舍及廁所。簡易菇舍、地下室、防空洞、民房、溫網室以及能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環境條件的設施均能用來栽培。
三、栽培季節與場地
柳松菇屬於中溫性食用菌,菌絲生長適合溫度在21∼28℃,出菇溫度為13∼26℃,尤其以22℃左右為最佳,溫度大於28℃,子實體生長速度快,非常容易開傘,溫度在20℃左右子實體生長緩慢,產量低但是品質較佳。柳松菇可以分春秋兩季栽培,必須根據當地的氣溫變化規律,安排栽培適合之季節,高溫季節氣溫由高溫降至24℃,或是低溫季節由低溫上升至18℃時,會誘導產生大量子實體。因此,欲在春季栽培,則可估算氣溫若穩定達18℃時,可往前推2個月開始製包接種培養;而秋季栽培,則可依24℃往前推1.5個月製袋接種培養。近年來臺灣溫度受地球整體氣候如聖嬰現象或反聖嬰現象影響頗大,對於溫度掌握更加須要注意,以避免在不適宜之季節氣溫條件下栽培,而遭失敗產生損失。
四、栽培菌種與太空包製作
由於自行製作菌種與太空包,所需之費用頗高,對於有興趣栽培柳松菇的人,建議尋找太空包場購置接種菌種完成之太空包,進行菌包培養與出菇管理即可,如此可降低預算成本。如果欲跨足前端菌種與太空包半機械化或塑膠產瓶自動生產,可洽詢農業試驗所陳錦桐博士,洽談菌種與相關栽培技術。
五、走菌培養
由太空包場購買接種後的菌包(太空包),一般分二種,第一種為剛接種後3∼5天的菌包,第二種則為走菌完成的菌包,一般而言以第一種居多,這有助於太空包場的運作與成本控管。接種後太空包移至培養室,培養室必須陰涼、清潔、通風,一般利用自然溫度走菌。菌包堆放在架上,堆放厚度通常為3或4層;菌包亦可直接堆放於地面,厚度不超過5層。走菌培養時,應經常檢查菌袋中層的溫度,若中層溫度超過28℃時應立即降溫,否則菌絲容易受傷死亡,導致栽培失敗。培菌過程中還應隨時檢查有無雜菌汙染,發現汙染了雜菌的菌袋應立即清除,以免雜菌蔓延。另外,柳松菇在菌絲生長階段應給予適當的散射光;走菌期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生產週期顯著延長,甚至會影響產量。菌絲體在22∼26℃室溫下,經28∼35天即可長滿菌袋。
六、刺激出菇處理
為使柳松菇子實體大量且整齊發生,在進入原基形成與分化階段時,要進行催菇處理。此時應增加通風,除了給予500∼1000 lux散射光,提高空氣相對濕度至90%以上,並可利用搔菌、機械刺激、降溫和人為拉大晝夜溫差等方法進行催菇,柳松菇太空包主要採用直立式出菇管理,菌絲長滿整個太空包時,料面會分泌黃水,而呈現褐色斑塊。柳松菇屬不嚴格變溫結實性菇類,沒有溫差的刺激也能正常出菇;若有晝夜溫差的刺激,則能明顯促進原基的分化形成。催菇蕾時,為有利保濕亦可不先進行打開太空包,約5∼7天,料面有原基出現,待原基長到1∼2公分大小時,拔去棉塞,脫下塑膠套環,將塑膠袋剪短至料面上3公分進行幼菇管理。
七、出菇管理
當柳松菇搔菌後長出小菇蕾時,原基成珊瑚狀,將塑膠袋往外下翻3公分左右,上蓋報紙,並噴水保濕,保持出菇室相對溼度在80∼95%,並給予150∼300 lux光照,每天通風2∼3次,通風時間1小時,促使柳松菇子實體發生。隨著菇體往上伸長,逐漸拉直袋口,直到收穫。拉直袋口,在袋內營造一個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小環境,二氧化碳能促進柳松菇菌柄伸長,從而提高柳松菇的商品價值。由於柳松菇容易產生連體菇,連體菇蕾數量也較多,可採取適當疏蕾辦法,及時揀去部分小菇蕾。柳松菇子實體形成後,若室內空間濕度小,袋內培養料容易失水,要保持濕度在85∼90%,早期主要是將水灑向地面及空間,中後期可直接將水澆到子實體上。子實體將成熟時,停止噴水,這時期菇體需氧量大,要注意加強室內的通風換氣。柳松菇子實體生長具有明顯的趨光性,所以若在子實體生長階段移動菌袋,將改變出菇方向,導致畸形菇的發生,也抑制其正常生長發育。當柳松菇菇傘成半球形,菌環尚未脫離菌柄時,就應該採收;採收時要一起採收,避免採大留小,並清除袋內的小菇及死菇。採收第一潮菇後,用報紙或薄膜蓋好,停止噴水5天,讓菌絲恢復生長,8∼10天,進行第二次催蕾,間隔10∼15天收一次,每袋可收菇3∼4次,生物效率可達70∼100%。
八、採收與加工
當柳松菇菌蓋顏色由暗紅褐色變為淺肉褐色,形狀呈半球狀時即可採收。採收時宜整叢一次性採收,並除去菇根。遇高溫高濕時,每天需採摘數次。採收後直接鮮銷或保鮮後銷,優質菇要求菌蓋暗紅色、肥厚、大小一致,未開傘;菌柄粗壯,近白色,長短整齊。開傘後菌褶變褐色、菌柄細長、扭曲的為次級品。按鮮菇重100∼250公克,用保鮮袋或收縮膜包裝後即可上市。採收應盡快進行銷售,在常溫下超過48小時,品質顯著下降。保鮮方法可以用塑膠袋包裝後,裝箱密封冷藏,溫度維持5∼10℃,可保鮮5天以上;運輸過程中,除了要低溫冷藏外,菇體應適當壓緊,使菇體不會在包裝容器內振動,避免因振動而損傷,縮短保鮮時間。乾製:柳松菇乾品風味卓越,對於無法立即銷售或是生產量大時,可採加工成乾品,烘乾的菇體含水量較低,較耐貯存。烘乾後的重量約為鮮品的1/10,採收後的鮮菇如不能盡快售出,可在陽光下曝曬半天再烘乾,烘乾時溫度先保持在40℃左右,待菇體排濕後再升溫至60℃,直到菇體完全乾燥為止,再收下裝袋以乾品方式販售。柳松菇乾品易吸濕反潮,故要裝袋密封,存放於乾燥處。乾菇蓋易破、柄易斷,應避免受壓,以保證菇品的完整性和確保品質。
參考文獻
●方芳、宋金娣、姜小龍。2003。食用菌生產大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南京。446 pp.
●陳錦桐、彭金騰、林玫珠。2006。臺灣茶樹菇之鑑定。臺灣農業研究55(1):25-38.
●Esser, K. and F. Meinhardt. 1977. A common genetic control of dikaryotic and monokaryotic fruirting in te Basidiomycete Agrocybe aegerita. Mol. Gen. Genet. 155:113-115.
●Jiang S, Chen Y, Wang M, Yin Y, Pan Y, Gu B, Yu G, Li Y, Wong BH, Liang and Y, Sun H. 2012. A novel lectin from Agrocybe aegerita shows high binding selectivity for terminal N-acetylglucosamine Biochem J. 443(2):369-78.
●Liu W, Yu G, Yu W, Ye X, Jin Y, Shrestha A, Yang Q, Sun H. 2016. Autophagy inhibits apoptosis induced by Agrocybe aegerita lect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 [Epub ahead of print]
●Mau, J. L. and Y. H. Tseng. 1998. Non-volatile taste components of three strains of Agrocybe cylindracea. J. Agric. Chem.46:2071-2074.
●Park, S. and J. S. Lee. 1990. Optimization of sawdust media composition and culture conditions for the mycelial growth and primordia of formation of Agrocybe cylindracea. Korean J. Mycol.18:198-200.
文圖/陳錦桐博士 農業試驗所
下一篇
桑樹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5%
我喜歡:22%
很實用:9%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06
詳盡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04
讚~
鏡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01
好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01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