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加持 老梅業第二春
甲仙區農會整合高雄山區青梅產地,在老產區發展新產業。但講求行銷的年代,少了品牌辨識度,經營勢必艱辛。甲仙農會推動有機栽培,並以多元產品開發藍海市場,酸中帶甜的「健康梅」很快被看見,為已逾半世紀的梅產業開出一條新路。
提起甲仙的梅子,名氣總不及芋頭來得響亮。事實上,高雄地區的甲仙、六龜、那瑪夏與桃源等山區,都是青梅的家。從產區隨處可見的老梅樹,即可窺知它在這片土地的歷史,絕對是「大老級」,甚至可追溯至半世紀前。
一度風華, 梅產業半世紀
每年清明前後,正是梅子產季。放眼望去,山坡上的梅樹,掛滿小巧的綠果,令人雙頰不由得發酸,唾液也不聽使喚地噴發,古人所謂「望梅止渴」,原是真實的情景。
高雄市甲仙區農會推廣部李漢明主任指出,早年中部地區原住民移居甲仙一帶,梅樹也跟著搬了家,慢慢在南臺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成為甲仙地區主要的農特產品之一。
二、三十年前,梅子產業一度暢旺,卻不敵市場的快速變化,內外銷市場先後被中國的低價梅鯨吞蠶食,外銷不振, 內銷疲軟, 各地梅農生計幾乎無以為繼, 只能任令經營數十年的梅園日漸荒蕪。
產業轉型,朝有機邁進
為了重振產業, 並與中部梅產區有所區隔, 負責收購甲仙、那瑪夏等地青梅的甲仙農會, 近年大力推動有機栽培, 輔導農友走上有機這條路。
李漢明回想走入有機的源起。他說, 中、南部的栽培環境大不相同, 甲仙產區多種在高山峻嶺之間, 海拔從800~2,500 公尺都有, 山勢十分陡峭。受限於地形, 農事操作難度高, 大多採粗放管理,採收方式也與中部多半手採不同, 而以竿採為主,果實常因遭受敲打而影響賣相,售價相對較低。
10 多年前, 政府大力推動有機栽培, 農會開始輔導農友改採有機栽種,希望突破市場瓶頸, 在夾縫中奮力一搏、尋找生路。
有機梅子,國內最大產區
就客觀條件來看, 山區土壤與水質潔淨, 果農原就鮮少噴藥, 只要改採有機資材, 不用除草劑,轉型有機的門檻不高, 加上政府推出有機及友善耕作的補貼政策誘因, 取得有機轉型期驗證的果園每公頃有8 萬元補助, 果真吸引不少農民走向有機之路, 如今已是國內有機梅的最大產區。
據甲仙農會統計,98年僅有4 位農戶、8.8 公頃參與有機作業, 至109 年已達280 戶、568 公頃,短短10 多年間,生產面積激增60 多倍。
身負推廣重任的李漢明, 擅長攝影, 經常穿梭在不同高度的坡地, 拍下一片片梅林的美景。他說,高雄地區種植的青梅主要是二青種, 個頭比不上中部的大青種, 但果實格外爽脆、香氣十足, 特別適合醃製脆梅、釀梅酒及梅醋, 加上產區多是潔淨的山林,更為健康、安全。
入選「高雄十大伴手禮」
除了第一線的生產,甲仙農會深知, 後續加工才是增加農民收益的關鍵,尤其南部梅子屬臺灣原生種, 果粒較小, 鮮果難有市場優勢, 但酸度高且口感脆的特色, 用來加工梅製品風味最佳, 附加價值更高, 因此農會站到第一線, 建立生產、加工、行銷一條龍作業, 力促產值最大化。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支持下,甲仙農會於97 年設立青梅加工廠, 並取得有機加工驗證, 以每斤高於市場10 元的價格,向農友保價收購有機梅,此外,農會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合作, 產出全國第一罐有機黑金梅精。
產品多元化, 開發市場藍海, 甲仙農會陸續研發蜜梅、話梅、梅粉、梅精錠、梅精糖、梅精醬油等加工品, 結合梅精、紫蘇梅與話梅的「梅宴芳」禮盒是主力商品, 並入選「高雄十大伴手禮」, 創造青梅的新價值。此外,針對怕酸的消費者還推出「梅仙子」新品牌, 主打梅精軟糖及梅精糖果, 甘甜微酸的口感, 連小朋友都愛。
提升能見度, 推體驗行程
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體質偏酸,容易引發疾病,許多民眾以攝取富含微量礦物質與有機酸的梅子製品調節酸性體質,使青梅產品成為新興的養生聖品。為打開品牌能見度,每年清明節前後的青梅產期,甲仙農會針對梅子熟成的順序,推出有機醃梅DIY 等食農教育體驗行程,產季前期的青梅約5、6 分熟,適合製作脆梅;7、8 分熟的青梅適合加工成Q 梅、紫蘇梅等;產季進入中後段,梅子成熟為黃梅,則用來做梅醋、梅酒。
就這樣,從樹上的鮮果到一罐罐封存的醃漬果子,遊客一步步走入梅的世界,也打響了「甲仙梅」的知名度。
與通路合作, 迴響熱烈
剛接任農會總幹事的曾星海, 堅定踩著有機的腳步前行。他說, 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 青梅產量連年下滑, 政府與農會雖啟動災害補助、保購機制、廠農合作等措施, 但只能解燃眉之急。今年產量回穩, 青梅結實率達6 成,是近年收成最好的一年,但仍不及過往的豐收期,如何提高甲仙梅的市場價值成為當務之急。
今年甲仙農會與家樂福、主婦聯盟等通路合作,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民眾就近購買, 在家自製脆梅、梅醋及梅酒, 市場迴響熱烈,為農會打了一劑強心劑。
「甲仙梅泡醋半年後開封, 除了梅子味, 還透著杏仁香氣」,曾星海說,凡此種種, 均需透過不同的廣宣策略, 讓更多人瞭解甲仙梅的不同, 最終的市場買氣與價位才是真正影響農民投入有機栽培的關鍵。
他決定下一個產季由農會領軍直驅北部拍賣市場, 加強與第一線採購盤商的互動, 讓買家瞭解南部梅與中部梅的差異, 看到甲仙梅的真正特色與有機價值, 一如越冷越開花的梅, 挺過艱困的環境,最終結出豐碩的果。
出處:農糧署南區分署/我在南方 看見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