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品牌米故事
河川若與2座山脈平行而流,可形成「縱谷」,而在臺灣,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縫合之處的「花東縱谷」便是一大代表地。
沿臺9線進入花東縱谷,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夾道歡迎,鐵路花東線一路相隨,田園一望無際,時而掠過熱鬧聚落,正挾著原住民族部落、客家村、閩南聚落的人情與文化,指引尋路者。走至花蓮南段,秀姑巒溪並肩同行──她的強勁流水穿鑿山脈,注入太平洋,水路沿途景觀多元,在瑞穗一帶引起泛舟風潮;同時,她漫走沖積平原,帶來豐沛養分,成為農人重要依靠。
本著先天優良條件,加上無工業汙染,花東米好印象深植人心,各鄉鎮、品牌的米商品順勢而起,標榜土生土長花東米,主打在地故事、講求生態共存等概念,盼在消費者心中再搶下一席。
來縱谷探尋花東米,看稻禾深呼吸、飽滿成花東縱谷限定的美味,味覺豐收,而品牌林立的火花也長出另一種在地米文化的豐盛。
2003 年花東縱谷地區空拍照
1 中央山脈 2 樂樂溪(拉庫拉庫溪) 3 清水溪 4 往花蓮市 5 瑞穗鄉 6 卓溪鄉 7 、9 秀姑巒溪 8 玉里鎮 10 海岸山脈 11 臺鐵花東線 12 臺9線 13 富里鄉
品質認證 好山好水養好米
綿長180多公里的綠廊,由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在兩旁護持,花蓮溪、秀姑巒溪和卑南溪蜿蜒其中,再以千百年的柔韌之力,沖積出一片富沃。人們在此開墾種植,於是在花蓮與臺東交界之處,稻浪搖曳成動人的景緻,而花東米則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好米」代名詞。
花東稻米與產地證明標章的開端
「米」是東方人的主食,即便在現代西方飲食文化的強侵之下,揭開飯鍋翻攪米飯,看著冒出的蒸氣,心中充滿喜悅與滿足⋯⋯仍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只不過,以往人們因吃得飽而重視米糧;現在則要求更多,外觀、口感、香氣,直至生產環境都要挑剔。
200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相中花東縱谷獨特的自然環境,集合玉里鎮、富里鄉、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等5個鄉鎮的地方單位與小農,以「花東稻米產銷策略聯盟」共同行銷,隨時光遞嬗,花東米紛紛開始設立產地證明標章、建立品牌。
其中,臺東縣池上鄉是臺灣第1個帶頭設立稻米產地證明標章的鄉鎮,除品質穩定、優秀外,因其擁有「先行者優勢」,於是在米品牌的認知度上可謂所向披靡,這也是其他地區的產地證明標章知名度難以望其項背的原因之一。
花東縱谷的富里鄉、關山鎮、玉里鎮也先後完成產地證明標章的認證,但由於並未強制農民加入,因此目前參與產地認證比例最高的仍是以糧商為主的池上米;而以小農為主的玉里米,則還有許多推廣空間。
花蓮縣玉里鎮公所農業課課長沈聖峰說:「現在花東市場上,大家對米品牌的認定仍是池上米與關山米,玉里米在2012年才加入產地證明標章,所以民眾對於玉里米的品牌認知還不夠深化。」他也表示,產地證明標章其實不僅針對稻米,玉里還有赤柯山、茶葉與豐富的部落文化,這些都可以成為產地證明標章的內涵,提高玉里的品牌價值,這也是目前鎮公所努力的方向。
事實上也是如此,走進超市看見琳瑯滿目的米品牌,不管是池上米、西螺米、三星米⋯⋯似乎產品與產地綁在一起後,就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刺激著消費者的認知,也影響選購行為。就像「花東縱谷米」讓我們聯想到「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品牌意象般,其實在這些連結的背後,反映的是農作在「量產與品質之外」的生態意識及社會價值,這些也成為現代民眾選擇農產品的考量之一。
栽出人情味 銀川米
來自花蓮富里鄉學田村的銀川米,是市面上常見的有機米品牌之一。清晨路過此地,輕薄霧氣籠罩廣闊田野,幾座米工廠輪廓隱約浮現,路邊T霸上大大的「銀川米」字樣也隨即映入眼簾。
信任至上
目前銀川米共有131位契作農友,攜手在300多公頃的農地上持續耕耘。幕後推手賴兆炫及梁美智夫婦,是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同班同學,畢業後帶著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回鄉努力近20年。然而,有機農業收成率不如慣行農法,除非土地夠大,否則難以抵銷耕作過程裡的天然耗損,讓他們一度想放棄。但農友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而這也是他們最大的本錢。
「信任很重要,我覺得我們給予契作農友與消費者的最大利基就是信任。」梁美智說:「剛開始也無法完全信任,但現在農友已經可以完全互相交託。」他們彼此緊密工作情感是經20年歷練而累積的,如今才能合作無間。
她也提起最近才發生的事情,「前陣子有寒害,我們農友剛好遇到,於是跑來要求補助,但這在其他地方都是公家單位該做的事情。不過,基於信任感與責任,銀川米廠還是要負責補貼農損,因為農友把你當政府,就必須要讓人家可以依賴你呀!不過前提是自己要夠強大。」
以食農教育打造長遠品牌力
讓自己夠強大的作法就是要有夠大的願景,才能成為農民依靠。而銀川米品牌力量則在更遙遠的地方,那個要用20、30年的時間才能抵達的地方──食農教育。
與位在富里的銀川米母工廠,相距約150公里左右的花蓮市南海街,日前新建1處加工廠,可見嶄新廠房、設備及尚未開始行銷的米食加工成品。下午3點,梁美智出現在廠房中,正大聲地與契作農友協調農產加工問題。
「還沒啦!現在整個都塞住了!紅蘿蔔跟南瓜都還沒處理好,我現在烘乾不了那麼多, 1天處理的量有限,不行增加啦,抱歉!」原來是加工廠之前請農友種有機南瓜及紅蘿蔔,準備配搭米食加工,製作無糖、無鹽、無油的零嘴。這些健康零食是為了孩子特製的,希望藉此教育他們了解天然味道。
梁美智語重心長引用珍‧古德的話:「人在1天中有3個機會可以救地球,吃對東西就是其中1個。」現在,西方飲食已大舉入侵稻米市場,賣米變得更加困難,許多客人1年連1包米都吃不完。因此,既然有這個規模與設備,為什麼不做?製成米穀粉沖泡或健康的米有機零食,都能消耗掉多餘米糧,也不會造成浪費。
現在的銀川米不止賣米,還發展了米糊、米粉、米義大利麵、薄片米餅等米加工產品,強調有機、無麩質、無添加、素食的產品特性,且原料全部來自富里的銀川有機農場,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開心。
疼惜環境 造就純淨哈拉米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在意生態、環境甚至背後故事等因素,品牌後進者只要有其利基點,無論大小,都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近年來,在花東縱谷異軍突起的阿美族聚落「吉哈拉艾(Ciharaay)」的「哈拉米」就是一例。
飲水思源不忘本
抬頭望花蓮南區的天空,白雲低飄在人煙罕至的石厝溝溪,來自於麻荖漏山的古老溪水,經過水圳,灌溉聚落裡15公頃的梯田,孕育著富里鄉豐南村的哈拉米。注入梯田中的水比聚落喝的水源還要高,所以哈拉米「喝」的是更高的山泉水,而且還透過上面的麥飯石層過濾下來,保證絕對天然、純淨,才能生產出最純淨的米,這也是當地人認為哈拉米與其他米的最大差異。
哈拉米的水源來自6條百年水圳,這些水圳包括水位的控管及引道,全以手工開鑿、古法完成。在部落經營社區營造近20年的藍姆路.卡造表示,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處理水田上,因為要利用零破壞的方式維持水圳生態,再沿著山勢與溪流開闢梯田,保留田中原本的大石,順勢做成田埂,如此的作法可維護水土,與環境共處。
讓「哈拉」回家
藍姆路.卡造說,其實他們的米叫做「哈拉米」,跟聚落名稱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吉哈拉艾」的意思就是「有吸盤魚之地」,而吸盤魚指的便是聚落溪流裡的臺灣特有種魚類臺東間爬岩鰍和日本禿頭鯊,在阿美族語中皆稱為「哈拉」,所以取名為「哈拉米」也是來自於對過去有機農法的反省。
以往雖然從事有機農法,卻有損生態,原來聚落以前用來殺死福壽螺的「苦茶粕」,雖對人體完全無害,也能有效除去害蟲,但他們發現溪流裡的「哈拉」大量短少,這對吉哈拉艾來說無疑是莫大的諷刺。單純秉持著「讓哈拉回來」的想法,他們進一步思考生態農法,並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使用肥料與減低病蟲害,發展以手工除草、撿福壽螺的方式作田間管理的「哈拉農法」。危機同樣是轉機,此時的他們開始思考「水源」在品牌裡的重要性,也才造就今日的哈拉米。
換工互助 換出人情味
晚春時節,來到標高500公尺的吉哈拉艾聚落裡,此時稻葉的枝梗已漸漸茁壯,農青穿梭田間,為6月的到來預作準備。整片厚實的青綠鋪在聚落田間,涼風習習,捎過尚未結穗的稻禾,泥土的滋味伴隨一股清香,逸散在漸進層疊的梯田間,孩子三三兩兩地在田間的巨大石塊上玩耍著,宜人感受讓人彷彿進入桃花源般。
在這個雞犬相聞,只有20多戶的山間小聚落,大家用傳統「換工」的方式耕作,一家大小全員出動到隔壁幫忙插秧的景象,在吉哈拉艾時常可見,讓這裡出產的稻米多了份人情味。藍姆路.卡造表示,聚落裡的換工已是悠久的傳統,因為友善耕作需要大量的人力,但部落裡的人不多,因此透過相互換工的方式,讓彼此在農忙時互相填補匱乏,不過這也顯示部落人口回鄉率仍相當低。
現在的吉哈拉艾,不止生產哈拉米,維繫聚落文化歷史,亦是族人共同責任,而部落文化也成為哈拉米品牌內涵之一,提升品牌價值。
南島秧滿田 滿懷家鄉悸動
品牌除了注入在地文化而知名外,青年帶著文創理念返鄉,也掀起另一股品牌旋風。
順著花東縱谷南行,在假日來到臺東關山小鎮市集,看起來沉靜的小鎮,卻在民權路與三民路的小公園的早市裡重新喧鬧了起來,難得的熱鬧也成風景。五彩的蓬架下是幾張簡單的木桌椅,看著自耕農把田裡栽種的農產品,隨意擺放在桌上,等待過路人待價而沽。現場既沒有華麗招牌,也沒有先進的儲藏設備,但唯一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從外地回鄉的農村青年,這10幾位20來歲的年輕農友熱情兜售著自家農產品,相當有朝氣。陳家千夫妻倆在3年前跟公所協調後,與在地農友一起建立這個市集,讓在地農友販賣農產品之餘,每週都有交流的時間,似乎也為這個農業小鎮引燃了一線生機。
走出關山好米一條路
時間接近中午時,陳家千夫妻倆與農友們一起把現場收拾完畢,回到市區的小米舖,才有時間喘口氣。他們的故事要從8年前說起,當時陳家千從資訊業轉戰農作,與妻子從高雄市區一起回到關山鎮協助父親經營農事,創立「南島秧滿田」,開始了自有品牌之路。
雖然沒有大米廠的競爭優勢,但他對於「米,絕對不能離開產地」這件事十分堅持。「一般人講到臺東就只會想到『池上米』而已,但其實關山也有很多好米,這是有點可惜的事情。」因此,他決定從社區的角度,讓大家認識關山米,也期待沉寂的關山再次活絡起來。
「我很喜歡關山的老房舍,因此我在自創品牌的外包裝上,把關山鎮周邊的老房舍記憶都畫了進來,這些實踐也在臺北的展售現場受到極大關注。當時我反而覺得,讓人知道關山也有好米,甚至比我自己的品牌還重要。」陳家千站在當初向臺鐵承租的老房舍,同時也是「南島秧滿田」的第1個工作室前,訴說著以往在這兒樁米、賣米的經過。而他後來請朋友設計的明信片上,也有這間紅瓦屋的手繪圖,讓人們到關山不止能買米,也能以多元方式認識這個美麗小鎮。
作法變 品質不變
他們選用的高雄139號稻種,是號稱「醜美人」的老品種,米粒外型不好看又常有白心,但口感柔軟又耐冷食的特性,讓他與父親堅持在鹿野一甲的農地上繼續種植。陳家千說,「現在消費者的知識跟意識都勝於8年前,我們面對消費者時,發現他們不光是看包裝設計,甚至會問你種的是甚麼米種。」因此,堅持醜美人的品質也形成一種品牌加值。
在發展品牌的路上,陳家千也曾因要販售大包米或小包米,而和父親意見分歧。後經多次溝通後,父親終於認同,現代人食米量較少、小家庭居多的生活型態較吃不完一大包米等想法,這份讓步也成就了小包裝米,讓消費者更易於接受。「為了打入小家庭市場,我們小農只能考量客製化的方式,就是你要多少米我現場秤重裝袋給你。此外,我還考慮將每包1公斤或2公斤的小包裝米,放進自動販賣機的作法。」
對於品牌的未來發展,陳家千不畫地自限,他說:「我覺得若田夠多的話,希望可以種不同的品種來販售,除了高雄139號之外,我也想種台稉2號,因為它很好照顧、米粒也很大;種白米之外,也會種黑米、紫米或雜糧,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在未來的日子中,陳家千將透過多元嘗試讓品牌之路越走越多元化。
品牌奠基 開創花東米新篇章
人人都想打造好品牌,讓它越來越亮、越久越值錢,但做起來卻不簡單。銀川米的「食農教育」是他們的下一個長期計畫,根據梁美智的分析,培養20年後的農業菁英才是正確的方向,以後他們才會懂得守護土地,否則現在的留農率實在太低,若靠外地人來撐,恐怕也撐不了多久。
農青回流確實是一個農業的亙久議題,如果沒有足夠誘因,通常無法有足夠人力,形成惡性循環。品牌若能從教育著手,確實不同於一般商業的推播;梁美智也表示,從食農教育做起,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吃對東西」、未來了解如何尊重生態環境,那麼銀川米的品牌價值就遠遠超越它該有的極限。
同樣的,各品牌都有其潛力,不但是行銷利器,更是帶動米食文化的尖兵。人們藉哈拉米認識生態農業,見證土地永續的過程;南島秧滿田以文化價值吸引青年回流,他們都讓品牌成為一股推進力,帶動花東縱谷的米產業,為花東米故事寫下新頁。
038-831-599 花蓮縣富里鄉富里村公埔路2段75號 可網路訂購 |
銀川米哈拉米 0928-095-252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 可網路訂購 |
南島秧滿田 089-812-587 臺東縣關山鎮和平路58號 平日09:00-17:00,可網路訂購 |
前言/許鈺屏 空拍照攝影、提供/陳敏明 內文、攝影/黃東
圖片提供/林正木、銀川米、花蓮縣玉里鎮公所、munch、豐南社區發展協會、Monkey bob studio 默契包影像工作室
鄉間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