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臺灣友善養鹿產業,家庭農業變身攻擊型農業
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產貿易統計資料庫2017年統計,臺灣鹿隻飼養場數595場及飼養頭數18,851頭,其中臺南市七股區台灣鹿種鹿場負責人林昆鋒飼養頭數400多頭,與平均每戶飼養頭數約32頭相比,畜牧場規模可說是數一數二。他的養鹿生涯即將屆滿20年,不僅頻頻獲選農業委員會「全國優良鹿場」,也曾當選全國十大神農暨模範農民,更因熱心參與養鹿產業,曾擔任中華民國養鹿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理事長。
從小立志養鹿,一反離鄉離農常態
不問先有雞還先有蛋,有雞時就想辦法讓牠生蛋,有蛋時就想辦法生出小雞,不管在從農過程的哪個階段,只管努力向前開拓,這是林昆鋒的做事準則。一般認為養鹿主要收入是販售新鮮鹿茸,然而他不只如此,除了加工製作鹿肉乾之外,並一腳跨入生物科技領域,隨後創立台灣鹿茸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門研發鹿茸萃取技術,更懷有將養鹿產業發展成「攻擊型農業」的企圖心。
雖說養鹿是林昆鋒自小的興趣,目前台灣鹿種鹿場根基也是承繼家業而來,但他還是在外繞了一大圈後才如願踏入養鹿產業。他小學時,父親林孟賢某次代班運輸鹿隻後而興起養鹿念頭,於1974年成立林家養鹿場,不過就如同許多農家飼養幾頭牛或豬貼補家用,養鹿也只是家庭副業,算不上專業養鹿業者。當時1頭鹿動輒10~20萬元,相當於1分地價,飼養與照顧工作可不能輕忽,因此年紀尚小的他也得幫忙下田割草、餵飼照料。
有些農家子弟自小協助農事而想逃離,林昆鋒反而培養出濃厚興趣,甚至立定志向以養鹿為業。國民中學畢業那年,沒能考上心中第一志願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最後順從長輩之意就讀南臺科技大學前身南臺工商專科學校電子科。畢業後,他仍未改變養鹿為業的念頭,但母親擔心他一旦從農將耽誤婚姻大事,於是再次擱下心願。直到父親因病無法照顧畜牧場,才由他接手也順利成家。
擴大經營規模,積極促成農政單位開辦養鹿訓練班
終於1999年正式踏入養鹿產業,當時家中鹿隻飼養頭數30頭,林昆鋒既然以此為專業,起初便一舉擴建鹿舍,並逐年增加飼養頭數,2003年已有100多頭。至今,在不斷擴大規模及企業化經營下,不僅擁有3家畜牧場,一度飼養超過500頭。
隨著規模擴大,越發感到須進一步精進養鹿技術,然而初踏入養鹿產業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開辦的畜牧類訓練課程獨獨缺少養鹿類,只好參加較接近的養羊訓練班。其實這不只是個人需求,而是關係養鹿產業發展。
2003年,林昆鋒擔任中華民國養鹿協會理事,有感於專業訓練課程的缺乏,一再向相關單位反映、爭取機會,終於2004年畜產試驗所首次開辦「鹿隻飼養管理及人工授精訓練班」。他笑著回憶,那年公文批准後,承辦人員第一時間通知他,還交代日後開班可不能沒有學員來上課。
透過專業訓練課程這個管道,利於有心養鹿者更多機會學習飼養管理方式、飼養基礎知識及接觸新技術。林昆鋒本著多年經驗與所學,若有學校老師想開辦養鹿產業相關課程,更是自願擔任助理講師,共同為養鹿產業尋找更多出路。
人道採茸、重視動物福利,鹿舍規劃以維護鹿隻健康為前提
鹿隻飼養頭數400多頭實屬不易,林昆鋒不僅專業化飼養,更將對鹿的關愛融入其中,一踏入養鹿畜牧場便可深刻感受。畜牧場兩旁鹿舍的中間通道時時保持乾爽,每間鹿舍遺留的排泄物不多,因此很難聞到刺鼻氣味,這都是堅持每日1次清洗畜牧場的成果。由於養鹿產業不同於其他畜牧產業,消費者常在採茸季期間前來畜牧場親自挑選,畜牧場整潔與否直接影響對鹿隻健康狀況的評斷,而日日不懈地維護畜牧場環境的重要考量則是確保鹿隻健康。
鹿舍兩旁採開放式設計,用以維持空氣流通,尤其鹿舍座落方位更是精心設計,一整天的陽光皆能斜照進入鹿舍,鹿隻只要靠窗便能享受充足日照,並且有天然紫外線幫助殺菌。在其中兩棟鹿舍中間,林昆鋒特地闢建開闊空間,做為鹿隻走出獨居房後可以跑跳的運動場。
此外,鹿舍內架設定時噴霧器,應用於養鹿產業可說是創意設計。林昆鋒解釋,水鹿生性親近水,當水霧噴下時,可以營造出山林雲霧裊繞的環境,能幫助降溫解熱。但濕氣重易孳生病菌,因此水霧是具消毒效果的電解水,以次氯酸為主成分的電解水不含化學藥劑,既不危害鹿隻健康,也不會汙染環境,而且噴灑距離須經過計算,避免弄濕貯料槽。
這些設計與營造,用意在於納入經濟動物福利概念,林昆鋒表示:「把牠照顧好,才會年年有產值,讓我有收益,並且絕對比動物保護團體更愛護這頭鹿。」之所以有如此感觸,是回應動物保護團體質疑採茸過程不人道,他解釋鹿茸如同指甲,且年年再生,只是採茸每年1次,鹿隻無法養成習慣,難免會因緊迫而掙扎喊叫。相較於將鹿隻五花大綁,多人大力按壓的傳統方法,他使用特製「動物保護固定架」,降低鹿隻的驚慌感,以更人道、安全的方式採茸,「愛牠、照顧牠,是應該做、可以做且必須做的事。」
朝向循環農業達零排放,使用國產牧草降低飼養成本
鹿茸品質取決於鹿隻所食飼料,林昆鋒提及當年鹿隻飼養頭數300多頭時,一半牧草依賴進口牧草,然而2006年進口牧草價格每公斤8~9元大漲至16元,倍增的成本讓他當下決定調整做法,漸進提高國產牧草比率,目前國產牧草與進口牧草比率已分別調整為95%、5%。
林昆鋒進一步解釋,此做法對他而言相當必要。部分養鹿業者認為自己種植牧草,後續收割、青貯相當費工,直接購買價格高昂的進口牧草更為省事。但他精算每頭鹿飼養成本,與95%飼料採用進口牧草的養鹿業者相比,平均每年至少相差8 千~ 1 萬元, 若飼養1 0 0 頭, 最多可省下1 0 0 萬元, 大型養鹿畜牧場幾乎100%使用國產牧草才最划算。
根據林昆鋒統計,平均每天每頭鹿吃掉6~8公斤青貯芻料,而為了自給自足餵飼鹿隻,他承租且活化畜牧場附近休耕田,種植3公頃狼尾草、10公頃青割玉米。牧草品種特別選用「狼尾草台畜草七號」,看重其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速度快,平均6~8週即可採收,且植株高度最適合機器收割。青割玉米選用硬質玉米品種「臺南29號」,耐旱又耐低溫,成熟期短,且每顆種子能長出重達3~4公斤的玉米植株。平均半分地即可生產2千多公斤牧草,再配合青貯技術製作芻料,作為鹿隻重要營養來源,即使冬季牧草生長情形不如夏季,也不擔心缺糧問題。
鹿隻平均壽命可長達17~18年,林昆鋒堅持有機種植牧草,從源頭掌控鹿隻食用安全。他特別強調,租用畜牧場附近休耕田是便於運用循環農業達到零排放,將畜牧糞尿水集中發酵後,成為肥料回灌牧草,提供充足養分再回飼鹿隻。
產學研發人工生殖技術,提高產茸效率及生產質量
憶起回鄉擴建鹿舍那年,畜牧場附近有位養鹿前輩,曾不解地探問臺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急著退場都來不及,怎麼還有人想進場養鹿?他認為養鹿前輩的想法是很實際的考量,但是正因為有人退場,「逆向思考,空間就出來了,反而就有機會。」
當傳統養鹿業者仍抱持鹿隻飼養頭數20~30頭就有經濟效益,甚至當作賽鴿飼養,守著自家優良鹿種不外流,只追求少數公鹿高產量的舊思維,林昆鋒卻認為應效法乳牛產業,擴大經營規模並追求平均產量。當他與畜產試驗所產學合作臺灣水鹿人工生殖技術,包含人工授精技術、冷凍精液製作技術,突破往往耗時5年的自然配種,卻甚難獲得養鹿前輩認同,認為這會讓自家優良鹿種喪失特殊性,並拉低種公鹿價格。
雄性臺灣水鹿鹿茸長得高且快,產茸量較梅花鹿高,以自然配種而言,種公鹿一生約配種200次,因此種公鹿價格高昂,依據產茸能力的高低,可從數10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不等。而運用臺灣水鹿人工生殖技術、建立冷凍精液交易市場平臺,每年可配種超過200次,人工授精成功率可達70%以上。此人工生殖技術與交易市場平臺造成種公鹿價格下降,養鹿業者個別優勢不明顯,卻也快速傳播優良種鹿基因,同時提升產量與品質,使養鹿產業產茸效率提高,才得以與進口鹿茸競爭。
隨著產茸效率提高,林昆鋒再次面對新問題,鹿隻繁衍門檻既然降低,但鹿舍空間有限,須為產能不佳而遭淘汰的鹿隻尋找去化出路。他再次與畜產試驗所合作研發全鹿加工產品開發利用,生產鹿肉乾、煙燻鹿腿等畜產加工品。
國際貿易戰不再只是防守者,持續產學合作找尋出路
外在環境對養鹿產業的衝擊,並未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止步。林昆鋒清楚記得,當時臺灣、紐西蘭原本協商多年的自由貿易協定,就在2013年他準備碩士論文口試前2天,正式簽訂《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在世界貿易組織制度下,進口鹿茸僅5公噸關稅配額享免稅優惠,但此後將逐年增加配額與降低關稅,直至12年後實施期滿,將取消配額、全面零關稅大舉進入,與國產鹿茸自由競爭。
林昆鋒的碩士論文正是以此經濟合作協定為研究主題,深知這是用12年的時間「溫水煮青蛙」,老一輩養鹿業者或許認為那時早已退休而坐視不管,但少壯輩卻必須在這期間做好準備因應。他的做法則是加緊與畜產試驗所產學合作,研究鹿茸萃取技術、傷口修護效果,養鹿業者不只賣新鮮鹿茸、鹿茸藥酒,而是能更多元地發展鹿茸加工,保養品、機能飲品、護理藥品等大有可為。
為了迎戰未來國際貿易戰局,林昆鋒已著手籌劃2項10年計畫,其一是建立專業鹿茸萃取中心,其二即是培育臺灣水鹿品種。過去因養鹿畜牧場仍少,原本政府籌設亞太種畜禽中心時將鹿類排除在外,最後藉由人工生殖技術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成果爭取機會,亞太種畜禽中心才准許開放種鹿場申請登記。
林昆鋒表示,豬、羊、牛、鹿、雞、鴨、鵝這七大畜產動物類別中,臺灣水鹿、臺灣梅花鹿是臺灣原生種動物,研究亦發現臺灣水鹿鹿茸的修護能力表現優於紐西蘭鹿茸,「這就是機會所在。」他深信培育具有優良修護能力基因的鹿種,臺灣養鹿產業將不會只有防守,而能走入國際成為攻擊型農業,他堅信地說:「只要開始找出路,就有機會找出活路。」
文․ 攝影/余世芳
豐年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