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甘美 氣味馥郁似花香
中國人喝茶的最早起源,至今尚無確切定論,但學者研究古籍文獻發現,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中國已有喝茶風氣。俗語說:「柴、米、油、鹽、醬、醋、茶」,指的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7個必需品,「茶」會名列其中,就表示茶飲在中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臺灣茶雖不像其他中國名茶歷史久遠,卻有為數不少的近代名茶,文山包種茶便是其中之一。其特色為馥郁芬芳,香氣越濃郁代表品質越高級。
臺灣原住民自古就有喝茶習慣,但其所喝的野生山茶,無論品種或製法都和現今的「茶」不相同。臺灣茶源自早年渡海來臺的閩粵先民,包括茶樹品種、製茶方式、喝茶習慣等,都與中國相去不遠。文山包種茶的出處也是如此,根據日人井上房邦的調查報告,包種茶是距今150餘年前,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茶葉商人王義程創製,當時製好的茶葉,皆以2張毛邊紙包成四方包,外頭蓋上店家朱印,每包重量4兩,稱為「包種」,此即「包種茶」由來。
包種茶在臺灣落地生根,和烏龍茶的興衰有關。臺灣烏龍茶於1865年開始出口,不到10年就受到世界茶業不景氣影響而滯銷,為了尋找出路,茶商將烏龍茶運往福建,加以薰花改製成包種茶。1881年,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茶商吳福源為獲取更高利潤,便帶領茶師來臺設立商號專製包種茶,同年輸出到外銷市場,自此仿效的茶戶越來越多,包種茶產量遂跟著逐年增加。
1885年,福建安溪人氏魏靜時、王水錦相繼來臺,於今南港一帶購地種茶,並研發出無須仰賴薰花加工,就帶自然花香的包種茶,也就是現今包種茶的製法。兩人將研究心得傳授給同業,更於日治時期擔任講師教導茶農,10餘年間受教者頗眾,使得包種茶產製擴及當時的文山郡,也因這一帶所產包種茶品質最優,故被冠上「文山包種茶」之名。
包種茶的風味特性
文山包種茶的茶樹品種,主要是青心烏龍及別名「金萱」的臺茶12號,手工採摘成熟茶芽1心2葉焙製而成。它是一種半發酵茶,發酵程度8 ∼ 12%,茶葉外觀墨綠帶油光,緊捲皺曲呈條索狀,茶湯色澤蜜綠,入口圓滑甘醇,且特別重視香氣,尤以幽雅撲鼻的清香為上品。
包種茶產區分布於新北市坪林區、石碇區、深坑區、平溪區、汐止區、新店區、三峽區以及臺北市南港區與文山區等地。茶樹四季皆可採收,但品質最好的是春茶與冬茶。根據農糧署104年的農情調查,文山包種茶最大產區為坪林,石碇次之,兩地茶葉種植面積分別為487、115公頃,占新北市產區近8成。
臺灣人愛喝茶,茶葉價值自然隨著品質水漲船高。以高山茶來說,海拔高度是價格區分的標準,海拔越高售價越高;而文山包種茶價格則靠每年農會等單位所舉辦的茶葉競賽而定,評審會依茶葉等級訂出合理價格,但實
際成交價仍會按照茶葉產量、愛好者
競價等種種因素,衝得比訂價還高。
疼惜環境 安心喝好茶
近年食安問題備受矚目,「產銷履歷」成為消費者檢視方法之一,生產文山包種茶的茶農也紛紛加入,以提高產品競爭力。具有「產銷履歷」的包種茶,會貼上圓形綠色的「TAP標章」,消費者從標籤就可查知生產者是誰、包裝日期是哪天等紀錄,還可於「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網站鍵入產品追溯號碼,查閱更多生產紀錄,讓民眾安心享用包種茶產品。
除了加入「產銷履歷」,不少茶農也注重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並特別營造對生態友善的環境,例如在茶園裡挖鑿生態池,提供青蛙棲息的環境。茶農們對環境與生態盡一份心,保護物種生生不息,敦厚對待萬物的人情味,讓茶葉更有味。
包種茶的營養主要來自茶葉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它可供給維生素B1及B2、葉酸、菸鹼酸、生物素、肌醇及可溶性礦物質,其中保健成分較重要的是兒茶素,它具有抗氧化功能,可清除導致人體細胞老化的自由基,經常飲用還能降低血糖、血脂,對人體有不錯的保健效果。 |
文、攝影/蔡蜜綺 圖片提供/王文虎、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
鄉間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