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家傳農地荒廢,張嘉文歸農導入工科專業
1990年畢業於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汽車科的椒椒園主人張嘉文,與妻子王嬿婷於1990年代踏入職場時正好遇上臺灣經濟蓬勃時期,分別投身汽車修護業、幼教業。因不願家中世代種植水稻的農地荒廢,於2014年返鄉務農,他負責技術工作,王嬿婷則負責田間管理和行政庶務。
起初種植牛番茄、彩色甜椒,後因氣候異常加劇,病蟲害不好控制,夏季以種植甜瓜、冬季以洋香瓜、玉女番茄為主。
「溫室都是自己設計,撐過2016年連續2個穿心颱。」張嘉文說明,溫室的主力結構必須接近正方形,不管風從哪裡來皆受力相同,結構較長方形更具強度。他自製鎖螺絲工具,讓原本需要2人合力的工作,1人即可完成。又例如供番茄藤攀爬網架的鞋帶繩共9條,照以往每次拉1條得往返18趟,他設計9層梯架,鞋帶繩綁在梯架舉著走,1趟搞定。
張嘉文夫妻倆加入許多農業類網路社團,與各行業夥伴邀請農業專家授課,分享彼此專業:「有夥伴學商對成本管理有概念,我是工科出身,對溫室結構、電路、水路的想法和大家不同,設計工具共用。」
農業群科漸興,產學連結培育農業新血
「記得我畢業那年,學校才成立園藝科。」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網站記載,園藝科成立於1965年,數年後停辦,後因精緻農業觀念漸興,1990年重新招生,此前農業相關群科只有生物產業機電科前身農業機械科。
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創立於日治時期,隨著政權及教育政策歷經多次變革,從1956年試辦五年一貫制農業職業教育;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制為民雄高級中學;1987年配合政策改為完全職業學校。其校史幾乎是臺灣技術及職業教育的一頁縮影。
「印象中農業機械科是當時最吃香的科別,學習農耕技術之外,還有火犁駕訓班,汽車科、農業機械科可以互轉。」由於當時認為汽車科出路較多,而未考慮轉科。返鄉務農前,張嘉文在雲林縣經營汽車修護廠,也曾在其他學校汽車修護科擔任實習課程教師。他認為實習是進入職場的先修班,也十分有意願與學校合作,提供場地讓學生累積實作經驗,銜接學校所學與業界實務,農場也可藉此培養未來新血,「現在常找臨時人力,每當熟練後因各種原因離開,田間人力依然銜接不上。」
張嘉文提及附近某個養豬場與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學生合作,獲得最新防疫資訊,反過來說,學校也須主動引進新事物,「當時噴射引擎都不知道上市多久了,學校還教化油器。學校要講未來事物,而不是重複過去資訊。」
文/陳怡樺 攝影/許?倩
豐年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