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政倫 建築夢想莊園 阿里山上的咖啡實驗家
一顆咖啡豆的旅程,從產地到吧檯,往往經手多人。
而在嘉義縣阿里山上,卻有一位咖啡實驗家自產、自烘、自銷,形成一條龍生產鏈。
人稱「咖啡王子」的鄒族青年方政倫,值20 出頭年紀時,雖眷戀山下多采多姿生活,卻不得不返鄉繼承家中茶園。某次在作為景觀樹的咖啡園中,隨意摘了咖啡果實試吃,水果般的甜感令他驚艷,於是他在茶廠工作餘下的時間,全部都拿來做咖啡實驗,意外開啟方政倫的第二人生。
有別於其他人使用烘豆機處理生豆,方政倫的烘豆器材,從原住民最熟悉的烤肉網開始。他笑說:「一開始烤得跟木炭一樣黑,沒有人敢喝,但是把它捏碎後,咖啡的味道就出來了。我覺得很神奇,就想繼續試下去。」
咖啡的濃郁香氣勾起方政倫無盡好奇,炒菜鍋、烤麵包機、甚至茶廠用的圓筒炒菁機都被他拿來做實驗。原本沈悶的山居人生,因咖啡的出現使他重燃生活熱情。當時嘉義的咖啡店很少,他還常捧著生豆到臺南的咖啡廳請店家烘豆,領教各家手法。
短短5 年,靠著自己研究,就在第一屆全國咖啡豆評鑑比賽奪冠,一戰成名也燃起方政倫的事業心,耗時1 年規劃的咖啡廳「鄒築園」在民國98 年正式開張。然而遇八八風災阻斷咖啡廳商機,他靈機一動,既然客人無法上門,那就主動找客源,運用災區農產品展售活動等機會南北奔波,推廣自家咖啡。日日頻繁與顧客互動之下,更累積出優異的展售、解說技巧。
民國100 年,方政倫在聽完夏威夷咖啡大師R.Miguel.Meza 的講座後豁然開朗:「原來咖啡製作還有那麼多種處理法!」方政倫體會咖啡領域學海無涯,自民國101 年開始有系統地參賽,分別將乾燥時間不同的豆子製成樣本,他說:「名次對我而言不重要了,我要的是參考比賽客觀的評分,拿來調整我的處理技術。」
如今的鄒築園,不僅成為國內外咖啡業者競相參訪之地,各國的咖啡愛好者也慕名而來。忙碌之餘,方政倫也積極在各地產銷班分享種植經驗,希望不藏私地分享,讓更多有志投入的後進迅速上軌道。且越多人種植咖啡,越能聚集經濟效益,方政倫期待大家一起努力,讓臺灣阿里山成為世界級的咖啡產地。
文•攝影/何育家
豐年67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