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紅糯米的盛宴--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
刊登日:107/05/02
833
這一種米,與部落的傳統文化、族群神話息息相關;這一種米,自古便是婦女的補血米,現今則被證實所含的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是一般白米的17 ~ 22 倍;這一種米,根本沒有辦法偷偷的煮,因為它的香味太濃,一煮整個部落都會知道--這是紅糯米。
7月初一個揮汗如雨的豔陽天,花蓮光復的太巴塱部落舉行了一場紅糯米祭,這是場每年一度的祭典盛宴,從這個祭典當中,可以看出這種作物與部落生活之密切,同時也可以窺得族人對於紅糯米深厚的特殊情感。
太巴塱的最大禮物
面對著田間豐盛的稻田,部落頭目與祭師昂首向天,高聲祈福祝禱著:「我們的天神馬拉道,今天我們要採收紅糯米,希望你能聽到我們的祈求跟感謝,因為紅糯米是你所賜予給太巴塱的最大禮物,其他地方都沒有!」他們祈求道:「感謝祖靈讓我們今年豐收,希望上蒼讓我們年年都有好收成!」
兩人接著下田去,與部落婦女用最古老的方式,以人工一枝一枝的摘下飽滿的稻穗,集中並捆綁成串之後,再送入古老的脫粒機中,這個古老脫粒機頗為有趣,脫粒時必須一腳猛踏,機器輪軸才會轉動並「吃掉」穀粒。
若不用脫粒機的話,還有更遠古的方式,那便是以木杵來搗,或用雙腳讓穀粒脫落。用腳踏是有技巧的,部落婦女赤著雙腳站在稻穗堆中,從外圍開始踩踏,範圍再逐漸縮小到中心部分,而踩完之後所剩下的稻枝,便成了日常最好用的掃把了。
現場還以阿美族的傳統爐灶,煮成了「哈哈(阿美族語,糯米飯之意)」;而再將哈哈放入搗臼中槌搗,就會變成紅糯米「都侖(阿美族語,類似麻糬的食物)」。只見部落媽媽們滿臉笑意地將這些都侖分送給現場親友享用,每個人都從仍有餘溫的都侖中撕一塊來吃,紅糯米獨特的香氣立刻布滿口中。
最高規格的接待
而在整個祭典進行中,部落媽媽們從頭到尾都在一旁,以族語不斷地唱著不同的歌謠,採稻穗時唱著採摘歌、割稻時有著割稻歌、就連製作都侖時都唱著可以相呼應的歌謠,可見這種作物與部落族人的感情深厚。
「紅糯米對我們而言,真的是重要又寶貴啊!」73 歲的部落阿嬤吳秀妹說道,從前的太巴塱部落,家家戶戶都會自己種上一些,因為不管是喜事、喪事、生日或是祭典,都一定要用到紅糯米。
只是這種作物的產量不多,即便在太巴塱部落也是極為珍貴的食材,族人平常是捨不得吃的,只有在婚喪喜慶、祭祀祖先,或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來到時才會拿出一點來招待,以示最高規格的心意與接待。
一般家庭平日不會煮食紅糯米,因為數量不多;而會拿紅糯米來宴客的,通常都是較有錢的家庭,而且煮了之後一定要叫舅舅、姨媽……周遭所有親戚都來吃,「要全部親戚都來,有著『我們家族要團結、不能散』的含意在。」吳秀妹解釋。
月子餐 奶水變多
她說,在那個沒有脫穀機的年代,通常都是在稻穀曬乾後,婦女以雙腳來脫穀,然後約集三五鄰居一起搗米;而到了豐年祭時,男人在會場中跳舞,婦女則是在家中煮紅糯米,做成都侖之後送去祭典現場讓大夥兒享用。
此外,紅糯米還是過去部落婦女的坐月子聖品。做法是將紅糯米泡在酒裡,做成紅糯米酒,然後在酒中加顆雞蛋,便成了給媳婦的月子餐,「吃了以後奶水會變多,是真的有效喔!」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紅糯米一樣相當具有價值。主要在於它的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A、B、E、鐵質及蛋白質,特別是其鐵質高於一般白米,可以補血、恢復體力,難怪被當成是婦女產後的月子聖品。
此外,紅糯米本身是香米的一種,煮熟後會散發濃烈的香味,「部落中要是有人偷偷煮,全村都能聞得到,會以為祭典要開始了呢!」由於紅糯米具有這麼多特色,與一般的米都不一樣,所以它在太巴塱部落中又被暱稱為「找到的米」,意思是這種米只有部落有,到哪邊都找不到這種特別的米了。
臺灣某些地區也產有少量紅糯米,不過這些糯米雖然會紅,卻不會香,而只有花蓮光復太巴塱部落所產的是同時具有香味以及紅色糙米外觀,因此也成了全國紅糯米最重要的產區。
紅糯米的新面目
如此特殊的紅糯米,長久以來卻都難以大量生產,原因在於其植株高、易倒伏,一年只能一穫,產量也只有一般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自古以來族人都是自行留種,在家附近少量種植,難以擴大面積。就因為紅糯米的繁殖長久以來都是仰賴族人自行留種,因此時間久了便會有種原混雜的狀況,因而導致田間生育不整齊,高高低低的米穗難以同時採收,同時還會出現植株外觀不同、甚至米粒大小及顏色不一的情況,一般消費者難以接受。
太巴塱族人於是向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求助,表明現有品種越來越雜亂的狀況,希望花蓮場能夠協助將品種純化,讓紅糯米能夠提高品質,以維持部落重要的傳統產業。
於是花蓮場花了十年的時間,育成了性狀穩定的紅色香糯新品種,命名為「花蓮22 號」,特色是植株外觀高大,米粒顆粒大、顏色亮麗且具有香味。這些特色都符合部落耆老對於傳統紅糯米的印象,也正是族人期望的品種。
回到故鄉的純化種
得知紅糯米種原被純化的消息,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第一班班長蕭明山,當時便在第一時間取得技轉以及種原,讓純化復育過的紅糯米回到了故鄉。
取得技轉之後的太巴塱,從2 分地開始種起,如今已經擴大到15 公頃,其中6 公頃為有機栽種。蕭明山表示,紅糯米本身野性強、病蟲害少,本來就適合走有機農法。而即使是慣行田區,他們也沒有刻意打藥施肥,因為給的肥若太多,營養太好,反而容易倒伏。
比起之前的紅糯米,花蓮22 號的產量增加了15%左右,此外,也不像過去那麼容易倒伏。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產銷班班員的那麼好‧ 阿讓形容,「從前紅糯米只要稍微一倒,再加上一場大雨,可能整片田就泡湯了。」而新品種降低了這種風險,雖然剛開始時還有人不相信,「我們產銷班中有人鐵齒,非要種原先的品種不可,沒想到下了幾場雨之後,其他的人稻子都沒事,就那個人的稻子都全倒了。」蕭明山因此笑說,「所以不要太鐵齒嘛!」
紅糯米等於太巴塱
紅糯米的產量穩定增加,讓太巴塱湧起了復興部落產業的想法。「紅糯米是太巴塱特有的,有強烈的文化獨特性,同時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的產業核心。」蕭明山指出,透過紅糯米,部落找到了產業的未來,同時也找到吸引年輕人返鄉的動機。
這個產銷班相當年輕,2014 年成立至今不到兩年,15 位班員中,有一半都是返鄉青年,這點與產銷班當初成立的目的不謀而合--為回鄉的年輕人找到新出路。
這個產銷班還有一個特點是,它與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密切結合,兩者都以文化層面來看待這個產業,並希望將紅糯米打造成高經濟作物,未來的收益則是利潤共享,並回饋到部落。
他們希望能讓大家嚐到這種充滿原民風味的作物,而不是只留在部落而已,「我們同時也希望將來民眾看到紅糯米,就直接會與太巴塱做連結。」蕭明山表示,這雖然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努力才能達成,但他們所有的班員都會朝這個方向前進,因為這件事有著整個部落做後盾,「因為紅糯米,部落變得更有目標、也更團結了,紅糯米真是太巴塱不折不扣的珍寶啊!」
採訪‧ 攝影/趙仁瑾(豐年 6617.6618)
7月初一個揮汗如雨的豔陽天,花蓮光復的太巴塱部落舉行了一場紅糯米祭,這是場每年一度的祭典盛宴,從這個祭典當中,可以看出這種作物與部落生活之密切,同時也可以窺得族人對於紅糯米深厚的特殊情感。
太巴塱的最大禮物
面對著田間豐盛的稻田,部落頭目與祭師昂首向天,高聲祈福祝禱著:「我們的天神馬拉道,今天我們要採收紅糯米,希望你能聽到我們的祈求跟感謝,因為紅糯米是你所賜予給太巴塱的最大禮物,其他地方都沒有!」他們祈求道:「感謝祖靈讓我們今年豐收,希望上蒼讓我們年年都有好收成!」
兩人接著下田去,與部落婦女用最古老的方式,以人工一枝一枝的摘下飽滿的稻穗,集中並捆綁成串之後,再送入古老的脫粒機中,這個古老脫粒機頗為有趣,脫粒時必須一腳猛踏,機器輪軸才會轉動並「吃掉」穀粒。
若不用脫粒機的話,還有更遠古的方式,那便是以木杵來搗,或用雙腳讓穀粒脫落。用腳踏是有技巧的,部落婦女赤著雙腳站在稻穗堆中,從外圍開始踩踏,範圍再逐漸縮小到中心部分,而踩完之後所剩下的稻枝,便成了日常最好用的掃把了。
現場還以阿美族的傳統爐灶,煮成了「哈哈(阿美族語,糯米飯之意)」;而再將哈哈放入搗臼中槌搗,就會變成紅糯米「都侖(阿美族語,類似麻糬的食物)」。只見部落媽媽們滿臉笑意地將這些都侖分送給現場親友享用,每個人都從仍有餘溫的都侖中撕一塊來吃,紅糯米獨特的香氣立刻布滿口中。
最高規格的接待
而在整個祭典進行中,部落媽媽們從頭到尾都在一旁,以族語不斷地唱著不同的歌謠,採稻穗時唱著採摘歌、割稻時有著割稻歌、就連製作都侖時都唱著可以相呼應的歌謠,可見這種作物與部落族人的感情深厚。
「紅糯米對我們而言,真的是重要又寶貴啊!」73 歲的部落阿嬤吳秀妹說道,從前的太巴塱部落,家家戶戶都會自己種上一些,因為不管是喜事、喪事、生日或是祭典,都一定要用到紅糯米。
只是這種作物的產量不多,即便在太巴塱部落也是極為珍貴的食材,族人平常是捨不得吃的,只有在婚喪喜慶、祭祀祖先,或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來到時才會拿出一點來招待,以示最高規格的心意與接待。
一般家庭平日不會煮食紅糯米,因為數量不多;而會拿紅糯米來宴客的,通常都是較有錢的家庭,而且煮了之後一定要叫舅舅、姨媽……周遭所有親戚都來吃,「要全部親戚都來,有著『我們家族要團結、不能散』的含意在。」吳秀妹解釋。
月子餐 奶水變多
她說,在那個沒有脫穀機的年代,通常都是在稻穀曬乾後,婦女以雙腳來脫穀,然後約集三五鄰居一起搗米;而到了豐年祭時,男人在會場中跳舞,婦女則是在家中煮紅糯米,做成都侖之後送去祭典現場讓大夥兒享用。
此外,紅糯米還是過去部落婦女的坐月子聖品。做法是將紅糯米泡在酒裡,做成紅糯米酒,然後在酒中加顆雞蛋,便成了給媳婦的月子餐,「吃了以後奶水會變多,是真的有效喔!」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紅糯米一樣相當具有價值。主要在於它的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A、B、E、鐵質及蛋白質,特別是其鐵質高於一般白米,可以補血、恢復體力,難怪被當成是婦女產後的月子聖品。
此外,紅糯米本身是香米的一種,煮熟後會散發濃烈的香味,「部落中要是有人偷偷煮,全村都能聞得到,會以為祭典要開始了呢!」由於紅糯米具有這麼多特色,與一般的米都不一樣,所以它在太巴塱部落中又被暱稱為「找到的米」,意思是這種米只有部落有,到哪邊都找不到這種特別的米了。
臺灣某些地區也產有少量紅糯米,不過這些糯米雖然會紅,卻不會香,而只有花蓮光復太巴塱部落所產的是同時具有香味以及紅色糙米外觀,因此也成了全國紅糯米最重要的產區。
紅糯米的新面目
如此特殊的紅糯米,長久以來卻都難以大量生產,原因在於其植株高、易倒伏,一年只能一穫,產量也只有一般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自古以來族人都是自行留種,在家附近少量種植,難以擴大面積。就因為紅糯米的繁殖長久以來都是仰賴族人自行留種,因此時間久了便會有種原混雜的狀況,因而導致田間生育不整齊,高高低低的米穗難以同時採收,同時還會出現植株外觀不同、甚至米粒大小及顏色不一的情況,一般消費者難以接受。
太巴塱族人於是向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求助,表明現有品種越來越雜亂的狀況,希望花蓮場能夠協助將品種純化,讓紅糯米能夠提高品質,以維持部落重要的傳統產業。
於是花蓮場花了十年的時間,育成了性狀穩定的紅色香糯新品種,命名為「花蓮22 號」,特色是植株外觀高大,米粒顆粒大、顏色亮麗且具有香味。這些特色都符合部落耆老對於傳統紅糯米的印象,也正是族人期望的品種。
回到故鄉的純化種
得知紅糯米種原被純化的消息,太巴塱紅糯米產銷班第一班班長蕭明山,當時便在第一時間取得技轉以及種原,讓純化復育過的紅糯米回到了故鄉。
取得技轉之後的太巴塱,從2 分地開始種起,如今已經擴大到15 公頃,其中6 公頃為有機栽種。蕭明山表示,紅糯米本身野性強、病蟲害少,本來就適合走有機農法。而即使是慣行田區,他們也沒有刻意打藥施肥,因為給的肥若太多,營養太好,反而容易倒伏。
比起之前的紅糯米,花蓮22 號的產量增加了15%左右,此外,也不像過去那麼容易倒伏。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產銷班班員的那麼好‧ 阿讓形容,「從前紅糯米只要稍微一倒,再加上一場大雨,可能整片田就泡湯了。」而新品種降低了這種風險,雖然剛開始時還有人不相信,「我們產銷班中有人鐵齒,非要種原先的品種不可,沒想到下了幾場雨之後,其他的人稻子都沒事,就那個人的稻子都全倒了。」蕭明山因此笑說,「所以不要太鐵齒嘛!」
紅糯米等於太巴塱
紅糯米的產量穩定增加,讓太巴塱湧起了復興部落產業的想法。「紅糯米是太巴塱特有的,有強烈的文化獨特性,同時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的產業核心。」蕭明山指出,透過紅糯米,部落找到了產業的未來,同時也找到吸引年輕人返鄉的動機。
這個產銷班相當年輕,2014 年成立至今不到兩年,15 位班員中,有一半都是返鄉青年,這點與產銷班當初成立的目的不謀而合--為回鄉的年輕人找到新出路。
這個產銷班還有一個特點是,它與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密切結合,兩者都以文化層面來看待這個產業,並希望將紅糯米打造成高經濟作物,未來的收益則是利潤共享,並回饋到部落。
他們希望能讓大家嚐到這種充滿原民風味的作物,而不是只留在部落而已,「我們同時也希望將來民眾看到紅糯米,就直接會與太巴塱做連結。」蕭明山表示,這雖然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努力才能達成,但他們所有的班員都會朝這個方向前進,因為這件事有著整個部落做後盾,「因為紅糯米,部落變得更有目標、也更團結了,紅糯米真是太巴塱不折不扣的珍寶啊!」
採訪‧ 攝影/趙仁瑾(豐年 6617.6618)
相關檔案
上一篇
良米選購守則
下一篇
藉森林認證走出臺灣林產業一條新路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8%
我喜歡:15%
很實用:18%
夠新奇:6%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12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12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5/07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