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變黑金 國境之南逆轉勝
對久居都市叢林的人來說,山幽水靜的滿州,是處放空的好所在;對世居滿州的居民而言,層層的屏障,宛如命定的枷鎖,阻隔了現代化、商業化的種種可能。但天然純淨的環境也成為發展有機農業的利基,在「風頭水尾」淬鍊下,一顆顆黑豆搖身一變,成了一粒粒「黑金」,從配角躍升成為主角,在國境之南打造有機黑豆王國。
車輛行駛在屏200 線上,時而穿梭在綿延不絕的田區,時而比鄰著陡峭的山壁。每每以為到了盡頭,轉個彎,又銜接下一個蜿蜒,直到目光盡頭出現一棵掌葉蘋婆老樹—這處落山風雕塑而成的綠色座標,顯示黑豆的故鄉—滿州,就在前方,一處若非刻意走訪、絕不會路過的山坳聚落。
牧草收益不佳, 尋求轉型
被稱為「黑豆教父」的滿州鄉農會陳清木總幹事,是帶領滿州黑豆產業重生的靈魂人物。他為黑豆有機生產定調,接著研發加工作業,醬油、保養品、茶包、冷泡茶、黑豆酒、黑豆漿等產品陸續搶占市場,在國境之南建立了有機黑豆王國。
滿州鄉早年種植牧草為主,但位處臺灣尾的地理位置,夏季是全臺颱風最多的地方,冬季微雨加上落山風,根本不適合作物生長。陳清木指出,過去居民栽種水稻,一旦天公不作美就歉收,後在政府輔導下轉種牧草,最多曾達600 多公頃,但只要連續下個幾天雨,牧草浸潤雨水後即發酵,香氣盡失,商品價值也大打折扣。
陳清木自公務體系退休後,應聘擔任滿州鄉農會總幹事,「農會存在的價值是增加農民的收益」。落山風下,他要為農民找到一條生路。
轉作黑豆, 配角變主角
隔年,莫拉克風災席捲南臺灣,港口溪暴漲,沖刷而下的泥土淹沒了牧草,他開玩笑地說,「浸過水的牧草,連牛吃了都會打噴嚏。」氣候變遷已是無可挽回的趨勢,風災接踵而至,農民連年歉收,苦不堪言,農會配合當時政策推動「一鄉一特色」,積極尋找轉型的機會。因緣際會下,有個民間基金會透過學界,有意在滿州鄉試種二代高雄10 號黃豆。沒想到,栽種後卻遇上天敵「薊馬」,農會向農業專家鍾國隆求助,在其建議下,改種原生種黑豆。
滿州鄉夏季西南氣流旺盛,冬季又有東北季風,加上入夜的微雨,不適合多數作物生長,卻與黑豆相當合拍。黑豆原是當地雜糧作物,卻是個不起眼的配角。早年農家在二期作休耕期栽種黑豆作為綠肥,收成的黑豆用來製作豆豉,成為廚房裡必備的調味聖品。
滿州黑豆個頭小小的,乍看之下,感受不到厚實的內涵,農會開始推動黑豆產業後,積極發掘黑豆的價值。富含花青素、高蛋白、低熱量的特性,養分比一般黑豆更高,正是現代人所需要的,自此替黑豆討了公道,找到「回家的路」。
打造全臺第一黑豆品牌
不過黑豆終究不是主食,市場通路與需求有限,陳清木不斷思考如何提升黑豆的附加價值,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於是找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協助研發加工品,學者開出的條件:原料必須是有機食材。
陳清木指出,滿州擁有清淨無污染的自然環境,水質則是弱鹼性的礦泉水等級,豆農原即沒有噴藥習慣,只要改採有機肥,轉型相對容易。因應農村人力荒,農會提供代耕服務,植株自然萎黃、日曬乾燥後,以收穫機協助採收,從產地到通路,全由農會代勞,農友只需專注做好田間管理即可,滿州黑豆從此走上有機之路。
搭上健康風潮的滿州黑豆,宛如找到舞臺的明星,展開一連串的「變身」。農會與不同通路合作,積極發展有機系列加工品,從生鮮黑豆到調味料,主攻高品質路線,朝全臺第一的黑豆品牌邁進。
兼顧品質, 製程不求快
為了取得市場的不敗地位,陳清木對不同領域的加工夥伴精挑細選,被笑稱「好像在挑女婿」。基本條件是有機工廠或具備ISO 22000 認證,還得確認對方產品的品質與風味,檢視每個環節後,才商討合作模式,共同研發新口味。優質原料搭配專業加工,讓滿州黑豆闖出一片天。
「畢竟這條路走了10 多年,好不容易建立品牌,總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陳清木以最暢銷的醬油為例,目前共有原生、香菇、薄鹽、素蠔油4 種不同風味,卻擁有一樣的濃郁豆香、回甘口感,即使單價不低,銷售依舊暢旺。
除了製程嚴謹,滿州黑豆產品還有個特色,就是不求快,每種產品該花多久時間就等多久,把時間還給黑豆,一點一滴釋放「黑美人」的魅力。以最早推出的屏大缸釀醬油來說, 製程最快1 年, 黑豆酒則需1 年半, 黑豆醋更得花上2 年半時間, 即使貨架常被一掃而空, 面對頻頻催貨的廠商, 陳清木總是說, 急也急不來, 穩紮穩打才能永續經營。
有機版圖, 倍數擴展
黑豆已然成為滿州的驕傲, 黑金產業的邊際效益持續擴大, 除了農會超市系統、臺北花博場館及宅配通路銷售暢旺, 目前更結合社區及生態旅遊,發展黑豆特色餐飲或體驗行程, 成為最具在地味的伴手禮。
走在對的道路上, 滿州黑豆身價節節攀升, 從早年1 斤10 元沒人買,如今有機黑豆價格攀升至1斤50 元,農民跟著市場走,加上補助措施等誘因, 農友逐漸捨棄噴灑除草劑的作法,紛紛投入有機栽種,通過驗證的有機農地面積從10 幾年前的80 多公頃一路擴展, 目前已達260公頃。
不過, 有機肥的成本高, 仍是農民難以跨越的障礙, 身為在地人的林清木深諳農家心態, 經常順勢對農民「洗腦」。林清木舉例, 有位阿嬤常到農會買化肥,他於是提醒「自己種菜, 就是要吃健康,噴過藥的菜, 到處買得到」, 三兩句話點醒了農家阿嬤,自此改用有機肥。
就這樣,一個拉一個,一關過一關, 有機風潮宛如漣漪般,逐漸向外擴散。有了黑豆的成功範例, 滿州鄉農會對推動有機農產深具信心, 將目標朝向在地「老」產業—— 牧草,不僅要讓「黑金產業」繼續發光發熱, 還將擴展有機版圖, 將滿州鄉打造為有機之鄉。
出處:農糧署南區分署/我在南方 看見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