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守護安全食材 協助農友安居樂業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農業經營專區
刊登日:107/11/01
721
斗南鎮位於雲林縣南端,當地氣候穩定,從日治時期便以稻米聞名,至今仍是臺灣重要的農業基地,包括種植優良稻米品種「越光米」、其馬鈴薯產量占約全臺一半、以農牧循環方式經營肉牛產業等。同時,雲林縣斗南鎮農會正視人口老化、休耕地漸增等問題,逐步成立農業經營專區,希望兼顧農友收益,並讓消費者買到優質農產品,形成一道上下游的良善循環,打造更健康而永續的產業環境。
時序恰逢馬鈴薯採收季節,此時來到雲林縣斗南鎮,可以看到田間一顆顆圓滾滾的馬鈴薯剛「出土」,等待農人裝箱運送;而一旁的稻田則剛插秧,大片青綠秧苗整齊地在田間排隊立正,享受溫暖日光浴。有這番繁茂景象,是由於這裡有組實力堅強的農業大軍,包括農人、農會、加工廠等單位共組而成,一同打破過去各方孤軍奮戰的局面,通力合作,為斗南農業共創新面貌。
2009 年以來,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陸續成立農業經營專區,選定100 公頃以上的耕地範圍,整合專區內農民、強調農地利用,希望能維護優良農地,改善目前小規模耕種者居多,且農地分布零散的經營問題;同時強化農民的產銷技能、提高收益,最終促進地區農業發展。為此,斗南農會祭出多種配套方案,包含提供安全防治資材,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民耕種成本;並以穩定薪資吸引青農返鄉承租土地、擴大經營面積,而目前專區內的土地利用率達95%。
在這樣的模式下,斗南農會逐漸定位。「很多人希望讓農產品走向金字塔頂端、追求精緻化,但農會要照顧那麼多農民,我們反而希望用大家都接受的價格,讓農民有合理利潤,消費者也有一定保障的好食材。」背後推手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指出,以原本就有的安全農業理念執行產銷履歷,並導入農業經營專區的規模化經營,便能更有效率地推動這樣的大眾化路線。循著這般策略,斗南農會讓農民有計畫地專職生產,至於後端行銷與推廣就交給農會,專業化分工,共同完成6 級化產業,而能成為改善農業的契機。
此外,成立專區後,因可盤點資源、統整人力,斗南農會更能逐步完善欲發展的計畫,包含共同防治病蟲害、作物栽培管理教育訓練、提升採後處理技術、拓展行銷通路、組織管理及宣導政策等。
不僅期許成為安全食材守護者與農民的靠山,斗南農會更積極從消費者端下手,了解客戶的差異化,以提供適合食材。近年來,農會也多次舉辦食農教育活動,設計體驗插秧、採收馬鈴薯、走訪碾米廠等行程,帶領更多人親臨產地、理解農業與優良食材與日常生活其實息息相關,藉以賣力擦亮斗南農會的招牌,也為地方農業打一劑強心針。
契作保價──馬鈴薯
馬鈴薯專區內,農民與經營班負責田間作業,而斗南農會則負責銷售與儲存。為讓農民安心種植,斗南農會協助農民使用斜紋夜盜蟲性費洛蒙共同防制作業,減低蟲的密度,因而能減少用藥、降低成本,亦能兼顧作物品質;而他們也計畫種植時間,讓採收期不至於集中,能預料並解緩採收人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斗南農會契作保價收購農友的馬鈴薯,同時推動產銷履歷、農藥肥料減半栽培管理等方式,讓專區馬鈴薯的安全有保證,又有可溯源性。
品牌價值──水稻
水稻部分,斗南農會推廣種植越光米等優良品種,並設有稻米食味值分級制,以獎勵金鼓勵種出優良食味值米糧的農民,希望他們自主追求米糧品質。同時,斗南農會斥資2 億多元,打造精米設備、品質檢測儀器、儲存設施等,完成種稻至賣米的一條龍作業,並直接以斗南農會作為品牌,初試啼聲便獲消費者青睞。
目前,斗南農會還配合餐飲業者等客戶,設計食農教育活動,讓更多人從餐桌回到產地,了解農業運作、認同品牌理念,進而提升販售動能,使品牌成功打入高級餐廳與百貨公司等市場。
共選共計──竹筍
斗南有多個竹筍產銷班,斗南農會採企業化經營的概念,使用共選共計的方式運作。他們讓農民專職生產,並提供集貨場設備,把作物收回一同選擇分級、計價,接著因應各通路、客戶的需要,將不同等級的農產品送到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手上。也因如此,在產季時,斗南農會能一併突破窘境,例如竹筍產量較大時,可供應便利商店成為關東煮食材,而吃起來較粗的部分,也能切丁送入包子加工廠;由於規格化、規模化經營,斗南農會更能掌握狀況,調節產量,不浪費辛勤耕種的心血,再創造加值效益。
循環經濟──肉牛
此地的肉牛產業是一大農牧整合案例,斗南農會以種植牧草等方式活化休耕地,吸引青農返鄉、承租牧場養牛,再使用專區內NG 農產品或農田廢棄物,如紅蘿蔔格外品、越光米稻稈等來養殖牛隻,不但環保,更能創造農作物的加值效益。至於牧場內的墊料與牛糞,則可再次成為有機肥料回歸農地,讓農牧資源循環利用、互利共生。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有擇
Q: 地方農業單位在第1 線接觸農友,往往會嘗試實施適宜在地的農業運作體系,而斗南農會也在成立農業經營專區前,策略性地推動產銷履歷、小地主大佃農等計畫,當時是看見什麼樣的契機或困境,促使總幹事發想並執行呢?
A: 我們在十幾年前就看到農村老化與休耕地越來越多的問題,尤其當時60 歲以下的人力幾乎已是個位數,農村老化真的來得非常快,勞力因此有很大的斷層,休耕地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從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探勘資源,並規劃、執行「小地主大佃農」等策略,希望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利用土地,從這裡來看,我們其實很早就有共同經營的概念。
直到後來正式成立農業經營專區,可更有計畫性地執行農業推廣工作,並由專業團隊主導,統整專區內的農友、農地與農作物等資源,真正落實產銷一元化經營管理。也因為全方面地整合,才能活化在地、創造農民的最大效益。而成立專區,除了農會的努力,當然還有其他單位的協力,如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與產業結合,才逐漸完整了整個農業經營專區的藍圖。
Q:其中,勞動人口平均年齡上升,是許多農村都會遇到的問題,斗南農會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真正讓青年回流、穩定農業人才?
A: 年輕人為什麼回流?首先,一定要有誘因,最主要的就是要有穩定收入,再來也要讓他擁有一技之長,如此一來,青年才能回鄉,成為穩定的人力。
在誘因部分,我們首先保障他們的薪水。因為很多年輕人返鄉後,生活品質、收入等常會跟同儕比較,而在斗南農會,我們的基本薪水加上獎金,平均每個月可領到4、5 萬元,就是為了確定他們安居樂業、無後顧之憂。心穩定了,才可以安心學習技能,可是學習技能不僅是田間作業和歷練,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管理,以後才能帶人、服務農民,成為農業單位管理人才;有的人甚至直接成為專職農民,因為非常了解農會的需求,彼此在契作時更能無縫接軌地合作。
同時,2004 年我們成立農機隊,讓很多年輕人回來受訓。雖然每臺農機都非常昂貴,但我們真的像駕訓班教練場一樣,讓他們好好學,也不怕被撞壞。一般民間單位哪有辦法,所以沒有政府資源和農會資源,要引導、訓練這些青農是很不容易的,而各個環節都顧慮到了,才能讓漂鳥築巢、扎根,形成當地農業的一股正向力量。
Q:除了生產端,消費者端近年的趨勢有何改變?而農民與農會又要如何迎上消費者的需求,讓自家農產品有機會曝光、創造更多收益?
A: 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和農業絕對脫離不了關係,尤其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在意健康問題,他們會更仔細地檢視食品安全,對好的東西也比較願意掏錢。在這個利基點上,我們生產端一定要銜接上這個世代的潮流。
早期我經營過餐廳,所以對食物問題非常敏感,現在再來看農業沒落,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卡在食材的替代品太多,但其實大家越來越清楚,安全又高品質的農產品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非常在意這件事情,我的第1 順位一定是談食品安全,再來才是品質,這件事情我不可能妥協。因為這樣的原則,我才可以跟消費者打包票,我們的農產品真的很優質,也讓更多人看見優點、願意購買。
Q:總幹事深耕在地多年,與農友接觸頻繁,也熟悉政府政策方向,您認為「農會」居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才能發揮這個單位的最大效益呢?
A: 農會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創造農民的利益才是重點,而這個目標要一直放在心中,也要持續跟農民溝通。的確,我們在經營方面的淨利非常低,但我們本來就不是
靠這個賺錢,賺到的錢還是回饋給農民。
以前曾經有農民說:「農會都賺我們的錢。」我立刻通知所有班長和幹部回來開會,一條條算給他們看,包括我們農會有多少同事專職服務農民、我們只收多少手續費、每年又補助他們多少資源和損耗等,接著立刻反問,同事改讓你們養、我手續費一毛也不要,結果沒人敢講話。所以農會最重要的就是要顧好農民,同時用數據化資料跟他們溝通,彼此資訊透明化。他們專心生產,我們努力處理好遇到的問題、做好行銷,促成最大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文/許鈺屏 攝影/葛晶瑩 (豐年6705)
時序恰逢馬鈴薯採收季節,此時來到雲林縣斗南鎮,可以看到田間一顆顆圓滾滾的馬鈴薯剛「出土」,等待農人裝箱運送;而一旁的稻田則剛插秧,大片青綠秧苗整齊地在田間排隊立正,享受溫暖日光浴。有這番繁茂景象,是由於這裡有組實力堅強的農業大軍,包括農人、農會、加工廠等單位共組而成,一同打破過去各方孤軍奮戰的局面,通力合作,為斗南農業共創新面貌。
2009 年以來,雲林縣斗南鎮農會陸續成立農業經營專區,選定100 公頃以上的耕地範圍,整合專區內農民、強調農地利用,希望能維護優良農地,改善目前小規模耕種者居多,且農地分布零散的經營問題;同時強化農民的產銷技能、提高收益,最終促進地區農業發展。為此,斗南農會祭出多種配套方案,包含提供安全防治資材,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民耕種成本;並以穩定薪資吸引青農返鄉承租土地、擴大經營面積,而目前專區內的土地利用率達95%。
在這樣的模式下,斗南農會逐漸定位。「很多人希望讓農產品走向金字塔頂端、追求精緻化,但農會要照顧那麼多農民,我們反而希望用大家都接受的價格,讓農民有合理利潤,消費者也有一定保障的好食材。」背後推手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指出,以原本就有的安全農業理念執行產銷履歷,並導入農業經營專區的規模化經營,便能更有效率地推動這樣的大眾化路線。循著這般策略,斗南農會讓農民有計畫地專職生產,至於後端行銷與推廣就交給農會,專業化分工,共同完成6 級化產業,而能成為改善農業的契機。
此外,成立專區後,因可盤點資源、統整人力,斗南農會更能逐步完善欲發展的計畫,包含共同防治病蟲害、作物栽培管理教育訓練、提升採後處理技術、拓展行銷通路、組織管理及宣導政策等。
不僅期許成為安全食材守護者與農民的靠山,斗南農會更積極從消費者端下手,了解客戶的差異化,以提供適合食材。近年來,農會也多次舉辦食農教育活動,設計體驗插秧、採收馬鈴薯、走訪碾米廠等行程,帶領更多人親臨產地、理解農業與優良食材與日常生活其實息息相關,藉以賣力擦亮斗南農會的招牌,也為地方農業打一劑強心針。
契作保價──馬鈴薯
馬鈴薯專區內,農民與經營班負責田間作業,而斗南農會則負責銷售與儲存。為讓農民安心種植,斗南農會協助農民使用斜紋夜盜蟲性費洛蒙共同防制作業,減低蟲的密度,因而能減少用藥、降低成本,亦能兼顧作物品質;而他們也計畫種植時間,讓採收期不至於集中,能預料並解緩採收人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斗南農會契作保價收購農友的馬鈴薯,同時推動產銷履歷、農藥肥料減半栽培管理等方式,讓專區馬鈴薯的安全有保證,又有可溯源性。
品牌價值──水稻
水稻部分,斗南農會推廣種植越光米等優良品種,並設有稻米食味值分級制,以獎勵金鼓勵種出優良食味值米糧的農民,希望他們自主追求米糧品質。同時,斗南農會斥資2 億多元,打造精米設備、品質檢測儀器、儲存設施等,完成種稻至賣米的一條龍作業,並直接以斗南農會作為品牌,初試啼聲便獲消費者青睞。
目前,斗南農會還配合餐飲業者等客戶,設計食農教育活動,讓更多人從餐桌回到產地,了解農業運作、認同品牌理念,進而提升販售動能,使品牌成功打入高級餐廳與百貨公司等市場。
共選共計──竹筍
斗南有多個竹筍產銷班,斗南農會採企業化經營的概念,使用共選共計的方式運作。他們讓農民專職生產,並提供集貨場設備,把作物收回一同選擇分級、計價,接著因應各通路、客戶的需要,將不同等級的農產品送到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手上。也因如此,在產季時,斗南農會能一併突破窘境,例如竹筍產量較大時,可供應便利商店成為關東煮食材,而吃起來較粗的部分,也能切丁送入包子加工廠;由於規格化、規模化經營,斗南農會更能掌握狀況,調節產量,不浪費辛勤耕種的心血,再創造加值效益。
循環經濟──肉牛
此地的肉牛產業是一大農牧整合案例,斗南農會以種植牧草等方式活化休耕地,吸引青農返鄉、承租牧場養牛,再使用專區內NG 農產品或農田廢棄物,如紅蘿蔔格外品、越光米稻稈等來養殖牛隻,不但環保,更能創造農作物的加值效益。至於牧場內的墊料與牛糞,則可再次成為有機肥料回歸農地,讓農牧資源循環利用、互利共生。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有擇
Q: 地方農業單位在第1 線接觸農友,往往會嘗試實施適宜在地的農業運作體系,而斗南農會也在成立農業經營專區前,策略性地推動產銷履歷、小地主大佃農等計畫,當時是看見什麼樣的契機或困境,促使總幹事發想並執行呢?
A: 我們在十幾年前就看到農村老化與休耕地越來越多的問題,尤其當時60 歲以下的人力幾乎已是個位數,農村老化真的來得非常快,勞力因此有很大的斷層,休耕地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從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探勘資源,並規劃、執行「小地主大佃農」等策略,希望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利用土地,從這裡來看,我們其實很早就有共同經營的概念。
直到後來正式成立農業經營專區,可更有計畫性地執行農業推廣工作,並由專業團隊主導,統整專區內的農友、農地與農作物等資源,真正落實產銷一元化經營管理。也因為全方面地整合,才能活化在地、創造農民的最大效益。而成立專區,除了農會的努力,當然還有其他單位的協力,如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與產業結合,才逐漸完整了整個農業經營專區的藍圖。
Q:其中,勞動人口平均年齡上升,是許多農村都會遇到的問題,斗南農會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真正讓青年回流、穩定農業人才?
A: 年輕人為什麼回流?首先,一定要有誘因,最主要的就是要有穩定收入,再來也要讓他擁有一技之長,如此一來,青年才能回鄉,成為穩定的人力。
在誘因部分,我們首先保障他們的薪水。因為很多年輕人返鄉後,生活品質、收入等常會跟同儕比較,而在斗南農會,我們的基本薪水加上獎金,平均每個月可領到4、5 萬元,就是為了確定他們安居樂業、無後顧之憂。心穩定了,才可以安心學習技能,可是學習技能不僅是田間作業和歷練,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管理,以後才能帶人、服務農民,成為農業單位管理人才;有的人甚至直接成為專職農民,因為非常了解農會的需求,彼此在契作時更能無縫接軌地合作。
同時,2004 年我們成立農機隊,讓很多年輕人回來受訓。雖然每臺農機都非常昂貴,但我們真的像駕訓班教練場一樣,讓他們好好學,也不怕被撞壞。一般民間單位哪有辦法,所以沒有政府資源和農會資源,要引導、訓練這些青農是很不容易的,而各個環節都顧慮到了,才能讓漂鳥築巢、扎根,形成當地農業的一股正向力量。
Q:除了生產端,消費者端近年的趨勢有何改變?而農民與農會又要如何迎上消費者的需求,讓自家農產品有機會曝光、創造更多收益?
A: 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和農業絕對脫離不了關係,尤其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在意健康問題,他們會更仔細地檢視食品安全,對好的東西也比較願意掏錢。在這個利基點上,我們生產端一定要銜接上這個世代的潮流。
早期我經營過餐廳,所以對食物問題非常敏感,現在再來看農業沒落,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卡在食材的替代品太多,但其實大家越來越清楚,安全又高品質的農產品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非常在意這件事情,我的第1 順位一定是談食品安全,再來才是品質,這件事情我不可能妥協。因為這樣的原則,我才可以跟消費者打包票,我們的農產品真的很優質,也讓更多人看見優點、願意購買。
Q:總幹事深耕在地多年,與農友接觸頻繁,也熟悉政府政策方向,您認為「農會」居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才能發揮這個單位的最大效益呢?
A: 農會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創造農民的利益才是重點,而這個目標要一直放在心中,也要持續跟農民溝通。的確,我們在經營方面的淨利非常低,但我們本來就不是
靠這個賺錢,賺到的錢還是回饋給農民。
以前曾經有農民說:「農會都賺我們的錢。」我立刻通知所有班長和幹部回來開會,一條條算給他們看,包括我們農會有多少同事專職服務農民、我們只收多少手續費、每年又補助他們多少資源和損耗等,接著立刻反問,同事改讓你們養、我手續費一毛也不要,結果沒人敢講話。所以農會最重要的就是要顧好農民,同時用數據化資料跟他們溝通,彼此資訊透明化。他們專心生產,我們努力處理好遇到的問題、做好行銷,促成最大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文/許鈺屏 攝影/葛晶瑩 (豐年6705)
上一篇
露天電影兩邊看
下一篇
女力出頭 打造不一樣的舞台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1%
我喜歡:14%
很實用:0%
夠新奇:7%
普普啦: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