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天氣溫差大,隱形疾病易突發 腦中風程度有別,定時注意血壓變化
刊登日:108/08/02
605
天氣乍暖還寒、溫差變化大,隔壁身形微胖的林奶奶長期患有血壓問題,偶爾見面關心,林奶奶總是笑笑地說:「還好,還好,血壓高起來再吃藥就可以了。」這幾天出門都沒見著她,才聽說是某天早上起床,林爺爺發現林奶奶失去意識倒在廁所裡,送醫急救後幸好救回一命,但現在話都說不好,身體半邊也都沒力氣了。
案例中的林奶奶所患的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為年長者常見急症,目前於臺灣十大死因中排名第4 名。發病主因來自腦部血流受到阻礙,導致腦部某區塊血管發生突發性阻塞或破裂,無法輸送供應腦部氧氣,致使該區腦細胞因缺氧、缺血而損傷。若未即時治療,將會殘留後遺症,造成中度至重度殘障,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活動,如餵食、穿衣、沐浴等,嚴重時可能昏迷或死亡。
腦中風成因大不同,即時就醫評估降風險 根據成因,腦中風分為3 種,分別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出血性腦中風(腦溢血)、暫時性腦缺血(小中風)。
一般常見為缺血性腦中風,大多因頸部或腦部血管阻塞,或其他血管中的血塊被沖到腦血管,造成腦部缺血而受損。出血性腦中風則多因高血壓導致腦部血管破裂,使得血液跑到腦組織造成壓迫,進一步導致腦部功能受損。暫時性腦缺血則是短暫的腦部血液供應不足所造成,症狀大多較輕微,且會於24 小時內恢復。
其中,出血性腦中風亦可能來自於大腦類澱粉血管病變、動脈瘤、本身有凝血問題或服用抗凝血藥物,以及比較少見的腦腫瘤出血、血管炎等。
出血性腦中風臨床症狀與缺血性中風類似,不過通常出血性比缺血性來得嚴重。常見症狀為半邊肢體感覺異常、麻木甚至無力、臉歪嘴斜、語言不清、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抽搐、意識障礙,嚴重時昏迷甚至死亡。
初期穩定血壓為優先,
慎防二次傷害
倘若懷疑家人有中風情形,須盡快送至附近醫院急診,進一步評估與診斷。出血性中風治療主要以是否須接受外科手術作為區分,目前接受外科手術的時機未有完整的治療準則。
大約30%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會在第1 次出血後3 小時內,於追蹤電腦斷層發現血塊增加30%以上。因此,出血性腦中風初期須密切監控生命徵象並控制血壓。若患者服用抗凝血藥物,於出血性腦中風急性期須停用,待穩定後再根據臨床狀況與本身疾病,評估何時可繼續服用抗凝血藥物。
出血性腦中風的腫塊效應,以及水腦症導致腦壓升高,造成後續腦部傷害為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死亡的主因。因此,考慮手術移除血塊、腦脊髓液引流之外,積極地控制「腦壓」至關重要,避免腦部受到二次傷害。部分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會併發癲癇,須積極地控制癲癇發作,必要時須給予適度鎮靜,以減少腦部受到二次傷害。
根據文獻統計,出血性腦中風發生後30天內死亡率大約30%~ 50%,死亡大多發生於出血48 小時內。患者僅不到10%能完全復原,90%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從輕微麻木到半邊肢體無力,嚴重者甚至造成意識障礙,終身須由他人照顧,初期徵狀不可不慎。
文/林峻賢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育仁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3
案例中的林奶奶所患的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為年長者常見急症,目前於臺灣十大死因中排名第4 名。發病主因來自腦部血流受到阻礙,導致腦部某區塊血管發生突發性阻塞或破裂,無法輸送供應腦部氧氣,致使該區腦細胞因缺氧、缺血而損傷。若未即時治療,將會殘留後遺症,造成中度至重度殘障,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活動,如餵食、穿衣、沐浴等,嚴重時可能昏迷或死亡。
腦中風成因大不同,即時就醫評估降風險 根據成因,腦中風分為3 種,分別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出血性腦中風(腦溢血)、暫時性腦缺血(小中風)。
一般常見為缺血性腦中風,大多因頸部或腦部血管阻塞,或其他血管中的血塊被沖到腦血管,造成腦部缺血而受損。出血性腦中風則多因高血壓導致腦部血管破裂,使得血液跑到腦組織造成壓迫,進一步導致腦部功能受損。暫時性腦缺血則是短暫的腦部血液供應不足所造成,症狀大多較輕微,且會於24 小時內恢復。
其中,出血性腦中風亦可能來自於大腦類澱粉血管病變、動脈瘤、本身有凝血問題或服用抗凝血藥物,以及比較少見的腦腫瘤出血、血管炎等。
出血性腦中風臨床症狀與缺血性中風類似,不過通常出血性比缺血性來得嚴重。常見症狀為半邊肢體感覺異常、麻木甚至無力、臉歪嘴斜、語言不清、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抽搐、意識障礙,嚴重時昏迷甚至死亡。
初期穩定血壓為優先,
慎防二次傷害
倘若懷疑家人有中風情形,須盡快送至附近醫院急診,進一步評估與診斷。出血性中風治療主要以是否須接受外科手術作為區分,目前接受外科手術的時機未有完整的治療準則。
大約30%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會在第1 次出血後3 小時內,於追蹤電腦斷層發現血塊增加30%以上。因此,出血性腦中風初期須密切監控生命徵象並控制血壓。若患者服用抗凝血藥物,於出血性腦中風急性期須停用,待穩定後再根據臨床狀況與本身疾病,評估何時可繼續服用抗凝血藥物。
出血性腦中風的腫塊效應,以及水腦症導致腦壓升高,造成後續腦部傷害為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死亡的主因。因此,考慮手術移除血塊、腦脊髓液引流之外,積極地控制「腦壓」至關重要,避免腦部受到二次傷害。部分出血性腦中風患者會併發癲癇,須積極地控制癲癇發作,必要時須給予適度鎮靜,以減少腦部受到二次傷害。
根據文獻統計,出血性腦中風發生後30天內死亡率大約30%~ 50%,死亡大多發生於出血48 小時內。患者僅不到10%能完全復原,90%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從輕微麻木到半邊肢體無力,嚴重者甚至造成意識障礙,終身須由他人照顧,初期徵狀不可不慎。
文/林峻賢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育仁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3
上一篇
正港臺灣味 熊愛呷冰
下一篇
水果× 冰的美味關係 冰果連連看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7%
我喜歡:18%
很實用:45%
夠新奇:0%
普普啦:9%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