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紅龍果田間管理要點
刊登日:108/11/08
981
臺灣紅龍果近年來在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提升與產期調節技術發展等因素下,創造出一波栽培風潮,而此栽培風潮至今仍持續蔓延中,未見停滯,顯見紅龍果在國人心中依然是具發展潛力的水果產業。
然而,因為有眾多農民持續加入紅龍果栽培的行列,對於紅龍果的栽培管理則勢必要多加費心,留意田間植株生長情形,才可減少發生病蟲害等問題。
田間管理為種植的重要基本功,本篇以紅龍果果園規劃要點、田間清潔管理、紅龍果留果要點等觀念分段說明。
果園規劃要點:排水系統與支架建設
目前紅龍果新園建立大多由水稻田轉作而來,而水田通常位於低窪處,容易造成田區積水或排水不良。因此,建立排水系統是成功種植紅龍果的第1 要件,在果園建立前應進行田區排水系統改善以及採高畦方式種植;然而因紅龍果為淺根性作物,喜歡透氣性佳的土壤環境,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土表30 公分左右的土層中,如遇到颱風或豪雨,發生淹水情形時,田區水分無法及時排除,很容易造成土壤缺氧而使得根系死亡,導致植株無法吸收水分與礦物養分,造成地上部的枝條萎縮黃化,影響產量。
近年來,紅龍果栽培普遍採用A 支架的栽培模式,以鍍鋅錏管作為支撐材質,但部分農民為節省材料費用,往往採用小口徑的錏管或是因錏管數量不足,造成支架結構支撐力不足,在建園初期紅龍果枝條數少的狀況下,支架尚能負荷,待4 年後樹形結構配置完成,結果枝條數量充足時,枝條的重量容易造成支撐架彎曲傾斜,若遇到強風侵襲則有傾倒的危險。因此,在建園初期應先完成支架建設,若結構支撐力不足,應提早完成補強作業,避免棚架倒塌。
果園田間清潔管理
紅龍果主要產季的氣候型態多為高溫多雨,此時其主要病害也紛紛開始活躍地發生,在田間應進行病蟲害的預防與防治。目前紅龍果普遍採用草生栽培模式,而草生栽培容易導致紅龍果主幹地基部因果園草覆蓋而產生高濕度的情形,若主幹一旦有傷口產生,容易造成細菌性軟腐病發生,使接近地表的主幹發生潰爛。
改善方式為清除主幹周圍雜草,增加通風、降低主幹周圍的濕度,減少發病機會,及噴施殺菌劑或8-8 式波爾多液進行保護,亦可減少地基部軟腐病發生。
其次,讓紅龍果栽培者傷透腦筋的莖潰瘍病與花苞濕腐病亦在此時大量發生,改善方式除適時使用殺菌劑防治外,更需注意田間清潔,徹底進行清園工作。
在莖潰瘍病部分,只要觀察到有莖潰瘍病病徵的枝條與果實,千萬不要手軟,一律剪除並裝袋移出田間;在花苞濕腐病部分,觀察到花苞有大規模腐爛情形時,應盡速摘除、裝袋、移出田間,並用殺菌劑等資材加以消毒,減少病原數量。同時,果實採收期間盡量避開雨天採果,若無法調整採收期時,亦需注意採收刀具的消毒,並將採收後的果品以非農藥資材的殺菌產品處理後,再貯藏或出貨,如此可減少果腐病的發生率。
留果要點
1. 全年生產批次規劃
根據歷年來各月份紅龍果的產量與價格分布,可觀察到6 月下旬至7 月為紅龍果產量高峰,市場價格則有偏低的情形。回推到田間植株生育狀態,此階段的果品多為中部地區自然花期前3 批的果實,由於此時期萌生的花苞象徵收入來源,再加上植株處於健壯狀態,果實發育較大,即使植株背負超量果實亦可順利成長,因此,農民習慣在這個階段保留大量果實,進而造成市場到貨量大增,價格應聲下跌。
其實,紅龍果的生殖生育期長達半年,加上應用夜間燈照調節技術,產期已可超過9 個月。紅龍果產季開始後,約15天即可形成1批花苞,一般至少有12 批花苞產生,再加上紅龍果每批花苞形成時間有全國產區同步性,以及花苞數大小批相似的特點,因此,在產季期間應事先進行產期批次規劃與留果量控制。
在實際操作上,每批花蕾形成後,最好在花苞長至1 ~ 2 公分時,即進行疏花苞作業,留下花苞外觀充實飽滿且無畸形者為佳,並以1個結果枝留1個花苞的管理模式,每個花苞大小應相近,不要差異太大,以免造成爾後果實成熟期不一致。同時可採隔批留果模式配合肥培管理技術(綠果生長採用高氮低鉀,轉色果採低氮高鉀),確保各批果實均有最佳的果實品質與產量。
2. 花苞與幼果期防護
在花苞形成初期應控制薊馬、椿象與金龜子等田間害蟲數量,避免花苞表面受損,而導致成熟果留下大面積的傷疤。此外,花苞形成初期若遇到長時間降雨,容易受真菌性病害感染,造成花苞萼片尖端乾枯褐化,嚴重影響果實外觀。因此,花苞生育初期若遇到降雨,應提早進行藥劑防護。
在紅龍果開花當日,若由氣象預報得知晚間會發生降雨,則可在白天以塑膠杯或塑膠袋先套住當日準備開花的花苞,並於傍晚或晚上輕敲花朵協助花粉釋放,增加授粉機率,提升著果率,開花後隔日上午將塑膠杯或塑膠袋取下即可。近年來,紅龍果花苞濕腐病發生頻率高,因此,在開花後3 ~ 4 日應去除枯萎的花瓣(花冠筒),可減少病害的發生。
其他注意要點
1. 改善果實煤煙病
紅龍果的煤煙病造成紅龍果栽培極大的困擾,煤煙病發生後,會造成果實表面沾附一大片的黑褐色霉狀物,需花費許多人工來清除。煤煙病發生主因來自於花苞與果實的鱗片葉尖端分泌大量蜜露,當蜜露無法順利清除時,遭受真菌附著後,即會造成煤煙病發生。
目前對於紅龍果蜜露大量發生原因與改善方式尚未有效建立,但農民有採用一套生物防治方法,效果十分明顯,但有時亦有副作用發生。此改善方式為在田間飼養小型螞蟻取食花苞產生的蜜露,一旦蜜露被螞蟻取食殆盡,煤煙病自然不會發生,此類小型螞蟻大多不會危害果實;但在果園利用螞蟻防治煤煙病的模式亦有風險存在,部分大型螞蟻會有啃咬枝條、花苞與果實的習性,造成果實受損,因此,此類大型螞蟻應加以去除,改留不會傷害果實的小型螞蟻。另外,當螞蟻數量過多時,蜜露不夠螞蟻食用,螞蟻亦會啃咬果實,甚至在套袋內築巢,所以合理地控制螞蟻族群數量是利用螞蟻防治煤煙病的關鍵。
2. 避免果實田間熱累積
紅龍果果實採收是田間管理最後一道重要手續,每位農民在果實採收時總是小心翼翼,深怕果實受損,但當果實置入籃內後,部分農民則忘記有更重要的步驟要進行:避免果實在太陽下曝晒。摘取果實後應盡快將之放至陰涼處,降低果實的田間熱產生,此步驟雖然簡單,卻是影響後續果實品質的重要關鍵。減少果實田間熱可維持果實品質,減緩鱗片葉萎凋,增加果品的櫥架壽命。
總結
紅龍果的田間管理包羅萬象,舉凡果園的雜草防治、供水管路維護、病蟲害防治、疏花、摘花瓣、套袋與採收等操作步驟,彼此間環環相扣,雖然一個小小的疏忽不會造成立即性的危害,但累積至一定程度則會造成嚴重損失,例如莖潰瘍病在初期病徵僅是枝條上的一個小黃點,但若未加注意,讓其慢慢擴散,則會造成果實受害,嚴重時不僅病害無法控制,甚至需廢園更新。因此,落實田間管理與清園工作為維持紅龍果植株健康的不二法門。
文˙ 圖/陳盟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7
然而,因為有眾多農民持續加入紅龍果栽培的行列,對於紅龍果的栽培管理則勢必要多加費心,留意田間植株生長情形,才可減少發生病蟲害等問題。
田間管理為種植的重要基本功,本篇以紅龍果果園規劃要點、田間清潔管理、紅龍果留果要點等觀念分段說明。
果園規劃要點:排水系統與支架建設
目前紅龍果新園建立大多由水稻田轉作而來,而水田通常位於低窪處,容易造成田區積水或排水不良。因此,建立排水系統是成功種植紅龍果的第1 要件,在果園建立前應進行田區排水系統改善以及採高畦方式種植;然而因紅龍果為淺根性作物,喜歡透氣性佳的土壤環境,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土表30 公分左右的土層中,如遇到颱風或豪雨,發生淹水情形時,田區水分無法及時排除,很容易造成土壤缺氧而使得根系死亡,導致植株無法吸收水分與礦物養分,造成地上部的枝條萎縮黃化,影響產量。
近年來,紅龍果栽培普遍採用A 支架的栽培模式,以鍍鋅錏管作為支撐材質,但部分農民為節省材料費用,往往採用小口徑的錏管或是因錏管數量不足,造成支架結構支撐力不足,在建園初期紅龍果枝條數少的狀況下,支架尚能負荷,待4 年後樹形結構配置完成,結果枝條數量充足時,枝條的重量容易造成支撐架彎曲傾斜,若遇到強風侵襲則有傾倒的危險。因此,在建園初期應先完成支架建設,若結構支撐力不足,應提早完成補強作業,避免棚架倒塌。
果園田間清潔管理
紅龍果主要產季的氣候型態多為高溫多雨,此時其主要病害也紛紛開始活躍地發生,在田間應進行病蟲害的預防與防治。目前紅龍果普遍採用草生栽培模式,而草生栽培容易導致紅龍果主幹地基部因果園草覆蓋而產生高濕度的情形,若主幹一旦有傷口產生,容易造成細菌性軟腐病發生,使接近地表的主幹發生潰爛。
改善方式為清除主幹周圍雜草,增加通風、降低主幹周圍的濕度,減少發病機會,及噴施殺菌劑或8-8 式波爾多液進行保護,亦可減少地基部軟腐病發生。
其次,讓紅龍果栽培者傷透腦筋的莖潰瘍病與花苞濕腐病亦在此時大量發生,改善方式除適時使用殺菌劑防治外,更需注意田間清潔,徹底進行清園工作。
在莖潰瘍病部分,只要觀察到有莖潰瘍病病徵的枝條與果實,千萬不要手軟,一律剪除並裝袋移出田間;在花苞濕腐病部分,觀察到花苞有大規模腐爛情形時,應盡速摘除、裝袋、移出田間,並用殺菌劑等資材加以消毒,減少病原數量。同時,果實採收期間盡量避開雨天採果,若無法調整採收期時,亦需注意採收刀具的消毒,並將採收後的果品以非農藥資材的殺菌產品處理後,再貯藏或出貨,如此可減少果腐病的發生率。
留果要點
1. 全年生產批次規劃
根據歷年來各月份紅龍果的產量與價格分布,可觀察到6 月下旬至7 月為紅龍果產量高峰,市場價格則有偏低的情形。回推到田間植株生育狀態,此階段的果品多為中部地區自然花期前3 批的果實,由於此時期萌生的花苞象徵收入來源,再加上植株處於健壯狀態,果實發育較大,即使植株背負超量果實亦可順利成長,因此,農民習慣在這個階段保留大量果實,進而造成市場到貨量大增,價格應聲下跌。
其實,紅龍果的生殖生育期長達半年,加上應用夜間燈照調節技術,產期已可超過9 個月。紅龍果產季開始後,約15天即可形成1批花苞,一般至少有12 批花苞產生,再加上紅龍果每批花苞形成時間有全國產區同步性,以及花苞數大小批相似的特點,因此,在產季期間應事先進行產期批次規劃與留果量控制。
在實際操作上,每批花蕾形成後,最好在花苞長至1 ~ 2 公分時,即進行疏花苞作業,留下花苞外觀充實飽滿且無畸形者為佳,並以1個結果枝留1個花苞的管理模式,每個花苞大小應相近,不要差異太大,以免造成爾後果實成熟期不一致。同時可採隔批留果模式配合肥培管理技術(綠果生長採用高氮低鉀,轉色果採低氮高鉀),確保各批果實均有最佳的果實品質與產量。
2. 花苞與幼果期防護
在花苞形成初期應控制薊馬、椿象與金龜子等田間害蟲數量,避免花苞表面受損,而導致成熟果留下大面積的傷疤。此外,花苞形成初期若遇到長時間降雨,容易受真菌性病害感染,造成花苞萼片尖端乾枯褐化,嚴重影響果實外觀。因此,花苞生育初期若遇到降雨,應提早進行藥劑防護。
在紅龍果開花當日,若由氣象預報得知晚間會發生降雨,則可在白天以塑膠杯或塑膠袋先套住當日準備開花的花苞,並於傍晚或晚上輕敲花朵協助花粉釋放,增加授粉機率,提升著果率,開花後隔日上午將塑膠杯或塑膠袋取下即可。近年來,紅龍果花苞濕腐病發生頻率高,因此,在開花後3 ~ 4 日應去除枯萎的花瓣(花冠筒),可減少病害的發生。
其他注意要點
1. 改善果實煤煙病
紅龍果的煤煙病造成紅龍果栽培極大的困擾,煤煙病發生後,會造成果實表面沾附一大片的黑褐色霉狀物,需花費許多人工來清除。煤煙病發生主因來自於花苞與果實的鱗片葉尖端分泌大量蜜露,當蜜露無法順利清除時,遭受真菌附著後,即會造成煤煙病發生。
目前對於紅龍果蜜露大量發生原因與改善方式尚未有效建立,但農民有採用一套生物防治方法,效果十分明顯,但有時亦有副作用發生。此改善方式為在田間飼養小型螞蟻取食花苞產生的蜜露,一旦蜜露被螞蟻取食殆盡,煤煙病自然不會發生,此類小型螞蟻大多不會危害果實;但在果園利用螞蟻防治煤煙病的模式亦有風險存在,部分大型螞蟻會有啃咬枝條、花苞與果實的習性,造成果實受損,因此,此類大型螞蟻應加以去除,改留不會傷害果實的小型螞蟻。另外,當螞蟻數量過多時,蜜露不夠螞蟻食用,螞蟻亦會啃咬果實,甚至在套袋內築巢,所以合理地控制螞蟻族群數量是利用螞蟻防治煤煙病的關鍵。
2. 避免果實田間熱累積
紅龍果果實採收是田間管理最後一道重要手續,每位農民在果實採收時總是小心翼翼,深怕果實受損,但當果實置入籃內後,部分農民則忘記有更重要的步驟要進行:避免果實在太陽下曝晒。摘取果實後應盡快將之放至陰涼處,降低果實的田間熱產生,此步驟雖然簡單,卻是影響後續果實品質的重要關鍵。減少果實田間熱可維持果實品質,減緩鱗片葉萎凋,增加果品的櫥架壽命。
總結
紅龍果的田間管理包羅萬象,舉凡果園的雜草防治、供水管路維護、病蟲害防治、疏花、摘花瓣、套袋與採收等操作步驟,彼此間環環相扣,雖然一個小小的疏忽不會造成立即性的危害,但累積至一定程度則會造成嚴重損失,例如莖潰瘍病在初期病徵僅是枝條上的一個小黃點,但若未加注意,讓其慢慢擴散,則會造成果實受害,嚴重時不僅病害無法控制,甚至需廢園更新。因此,落實田間管理與清園工作為維持紅龍果植株健康的不二法門。
文˙ 圖/陳盟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豐年6707
上一篇
紅龍果合理施肥法
下一篇
足底筋膜炎的自我保健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0%
我喜歡:10%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1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11/26
紅龍果田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