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花市從前
在臺灣,花卉產業的進程隨著經濟發展而起飛。花卉的集運模式,也跟著產業發展的腳步,自粗糙到精緻;而花卉運輸工具,更是由專業運輸車隊取代了人力運輸。1980年代以前,國民所得僅有千餘美元,臺灣的花卉需求純粹以民間信仰、祭祖供佛為主,少部分有錢人家才能利用花卉美化生活。但由於經濟仍不熱絡,僅能在安定中求發展,所以當時全臺灣花卉栽培面積僅約1千多公頃,年產值也不過數億元。
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持續提高,消費者逐漸重視居家生活品質與環境綠美化,花卉消費支出也隨之增加。為因應整體花卉消費需求的成長,農政單位積極輔導花卉產銷組織與團體,並自1988年起,陸續於臺北、彰化、臺南、臺中及高雄設置花卉批發市場,肩負起臺灣地區花卉集中、均衡與分散之運銷工作。
批發市場成立前(1987年以前)
1970年代以前,臺灣花卉買賣以臺北市延平北路3段的臺北橋頭做為最大集散地兼零批市場,交易方式以行口委賣及議價為主,經營業者多以傳統的叫賣方式進行銷售。台北花卉產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顯隆回憶:「當時我是賣盆花的,天還沒亮就要出來擺攤了,只能就著路燈微弱的光做生意。」若是農民想種花,就得先找到願意賣花的行口,但當時行口並不多,只有寥寥數攤。
而當時的議價形式,大部分是由行口自行決定,且花卉交易完成後,款項容易被拖欠,甚至藉故品質問題而單方決定扣錢;因此,對花農的保障較低,交易風險高。此外,當時交易的花種品項也不多,以菊花、劍蘭、夜來香、滿天星、茉莉花等粗花類為主,少有百合、玫瑰等細花類花卉,更遑論進口花材。
1975年,臺北橋頭因交通阻礙因素,花卉市集移到酒泉街附近的萬和宮廣場,逐漸形成「酒泉花市」。隨著經濟起飛,臺灣人對於花卉的需求增加,價格也看好,因此花農不斷擴充種植面積,不少花農子弟更親自北上擺賣自家種植的花卉,實際販售所得與過去行口委賣的收入相差甚大,導致當時農民首次走上街頭遊行,希望籌組由花農和批發商共同組成的公司,來經營一個長期穩定、自主經營的市場。
濱江花市成立後(1987 ∼ 1997年)
1988年3月16日,台北花卉公司正式成立,開始經營濱江花市。成立理念就是希望全國花農與花商都有機會擔任股東,因此當時只要新臺幣1千元就能成為正式股東,股東總數曾多達到1,500位。
台北花卉公司雖為全臺最早成立的花卉批發市場,卻也苦於沒有相關市場的經營經驗可參考,但在農民與批發商的打拚下,短短1年內,台北花卉公司就讓批發市場順利運轉,並引進歐美的「荷蘭式公開競價」系統。蔡顯隆回憶,「我們那時候跑到荷蘭去考察了20幾天,從田地管理、包裝規劃到拍賣制度都認真了解,最後決定以『物動人不動』的電腦化系統來執行。」系統引進後,不僅切花交易價格透明化,拍賣流程也訂下固定規則,連帶讓花卉交易制度步入自動化。當時不但創下全臺首例,更是全亞洲最早啟用電腦化拍賣花卉交易的批發市場。
在此階段,台北花卉公司逐步建置與落實各項交易制度,如各類花卉的分級包裝規範,並在1994年正式實施「花卉等級標示原則」。國內花卉產業也逐漸蓬勃發展,中、南部各地花卉批發市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包括彰化花市在1994年4月組成、台南花市在同年9月也成立,隔年1995年1月台中花市成立,相隔8年之後的2003年9月,高雄花市也在南臺灣正式營運。
也因此時期的花卉生產蔚為風氣,全國從北到南、從平地到高山,遍布各類花卉生產班與農業團體,農民摒棄以往單打獨鬥的模式,透過農會產銷班或農民團體提供就近收貨的服務,不再需要親自跑一趟集貨場,也能迅速將花卉送交市場拍賣。
包裝技術方面,生產者原以瓦楞紙箱包裝,依時送至花卉集貨場,但花卉包裝仍採用大包裝方式,以減少包裝費用。到了1990年代,為因應世界潮流,同時配合拍賣作業、加強品質管控,花卉紛紛改以便於搬運的小型包裝;運輸方面,1991年起,國內花卉業者仿效國外花卉專業運輸團隊的作業模式,同時得到政府的經費補助,由埔里大湳合作農場首先試辦大型花卉冷藏運輸車載送花卉。當時中南部花卉批發市場相繼成立,對於花卉運輸的專業需求大大提高,且時值埔里栽植高品質的玫瑰、滿天星、康乃馨等花卉的高峰期,利用冷藏車輛運輸,不僅讓花卉品質得以提升,價格更能獲得回饋。
多市場競爭階段(1997 ∼ 2014年)
1997年3月,因配合濱江市場改建,濱江花市遷移至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並正式命名「台北花市」,同時引進當時最先進的荷蘭式4線電腦拍賣鐘設備,花卉拍賣交易從此進入另一個新的領域。
同年,台北花卉公司發起並聯合全國5家花卉批發市場,參考荷蘭立式容器概念後,共同研發設計符合國內花卉裝運的含水立式容器,包括一個塑膠桶身外加塑膠上蓋,鼓勵花農給需水性高的花種使用,包括玫瑰、洋桔梗、滿天星、卡斯比亞、非洲菊、金魚草、康乃馨等。
這一項重大的花卉運銷變革,大大改變了花農原本長期使用紙箱包裝花卉的習慣,因為紙箱平放可以堆疊,但立式容器卻是含水裝運,不能倒放,容器內水量高度亦必須達到5公分高;而這一項新式包裝措施,也使產地花農必須重新檢視符合裝載花卉的分級作業,因為立式容器適用的花種、等級、長度、數量、包裝材質等條件,必須同步考量,否則花卉將無法順利置入容器內包裝運送。
近期至未來發展(2014 ∼)
2014年3月11日,全國最大的台北花市自舊址搬遷至內湖區新湖3路, 於3月14日正式開幕營業,品項琳瑯滿目,目前是全國最大、最具規模的綜合性花卉批發市場。此時的台北花市鮮切花共同運銷達885,192件, 占全年總供貨1,639,754件的54%,這表示有半數以上的供應單位,仍仰賴共同運銷。
花卉拍賣市場能運作順利的關鍵在於「信任、仲裁、執行」,當花農與承銷人都信任花市這個平台,並由花市擔任仲裁與執行的角色,才能為雙方都創造利潤。蔡顯隆認為,完善的制度是奠定市場的成功基礎,讓整個市場機制達到最高效率。
面對現在金流支付越來越方便的趨勢,未來切花拍賣或許也能善用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推動「遠端訂貨系統」。蔡顯隆說,如此一來,即使不出門也能買到理想貨物,大大增加了便利性。花市拍賣的另一新篇章,指日可待。
資料整理/編輯部 資料來源/臺灣農產運銷發展史
圖片提供/台北花卉產銷股份有限公司
鄉間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