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酒標,就是一個時代的切片
啤酒瓶上的標貼,不僅可以凸顯產品的特色,透過視覺美化吸引消費者購買,其設計風格和功能還會因著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因素而演變,提供另一種觀看歷史文化的角度。臺灣啤酒酒標設計風格的演進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895 ∼ 1933 年:日治啤酒專賣前
日本人實施酒類專賣之前,市面上流通多種進口酒,也有許多人自釀高粱酒、米酒等臺灣傳統酒。日治專賣之前,由於市場上有眾多民間酒商競爭,各廠家會以酒標設計來凸顯自家商品的特色,當時除了各品牌擁有固定的視覺風格,另一方面因著作權的概念尚未普及,有時同類型的酒會彼此模仿標貼設計。
早期漢族的移民大多來自閩、粵沿海,製酒的方法沿襲自中國,且從中國進口許多酒類,加上日治初期的殖民政府對於臺灣人採取「安撫」政策,中國傳統風格的設計並未受到打壓,酒標設計中可見到中國社會接受度較高、具吉祥意涵的圖案及高彩度的色彩。待日本殖民政權逐漸安定後,改採「同化」治臺政策,日本文化成為主流文化,日本的酒標也成為臺灣民間設計的模仿對象。
此外,日本自1868 年實施明治維新,開始有計畫地學習西方文化,包裝風格受到歐美樣式的影響;加上西方文化逐漸進入臺灣,舶來品成為進步、高品質的象徵,因此臺灣也仿效西方的包裝設計樣式。隨著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及西洋商品,酒標的設計除了全然模仿日式或西式風格,有時候也會出現中日或中西交雜的風格。
臺灣第一座啤酒廠「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於1920年推出的高砂啤酒採橢圓形標貼,便是仿效日本流行的酒標樣式與版型配置,例如外框排列英文品名及製酒公司的名字,文字標示以英文為主。
1933 ∼ 1945 年:日治啤酒專賣時期
1933 年總督府專賣局正式實施啤酒專賣,雖然酒品市場沒有競爭對手,但由於產品包裝設計會引起購買慾,是宣傳的利器,因此專賣局有設計專屬部門,也曾透過公開甄選的方式廣徵標貼設計。
此時正值日人推行「同化」與「皇民化」政策,專賣局配合殖民政策,酒標設計主要採取日本風格,以具有日本帝國色彩的標貼設計進行文化侵略。然而,因為主要的消費族群是臺灣人,所以許多酒標仍依循民間傳統的樣式和色彩偏好,或採用中日融合的風格。
稻米等在地物產及農家常見的公雞也成為酒標上的圖樣,不僅迎合臺灣消費者的喜好,也藉此凸顯殖民政府的治理成效。而此時受進口西洋商品、西方文化或設計藝術風潮影響的西式酒標設計,在實施專賣之後更為明顯,開始出現新藝術、裝飾藝術等表現形式。
此外,專賣局生產的酒類除了供應臺灣島內居民飲用,也出口至日本或其他國家,因此標貼上會標示品牌及「臺灣專賣局」的日、英文音譯。1934 年推出的RIGHT BEER 啤酒標貼即以英文標示廠牌及產品名,以白底和藍色的麥穗和啤酒花構圖,呈現西化的設計樣式。
1945 ∼ 2002 年:臺灣光復後公賣局時期
1945 年臺灣光復後,在民生物資缺乏的社會環境下,包裝設計並不受到重視。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由「臺灣省專賣局」接收,1947 年再改組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繼續實施酒類專賣制度。此時期的市場競爭少,酒標設計一切從簡,只要能讓消費者辨別出是公賣局的商品,以防杜假冒即可。酒標還肩負文化復興的使命,除了印上「反攻大陸」的政治主張,來增強愛國意識,也出現推廣中華文化的傳統色彩及吉祥樣式。然而,日治時期長達50 年,臺灣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深遠,公賣局為了迎合市場,還是保留了日式風格的設計樣式。此外,這個階段的臺灣社會百廢待舉,極度仰賴進口物資,美援帶來的西方商品也引動了流行趨勢,抽象、簡潔的樣式、裝飾圖案或設計版面皆影響了酒標設計。
1946 年公賣局生產的「台灣啤酒」標貼為方形,上面標有中英品名、對稱小麥圖樣,1947 年去除小麥裝飾,但市場反應不佳,於是又轉而使用日治時期常見的橢圓形標貼,增加了「反共抗俄、增產報國」的政令宣傳文字。當時流行的手寫字體保留至今,成為台灣啤酒重要的產品識別。1949 年推出的「黑啤酒」採用類似設計,以褐、黃兩色與台灣啤酒的黃、綠配色區隔。1948 年推出的生啤酒受到歐美簡潔現代風格的影響,啤酒桶造型的標貼中僅有簡單的文字排列和綠色印刷。
經歷長時間的重整,1950 年代末期的臺灣經濟已逐漸穩定,1960 年代後更快速成長,包裝設計逐漸受到重視,設計相關系所與課程紛紛成立,國外設計領域的專家也來臺指導。1953 年政府成立「工業發展委員會」,更聘請美國工業設計專家吉樂第(Alfred B. Girady)輔導國內企業的產品設計,公賣局的酒標也曾委託他進行設計改良。
1960 年代台灣啤酒已建立品牌信譽,中文品名置於英文名上方,標貼維持原來的橢圓形設計,外框英文字改為綠色色塊,左右標示「建設臺灣、復興中華」字樣,設計更加簡潔。1968 年公賣局開始生產鋁罐啤酒,白底搭配藍色波浪曲線,傳達冰涼消暑的意象,此設計沿用至今。生啤酒的標貼則自1960 年代末期改為橢圓形,淺黃綠背景搭配反白麥穗圖案,以及簡單的中英文品牌名和文字說明,風格簡明、具現代感。
2003 ∼ 2018 年:取消專賣制度後的自釀風潮
1986 年臺灣與美國簽署「中美貿易協議書」,隔年開放外國酒類進口,2002 年加入WTO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取消菸酒專賣制度,啤酒市場全面開放,民間開始產製啤酒,臺灣精釀啤酒市場蓬勃發展,各種口味的精釀啤酒競爭激烈。
臺灣民間啤酒產業競爭過程中經歷了一些品牌的汰換,存活下來的業者懂得從文化層面切入,貼近消費者對美感及自在氛圍的渴求,積極地參與活動,結合音樂、藝術、日常生活文化及幽默創意的元素,增加品牌話題性和能見度,展現旺盛的企圖心。另外,藉由釀造手法、聯名創作和專屬贈禮等,將精釀啤酒從休閒飲料提升至收藏品的層次。
相較於啤酒大廠,精釀啤酒的研發成本相對低廉,加上缺乏廣告預算,導致銷售據點有限、能見度低,因此採取多品項的策略,以多元的風味吸引消費者,啤酒標貼是刺激銷量的關鍵。業者透過瓶身標貼的設計,傳達品牌個性、精神、價值,透過創意和文化為產品加值;消費者選擇啤酒時,也會著眼於標貼設計,或者設計概念能否為自己發聲。
整體而言,臺灣精釀啤酒標貼具有風格多變、生命週期短、記憶強度薄弱的特質。設計表現的風格包含使用原住民文化元素、臺灣地理文化特色、東方文化色彩,或結合流行娛樂文化元素,及用創意手法再現經典藝術作品等類型。酒標上的圖形可以跨越語言的鴻溝,更容易傳達品牌訴求、隱喻或慾望,風格包含以具象、抽象、平面化、裝飾性圖形,表現啤酒口味、產地、添加物等,或者將純藝術的設計表現應用於酒標設計。
資料整理.曾怡陵
參考資料.《釀造時代─ 1895 ~ 1970 台灣酒類標貼設計》、《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台灣瓶裝精釀啤酒標貼設計研究>、<國產酒酒標設計演變:社會變遷的觀點>
審訂.圖片提供.姚村雄
鄉間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