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山區國小老師|為孩子打造一雙翱翔山林間的翅膀
刊登日:108/03/20
475
清明晨光中,暖陽雖然高掛,卻踏著姍姍緩步,已近午時才照進位在新竹縣尖石鄉山谷間的秀巒國小。山區的步調無法慵懶如冬陽,長年住在山裡的劉文明,得有毅力才能過著看似浪漫的山居生活。
現實中,山區路途遙遠、資源短缺,偏鄉老師的高流動率並不罕見,劉文明卻一待九年,從操場到柔道場、從教室到農田,都有他陪伴孩子的身影。他用勤練柔道的武德,讓孩子們找出獨立遨遊的一片天;更希望藉由教育,帶著部落朝向永續、有機的發展。
海拔1,200 公尺的冬季操場上,一群六年級孩子一圈快、一圈慢地跑完後,又和老師玩起踢球遊戲,下課鐘響了還不願結束。下一堂課馬上回到教室,老師一邊發考卷、一邊給予鼓勵,同時不忘叮囑剛流汗脫衣的孩子穿上外套以免著涼。劉文明就是這群大孩子的導師,從操場到教室、從體能到數學,雖是不同的場域和內容,卻都需要同樣的耐心。偏鄉老師多因路程不便、後備資源少較易流動,有的甚至才三天就待不住了,劉文明卻在這兒待了九年。
為歸故里落腳偏遠母校
秀巒村是劉文明自幼生長的故鄉,雖然青春期和大學都在臺中度過,但他一直夢想能回到這座還保有打獵傳統的泰雅山林。退伍後意外獲得當代理老師的機會,服務地點就是他童年的母校秀巒國小。這一待,就從雙十年華的少年郎,變成了育有三子的父親。他承接了柔道訓練的專業,並通過柔道一級教練的修習,延續秀巒國小赫赫有名的運動傳統。只要在網路上搜尋秀巒與柔道,就會看到他們幾乎連年不斷的優異成績。
山林綠意溫柔地包圍著這座山間小校,可是柔道的鍛練,卻是截然不同的剛毅展現。劉文明帶領二到六年級的十來位學生,每週用課後與社團時間進行基本體能與技巧訓練,孩子們跟著老師的口號,做出整齊的練習動作,尤其眾聲齊喊的魄力,更如此處的山巒傲氣,讓人受到無盡鼓舞。他也不忘叮嚀著孩子們,鞋子要擺好、入場要敬禮,不斷告訴他們只要努力付出就會被看見。在陽剛的訓練中,伴隨著細膩的生活提醒。
秀巒國小的學生們可能遠從泰崗、錦路、養老等部落前來,許多孩子家境清寒、上學路遙,但劉文明認為,在柔道場上所學習到的刻苦耐勞,還有對事情堅持、能負責任的態度,能陪著他們從小學茁長到成人、從部落邁向社會,未來不管到何處都能踏實的生活著。
多年來,劉文明從未放棄這項工作,並再度進修以取專任資格,無非就是希望持續帶給孩子們最大的寶藏,簡而言之,就是柔道館牆上的二字「武德」。既學武、也培德。長久下來陪著孩子在武藝與品德上成長,讓歷屆學生們出賽必有斬獲,培養出不少金牌選手及獲得總統教育獎的學生;這份堅持與熱心,也為自己在2017 年贏得運動傑出教練獎的殊榮。
給孩子一把自立的釣竿
來到香菇田裡的劉文明,又化身成標準的泰雅農夫。他帶著學生摘採傘開八分的香菇當午餐,走著走著又指向地上的細碎木屑,再一把搬起粗重的木頭,讓學生們觀察底部孔洞,原來是有甲蟲入住了。「所以一般會鋪上抑草席,阻隔木頭和土面接觸,才能防止蟲害。」劉文明講解道。
他回憶,小時候家家戶戶都在種段木香菇,許多知識就是從長輩那兒得來的。香菇曾是當地首要的經濟支撐,無奈不敵進口競爭,便黯然從族人生活中退場。因此現任校長何崧瑀一手推動栽培段木香菇,希望秀巒學童能認識並復興這項在地產業,也可望成為一項特色伴手禮。劉文明補充,段木香菇從選木、鑽洞、放菌絲、封蠟等步驟,無一不是學問,而且還能延伸綜合性的學習。例如一門「香菇袋」課程,學生就可在量化中複習數學、構思標語來練習語文、設計包裝來展現美學勞作。
課堂上,劉文明會帶著孩子討論要栽培什麼作物?要怎麼分工?若利用假日種植作物,家裡路途遠又有弟妹要照顧,能否有人接送?蔬菜最後要賣到哪裡?種菜可能是一般校園的食農體驗,在偏鄉卻變身結合產業的多元化教學。許多課程背後,都不難看出老師們要給予孩子一把自信自立的釣竿,因為經濟與現實,是山區孩子們得提早面對的課題。
觀察劉文明對農藝的熟稔,不像是從書本中得來的知識。果不其然,劉文明就是位假日農夫。閒暇時他就會到泰崗的田地,讓年幼的孩子幫忙栽培、套袋,祖孫三代一同照顧水蜜桃與蔬菜,把食農教育落實在自身生活中。
在九年的教學生涯裡,最讓劉文明感動的是看到孩子培養出堅強的意志。他憶起一位畢業後決心遠赴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中就讀的學生,六年級時就為了參賽,實行嚴格的控制減重,即使罹患蜂窩性組織炎也不放棄訓練。劉文明認為,如果有什麼能幫助部落永續、有機的發展,那就是教育了。憑著自身的耐心、熱心,讓劉文明得以長期留在山區,用勤學苦練的武德、用體貼包容的陪伴,讓孩子們不僅獲得了書本以外的適性發展,也得到另一片即使跨出山區,也能獨立遨遊的自我天空。
山裡真心話
最愛人與人間的分享與自在
秀巒山區屬於泰雅族中的金那基群,在日本時代是統治者最難征服的泰雅部落之一。這兒的孩子除了有著偏鄉經濟弱勢、家庭失衡的困境,亦承襲了祖先的強悍基因,因此讓有些來自平地的老師感到難以駕馭。
而回到故鄉的劉文明,則是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山裡的人們,包括這些孩子。比起平地,山居生活步調悠緩,大多數人都還保有單純而樂觀的性格,人與人間願意互助幫忙、樂於分享,那種與人相處的自在,對劉文明來說,才是山林裡最美的風景。這也是為什麼和學生們算是同族同鄉的劉文明,總會和不適應的老師溝通,不要用平地的標準來看待、也不要用同樣的規範來限制學生們。因為他們的不專注,也許是對山林中風吹草動的敏銳感知;他們的爆發力也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剛毅民族性。
「不便」是唯一的問題
練田徑長跑出身的劉文明,在國小服務時巧遇了畢業於同一個大學的柔道國手胡夏芬,他們在此相識相戀,創造了一個融合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家庭。學區遼闊的秀巒國小,為了照顧到每位可能來自養老、泰崗等其他部落的孩子,是少數提供學生和老師宿舍的公立小學。劉文明未婚時住在秀巒村家中,堪稱是除了宿舍以外離校最近的了。但婚後隨著太太調往他校,加上又育有三子,為了方便三個孩子的就學與接送,便選擇落腳尖石國中附近。
雖然住家地點同樣在尖石,單趟車程也要開上一個小時,為此他做事非得講究效率,不能拖延加班。每天兩小時的來回,加上目前正在進修,一週內得多次往返市區的新竹教育大學,交通時間非常可觀,家中還得儲備汽油,真要說在山裡生活有什麼非正面的情緒,「就是有點不方便吧。」劉文明靦腆地說。
文 張曉慈 攝 何忠誠 (鄉間4403)
現實中,山區路途遙遠、資源短缺,偏鄉老師的高流動率並不罕見,劉文明卻一待九年,從操場到柔道場、從教室到農田,都有他陪伴孩子的身影。他用勤練柔道的武德,讓孩子們找出獨立遨遊的一片天;更希望藉由教育,帶著部落朝向永續、有機的發展。
海拔1,200 公尺的冬季操場上,一群六年級孩子一圈快、一圈慢地跑完後,又和老師玩起踢球遊戲,下課鐘響了還不願結束。下一堂課馬上回到教室,老師一邊發考卷、一邊給予鼓勵,同時不忘叮囑剛流汗脫衣的孩子穿上外套以免著涼。劉文明就是這群大孩子的導師,從操場到教室、從體能到數學,雖是不同的場域和內容,卻都需要同樣的耐心。偏鄉老師多因路程不便、後備資源少較易流動,有的甚至才三天就待不住了,劉文明卻在這兒待了九年。
為歸故里落腳偏遠母校
秀巒村是劉文明自幼生長的故鄉,雖然青春期和大學都在臺中度過,但他一直夢想能回到這座還保有打獵傳統的泰雅山林。退伍後意外獲得當代理老師的機會,服務地點就是他童年的母校秀巒國小。這一待,就從雙十年華的少年郎,變成了育有三子的父親。他承接了柔道訓練的專業,並通過柔道一級教練的修習,延續秀巒國小赫赫有名的運動傳統。只要在網路上搜尋秀巒與柔道,就會看到他們幾乎連年不斷的優異成績。
山林綠意溫柔地包圍著這座山間小校,可是柔道的鍛練,卻是截然不同的剛毅展現。劉文明帶領二到六年級的十來位學生,每週用課後與社團時間進行基本體能與技巧訓練,孩子們跟著老師的口號,做出整齊的練習動作,尤其眾聲齊喊的魄力,更如此處的山巒傲氣,讓人受到無盡鼓舞。他也不忘叮嚀著孩子們,鞋子要擺好、入場要敬禮,不斷告訴他們只要努力付出就會被看見。在陽剛的訓練中,伴隨著細膩的生活提醒。
秀巒國小的學生們可能遠從泰崗、錦路、養老等部落前來,許多孩子家境清寒、上學路遙,但劉文明認為,在柔道場上所學習到的刻苦耐勞,還有對事情堅持、能負責任的態度,能陪著他們從小學茁長到成人、從部落邁向社會,未來不管到何處都能踏實的生活著。
多年來,劉文明從未放棄這項工作,並再度進修以取專任資格,無非就是希望持續帶給孩子們最大的寶藏,簡而言之,就是柔道館牆上的二字「武德」。既學武、也培德。長久下來陪著孩子在武藝與品德上成長,讓歷屆學生們出賽必有斬獲,培養出不少金牌選手及獲得總統教育獎的學生;這份堅持與熱心,也為自己在2017 年贏得運動傑出教練獎的殊榮。
給孩子一把自立的釣竿
來到香菇田裡的劉文明,又化身成標準的泰雅農夫。他帶著學生摘採傘開八分的香菇當午餐,走著走著又指向地上的細碎木屑,再一把搬起粗重的木頭,讓學生們觀察底部孔洞,原來是有甲蟲入住了。「所以一般會鋪上抑草席,阻隔木頭和土面接觸,才能防止蟲害。」劉文明講解道。
他回憶,小時候家家戶戶都在種段木香菇,許多知識就是從長輩那兒得來的。香菇曾是當地首要的經濟支撐,無奈不敵進口競爭,便黯然從族人生活中退場。因此現任校長何崧瑀一手推動栽培段木香菇,希望秀巒學童能認識並復興這項在地產業,也可望成為一項特色伴手禮。劉文明補充,段木香菇從選木、鑽洞、放菌絲、封蠟等步驟,無一不是學問,而且還能延伸綜合性的學習。例如一門「香菇袋」課程,學生就可在量化中複習數學、構思標語來練習語文、設計包裝來展現美學勞作。
課堂上,劉文明會帶著孩子討論要栽培什麼作物?要怎麼分工?若利用假日種植作物,家裡路途遠又有弟妹要照顧,能否有人接送?蔬菜最後要賣到哪裡?種菜可能是一般校園的食農體驗,在偏鄉卻變身結合產業的多元化教學。許多課程背後,都不難看出老師們要給予孩子一把自信自立的釣竿,因為經濟與現實,是山區孩子們得提早面對的課題。
觀察劉文明對農藝的熟稔,不像是從書本中得來的知識。果不其然,劉文明就是位假日農夫。閒暇時他就會到泰崗的田地,讓年幼的孩子幫忙栽培、套袋,祖孫三代一同照顧水蜜桃與蔬菜,把食農教育落實在自身生活中。
在九年的教學生涯裡,最讓劉文明感動的是看到孩子培養出堅強的意志。他憶起一位畢業後決心遠赴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中就讀的學生,六年級時就為了參賽,實行嚴格的控制減重,即使罹患蜂窩性組織炎也不放棄訓練。劉文明認為,如果有什麼能幫助部落永續、有機的發展,那就是教育了。憑著自身的耐心、熱心,讓劉文明得以長期留在山區,用勤學苦練的武德、用體貼包容的陪伴,讓孩子們不僅獲得了書本以外的適性發展,也得到另一片即使跨出山區,也能獨立遨遊的自我天空。
山裡真心話
最愛人與人間的分享與自在
秀巒山區屬於泰雅族中的金那基群,在日本時代是統治者最難征服的泰雅部落之一。這兒的孩子除了有著偏鄉經濟弱勢、家庭失衡的困境,亦承襲了祖先的強悍基因,因此讓有些來自平地的老師感到難以駕馭。
而回到故鄉的劉文明,則是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山裡的人們,包括這些孩子。比起平地,山居生活步調悠緩,大多數人都還保有單純而樂觀的性格,人與人間願意互助幫忙、樂於分享,那種與人相處的自在,對劉文明來說,才是山林裡最美的風景。這也是為什麼和學生們算是同族同鄉的劉文明,總會和不適應的老師溝通,不要用平地的標準來看待、也不要用同樣的規範來限制學生們。因為他們的不專注,也許是對山林中風吹草動的敏銳感知;他們的爆發力也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剛毅民族性。
「不便」是唯一的問題
練田徑長跑出身的劉文明,在國小服務時巧遇了畢業於同一個大學的柔道國手胡夏芬,他們在此相識相戀,創造了一個融合泰雅族與布農族的家庭。學區遼闊的秀巒國小,為了照顧到每位可能來自養老、泰崗等其他部落的孩子,是少數提供學生和老師宿舍的公立小學。劉文明未婚時住在秀巒村家中,堪稱是除了宿舍以外離校最近的了。但婚後隨著太太調往他校,加上又育有三子,為了方便三個孩子的就學與接送,便選擇落腳尖石國中附近。
雖然住家地點同樣在尖石,單趟車程也要開上一個小時,為此他做事非得講究效率,不能拖延加班。每天兩小時的來回,加上目前正在進修,一週內得多次往返市區的新竹教育大學,交通時間非常可觀,家中還得儲備汽油,真要說在山裡生活有什麼非正面的情緒,「就是有點不方便吧。」劉文明靦腆地說。
文 張曉慈 攝 何忠誠 (鄉間4403)
下一篇
搜救隊隊員|穿梭在山林的獨臂飛鷹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7%
我喜歡:22%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1%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5/01
為孩子打造一雙翱翔山林間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