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輪作綠肥在水稻-硬質玉米 輪作模式上之應用
刊登日:107/04/18
3,266
臺灣綠肥栽培從上個世紀初有系統地導入迄今,已成為臺灣農業生產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默默陪伴著臺灣農業走過化學肥料缺乏的年代,也曾經一度式微。自1990 年臺灣以「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提出申請加入GATT/WTO 開始,為降低稻米開放進口對農業的衝擊,進行水旱田利用調整,以期逐年降低稻作生產面積;為維護休耕農地地力及景觀,綠肥栽培又再次為臺灣新一代農業轉型而使命必達;如今,它依然是有機生產及安全農業的活水源頭。
推動進口替代作物栽培為平衡國內農產品需求的重要機制,其中硬質玉米種植推廣已粗具規模,加上生產幾乎達到全面機械化,以及各級農會收購平臺之設置,在生產與銷售無虞下,2015 年栽培面積已達約1 萬2 千公頃,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進口替代作物栽培項目中最成功的品項,也是水旱田輪作模式中的最佳組合。
綠肥在現行水稻-硬質玉米輪作制度上的應用
以往硬質玉米栽培多集中在秋作實施,且係種植晚熟高產品種,而於翌年早春採收後隨即種植一期稻作,在一期稻收割後,經過2 個月短暫休閒,又再進入秋作栽培玉米,如此周而復始。
而另一種模式則是於裡作選擇種植早熟玉米品種,並於翌年早春採收,隨即種植一期稻作。但因一般早熟品種產量較低,農民在一期水稻收割後會再栽培二期稻作或其它經濟作物,如此一來,一年3 個期作的經濟生產,對土壤地力而言,負擔將相對沉重。
加上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臺灣每年颱風季節相對延長,因而以往常見的秋作硬質玉米栽培,往往皆順延至裡作實施;然而,如種植晚熟品種則必須至翌年3 月方能採收,因此玉米採收後到下一季秋裡作之間,將會出現一段數個月的空閒期故休耕輪作綠肥已成為農地休生養息、恢復地力,並為後作營造優質生育條件的最佳要角。
種植綠肥的功效
當代農業在石油及工業複合體系的支持下,強調大面積、單一作物、速效、速產之經營思維應運而生,並且快速席捲全球,此種運作模式一時之間成為業界主流,而其強調之速效、速產背後所依靠的,就是使用高投入的無機化學肥料、化學合成農藥來進行肥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但這種生產方式也改變了在地農業生態,並衍生諸多負面問題,諸如土壤流失與劣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水源汙染及病蟲害大發生等等。因此,農業永續經營已然刻不容緩,並且已經到了必須立即著手改善的關鍵時刻。
此外,臺灣農地在經過長時間經營利用之後,土壤有機質原本就極待補充,加上高溫、多雨加劇淋溶作用,土壤有機質更顯不足。而綠肥作物之功能包含生長期間對農田環境之維護,以及經由生物性與理化性共同作用分解綠肥植體釋出肥料元素,並藉由此分解過程衍生對土壤特性的改善,進而維護土壤地力。
植體分解釋出肥料元素為綠肥重要功能之一,因此,輪作綠肥以釋出肥料元素供後期作物利用,為推廣合理化施肥降低化學肥料施用量之一環。
此外,綠肥也兼具固砂覆土、淨化空氣、供作動物飼料、提供蜜源及景觀美化等功能,因而利用綠肥栽培改善土壤地力,營造優質之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學性環境,提供後作最佳生育條件,將是最佳的行動方案。而臺灣主要輪作綠肥依栽培時期概可區別為一期或二期作休耕期輪作綠肥及二期水稻收割後之裡作輪作綠肥。
綠肥與硬質玉米耕作制度調整的完美結合
硬質玉米栽培若能順應耕作制度,並選擇適合的品種,方可求取最大收益。此外,鑑於氣候變遷對作物生產所造成的風險與影響已然不容忽視,世界各國無不在糧食安全與農業永續發展議題上投入更多關注。以臺灣硬質玉米生產而言,選擇適當的品種並調整耕作制度,亦為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可行方法之一。
尤其以裡作栽培硬質玉米並結合一期水稻,進行水旱田輪作,再搭配二期綠肥保養地力,就是一種理想之耕作模式;但缺點是若選擇種植晚熟高產品種,則無法結合一期水稻進行水旱田輪作。然而若採取兩年一輪的融通模式思維,且於裡作硬質玉米品種選擇採取折衷,即以一年種植晚熟品種,一年種植早熟品種方式,而以一期水稻-二期綠肥-裡作晚熟玉米(第1 年)-一期綠肥-二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第2 年)之配置模式進行
調整,應該是順應當前挑戰中的可行方式之一。
故而透過綠肥與耕作制度的調整,創造不同作物間的良性的循環,讓綠肥栽培與主要作物生產之間達到相輔相成,並且與生產者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
此外,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之暖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連帶使夜溫增高,作物收穫減少;由於前揭二期綠肥種植時間除夏季白天的高溫外,一般也是颱風侵襲臺灣頻率最為密集的時段,因此營造綠肥不僅具有積極護土、培肥的作用,更具有避災、減損的另一層啟發。
應用輪作綠肥注意事項
1. 選擇適當的綠肥種類。
適合休耕田區種植之正期作綠肥作物種類,第一期作為田菁、太陽麻、紫雲英、埃及三葉草、苕子、大菜、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等;第二期作為田菁、太陽麻、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及改良場推薦之綠肥作物種類。冬季休閒期輪作綠肥包括油菜、苕子及埃及三葉草。
2. 綠肥播種方式可分為不整地栽培及整地栽培兩種,栽培者必須因地制宜選擇最適當的播種方法實施。
不整地栽培適合在二期作休耕田輪作綠肥及冬季休閒期綠肥栽培時使用,其係在水稻收割前將綠肥種子撒播於稻株間,復利用收割時之稻稈覆蓋,故而二期作休耕田輪作綠肥可利用一期水稻收割時為之,冬季休閒期綠肥可利用二期水稻收割時為撒播之。
而整地栽培適宜於一期作休耕田輪作綠肥或旱作及果園栽培時實施之,其係在田區濕潤時進行整地後撒播種子並隨即淺耕。
3. 注意水分管理。
綠肥栽培期間應注意水分管理,尤其播種初期必須維持充分水分提供種子發芽所需,並確保植株發育整齊從而達到最高鮮草量。
4. 落實田間病蟲害管理。
栽培者應落實綠肥作物田間病蟲害管理,如鄰田因綠肥栽培有遭受病蟲害影響之虞時,應於限期內進行翻埋,以避免田間病蟲媒累增。
5. 綠肥植株翻埋的時機
綠肥植株翻埋的最佳時機,為植株生育達盛花期至結莢期。但綠肥植體於腐熟初期會釋出有機酸影響後期作物生長,因而於後期作物播種15 天前即應進行翻埋;另部分綠肥品種(諸如田菁)因容易木質化而導致翻犁困難,則應於木質化前實施。
6. 休耕農田發現紅火蟻入侵時,栽培者應立即通報直轄市、縣市政府或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鑑定,並配合採取必要之防治措施。
結語
綠肥、土地及生產者之間在臺灣經過長時間磨合、調整之後,已是農業生產環節中無可取代的黃金三角,且在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於水旱田耕作制度調整過程中,為產業發展打下穩定的基礎,其不僅融合了生產、生態,更是我們農地呼吸節奏中那段最悅耳動人的旋律,祈願生產者能夠善加利用輪作綠肥栽培,並實施必要的管理以厚植農地,從而為臺灣農業奠下可長可久的綿延沃土。
文•圖/林上湖 種苗改良繁殖場(豐年 6619.6620)
推動進口替代作物栽培為平衡國內農產品需求的重要機制,其中硬質玉米種植推廣已粗具規模,加上生產幾乎達到全面機械化,以及各級農會收購平臺之設置,在生產與銷售無虞下,2015 年栽培面積已達約1 萬2 千公頃,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進口替代作物栽培項目中最成功的品項,也是水旱田輪作模式中的最佳組合。
綠肥在現行水稻-硬質玉米輪作制度上的應用
以往硬質玉米栽培多集中在秋作實施,且係種植晚熟高產品種,而於翌年早春採收後隨即種植一期稻作,在一期稻收割後,經過2 個月短暫休閒,又再進入秋作栽培玉米,如此周而復始。
而另一種模式則是於裡作選擇種植早熟玉米品種,並於翌年早春採收,隨即種植一期稻作。但因一般早熟品種產量較低,農民在一期水稻收割後會再栽培二期稻作或其它經濟作物,如此一來,一年3 個期作的經濟生產,對土壤地力而言,負擔將相對沉重。
加上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臺灣每年颱風季節相對延長,因而以往常見的秋作硬質玉米栽培,往往皆順延至裡作實施;然而,如種植晚熟品種則必須至翌年3 月方能採收,因此玉米採收後到下一季秋裡作之間,將會出現一段數個月的空閒期故休耕輪作綠肥已成為農地休生養息、恢復地力,並為後作營造優質生育條件的最佳要角。
種植綠肥的功效
當代農業在石油及工業複合體系的支持下,強調大面積、單一作物、速效、速產之經營思維應運而生,並且快速席捲全球,此種運作模式一時之間成為業界主流,而其強調之速效、速產背後所依靠的,就是使用高投入的無機化學肥料、化學合成農藥來進行肥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但這種生產方式也改變了在地農業生態,並衍生諸多負面問題,諸如土壤流失與劣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水源汙染及病蟲害大發生等等。因此,農業永續經營已然刻不容緩,並且已經到了必須立即著手改善的關鍵時刻。
此外,臺灣農地在經過長時間經營利用之後,土壤有機質原本就極待補充,加上高溫、多雨加劇淋溶作用,土壤有機質更顯不足。而綠肥作物之功能包含生長期間對農田環境之維護,以及經由生物性與理化性共同作用分解綠肥植體釋出肥料元素,並藉由此分解過程衍生對土壤特性的改善,進而維護土壤地力。
植體分解釋出肥料元素為綠肥重要功能之一,因此,輪作綠肥以釋出肥料元素供後期作物利用,為推廣合理化施肥降低化學肥料施用量之一環。
此外,綠肥也兼具固砂覆土、淨化空氣、供作動物飼料、提供蜜源及景觀美化等功能,因而利用綠肥栽培改善土壤地力,營造優質之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學性環境,提供後作最佳生育條件,將是最佳的行動方案。而臺灣主要輪作綠肥依栽培時期概可區別為一期或二期作休耕期輪作綠肥及二期水稻收割後之裡作輪作綠肥。
綠肥與硬質玉米耕作制度調整的完美結合
硬質玉米栽培若能順應耕作制度,並選擇適合的品種,方可求取最大收益。此外,鑑於氣候變遷對作物生產所造成的風險與影響已然不容忽視,世界各國無不在糧食安全與農業永續發展議題上投入更多關注。以臺灣硬質玉米生產而言,選擇適當的品種並調整耕作制度,亦為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可行方法之一。
尤其以裡作栽培硬質玉米並結合一期水稻,進行水旱田輪作,再搭配二期綠肥保養地力,就是一種理想之耕作模式;但缺點是若選擇種植晚熟高產品種,則無法結合一期水稻進行水旱田輪作。然而若採取兩年一輪的融通模式思維,且於裡作硬質玉米品種選擇採取折衷,即以一年種植晚熟品種,一年種植早熟品種方式,而以一期水稻-二期綠肥-裡作晚熟玉米(第1 年)-一期綠肥-二期水稻-裡作早熟玉米(第2 年)之配置模式進行
調整,應該是順應當前挑戰中的可行方式之一。
故而透過綠肥與耕作制度的調整,創造不同作物間的良性的循環,讓綠肥栽培與主要作物生產之間達到相輔相成,並且與生產者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
此外,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之暖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連帶使夜溫增高,作物收穫減少;由於前揭二期綠肥種植時間除夏季白天的高溫外,一般也是颱風侵襲臺灣頻率最為密集的時段,因此營造綠肥不僅具有積極護土、培肥的作用,更具有避災、減損的另一層啟發。
應用輪作綠肥注意事項
1. 選擇適當的綠肥種類。
適合休耕田區種植之正期作綠肥作物種類,第一期作為田菁、太陽麻、紫雲英、埃及三葉草、苕子、大菜、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等;第二期作為田菁、太陽麻、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及改良場推薦之綠肥作物種類。冬季休閒期輪作綠肥包括油菜、苕子及埃及三葉草。
2. 綠肥播種方式可分為不整地栽培及整地栽培兩種,栽培者必須因地制宜選擇最適當的播種方法實施。
不整地栽培適合在二期作休耕田輪作綠肥及冬季休閒期綠肥栽培時使用,其係在水稻收割前將綠肥種子撒播於稻株間,復利用收割時之稻稈覆蓋,故而二期作休耕田輪作綠肥可利用一期水稻收割時為之,冬季休閒期綠肥可利用二期水稻收割時為撒播之。
而整地栽培適宜於一期作休耕田輪作綠肥或旱作及果園栽培時實施之,其係在田區濕潤時進行整地後撒播種子並隨即淺耕。
3. 注意水分管理。
綠肥栽培期間應注意水分管理,尤其播種初期必須維持充分水分提供種子發芽所需,並確保植株發育整齊從而達到最高鮮草量。
4. 落實田間病蟲害管理。
栽培者應落實綠肥作物田間病蟲害管理,如鄰田因綠肥栽培有遭受病蟲害影響之虞時,應於限期內進行翻埋,以避免田間病蟲媒累增。
5. 綠肥植株翻埋的時機
綠肥植株翻埋的最佳時機,為植株生育達盛花期至結莢期。但綠肥植體於腐熟初期會釋出有機酸影響後期作物生長,因而於後期作物播種15 天前即應進行翻埋;另部分綠肥品種(諸如田菁)因容易木質化而導致翻犁困難,則應於木質化前實施。
6. 休耕農田發現紅火蟻入侵時,栽培者應立即通報直轄市、縣市政府或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鑑定,並配合採取必要之防治措施。
結語
綠肥、土地及生產者之間在臺灣經過長時間磨合、調整之後,已是農業生產環節中無可取代的黃金三角,且在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於水旱田耕作制度調整過程中,為產業發展打下穩定的基礎,其不僅融合了生產、生態,更是我們農地呼吸節奏中那段最悅耳動人的旋律,祈願生產者能夠善加利用輪作綠肥栽培,並實施必要的管理以厚植農地,從而為臺灣農業奠下可長可久的綿延沃土。
文•圖/林上湖 種苗改良繁殖場(豐年 6619.6620)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9%
我喜歡:28%
很實用:28%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27
讚~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0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