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翔|翻轉沙質荒地 種出有機蔬果
金門今年迎來史上第一座神農獎,返鄉創業的得獎人張斯翔經過10 年努力,克服天候、水源、技術上種種問題,破除「金門夏天種不了菜」的刻板印象,此外,透過離島第一座有機農業栽培區,向外界證明金門除了高梁、小麥之外,不但能種出葉菜,還能種出好吃的有機蔬菜,展現新農業的無限可能。
冬天,離島金門強勁的東北季風呼嘯吹拂,走在金寧鄉的阿芸姐農場,不由得讓人壓低身子以降低風阻。逆風而行的不只有我們,農場主人張斯翔早已和這片旱地搏鬥了十多年。金門農地土壤貧瘠,大部份為起伏的丘陵,砂質地酸性土壤占九成,有機質含量不及1%,保水保肥力很差。金門人都知道「夏天是種不了菜的」,但他破除了這個魔咒,不但成功種植了葉菜,而且還讓有機蔬菜的供貨量大幅成長,因此今年一舉獲得神農和百大青農的殊榮。
和大多數世居金門的年輕人一樣,都想到臺灣尋找工作機會,張斯翔高中畢業後考上警專,之後服公職於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離職的前兩年幫忙弟弟打點蔬菜批發業務,2011 年,30 歲那年他受到黑心豆芽菜事件影響,毅然決然離開公職返鄉創業,企圖擺脫「金門連豆芽菜都要從臺灣引進」的宿命。
張斯翔的從農之路,和過往的消防工作一樣,不時有突發狀況必須解決,但不同是等在前方的重重險阻,讓他的投資「真金白銀如打水漂般流去」,10 年之間遇到 3 次重大挫折,差點讓他無以為繼。
第一年,他興致勃勃的投入 100 多萬元增添設備,種豆芽看似容易,然而隔行如隔山,品質時好時壞,難以掌控。他一度懷疑是不是有人半夜偷偷下藥,還找了朋友一起在園子裡苦守 3 個晚上,忍受蚊蟲的叮咬,卻毫無所獲。最後請教專家,才發現是潮汐的問題。「大潮之後海水倒灌,我們使用的地下水摻雜海水,特別在金門東半島這種情況特別嚴重,所以水一定要消毒才能用。」這是第一堂花費百萬元的課。
種菜如打怪 關關難過關關過
沒有多久,不滿足於只種豆芽菜,張斯翔挑戰種菜,為克服環境、天候的限制,必須要「先蓋溫網室給菜住」。他從5 棚開始種,冬天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到了夏天就是種不好,於是他多次帶著金門高粱到臺灣和許多農業達人請益,逐漸獲得把菜種好的訣竅。此外,他特別記得桃園市八德區神農獎得主李傳添當時講的一句話,「如果只有5 棚你會做死,有50 棚你就不用做了」,亦即具有經濟規模後,就不必親力親為了。於是回金門之後,他很快的擴充到23 棚,2016 年就增加到58 棚了。
但,沒想到更大的挑戰來了,那年夏天強颱莫蘭蒂帶來的17 級強陣風橫掃金門,吹倒了500 多棵樹,更何況是他的溫網室棚架,幾乎是全軍覆沒,「拆除比重建更貴,那年我們損失了 3、5百萬」,沒想到第二堂課的代價更高。所幸,在農委會「設施型農業5 年計畫」的協助下,他很快的又站起來。看著眼前一間間白色溫網室,張斯翔樂觀的說「目前我們 200 多棚,有一半是鋼骨結構,颱風來就不怕了!」
第三次的挫折發生在2017 年冬天,那時還不知道要根莖、葉菜輪種,加上沒有自有通路,12 萬公斤的菜賣不出去,他回憶: 「用貨車載到市場旁叫賣,一大袋 100 元都賣不掉,最後只好一車車送去餵雞養鴨 」。痛定思痛之後,他開始以多種作物輪種分散風險,並以太太的名字建立「阿芸姐農場 」的品牌,在金城開了2 家、金沙、金湖各1 家,烈嶼1 家,共5 家直營門市,也解決了銷售流通的問題。回望10 年來的風風雨雨,張斯翔的從農之路猶如電玩遊戲的「打怪」過程,破關後即獲得升級,「在金門種菜我容易嗎?」他苦笑著說。
確實,金門迎來史上首座神農獎,張斯翔比其他人要下更大的功夫。實際走一趟農場,看著溫室內安安穩穩長大的作物,猶如在沙漠中看見綠洲,便能體會箇中的辛苦。
低碳、有機、安全,開創農業契機
然而,要能在競爭激烈的神農獎評選中勝出,憑藉的不是辛苦,而是在農業經營模式創新及具有前瞻獨創之處。他分析,這次獲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從育苗、栽種、物流運輸、銷售,一條龍模式銷售自產蔬果,目前每年供應金門蔬果量約60 萬公斤。他舉實際的數字說明,剛開始,他每年從臺灣引進的貨櫃數約 7、8 百個,目前已減少到 2、3 百個。他一貫作業的地產地消,不但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價格穩定的蔬果,還能減少碳排放量和降低碳足跡,為農業淨零貢獻心力。近 5 年,農委會積極提升離島校園午餐有機食材的使用比率,年初金門成立了離島第一座有機栽培專區,身為負責人的張斯翔讓校園午餐有機及三章一Q 食材供給比率,在第一年就成長達百分之百。「過去金門一直是離島有機食材( 量) 提供最少的,去年比馬祖還低,不到澎湖的三分之一」。育有一雙子女,分別就讀國小 5、3 年級的他,對校園有機食材的供應特別有感,「希望能做一些庇蔭子孫仔的代誌」,他改以流利的金門腔說。
神農金句
得獎只是一時,持續成就金門農業,必須靠眾人的努力。
事實上,締造這些亮眼數字的關鍵因素是,他在源頭以節水省肥的「滴灌栽培法」解決用水的問題。「金門水資源有限,為了使作物有充足的灌溉用水,必須滴滴計較」,他彎下腰指著蔬菜下方的黑色管線,「還是小苗時用滴灌給水,長大一些再用澆灌方式,較傳統方式省下80% 的用水。此外,還可以用來噴藥、施肥,如果用人施作,1 天只能完成5 間( 溫室),以滴灌處理, 1小時可以完成上百間,這就是差距。」他以科技環控設備及農業機械化施作,達到省水、省工、省力,提昇效率外,還能提高獲利。
但是消費端的終極提問是,到底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好吃嗎?張斯翔二話不說拔出腳邊的青江菜,讓我們生吃厚實的白梗,「是不是有蓮霧的味道?砂質土不好種,且產量少,但種出來的菜味,深受金門鄉親的喜愛。此外,季節性日夜溫差大,如果早晚能差到攝氏15-17 度以上,則種出來的蔬果清脆甘甜」。事實證明,張斯翔把老天爺給的劣勢扭轉為優勢,讓作物在旱地開花,並結出甜美的果實。
以有機帶領農友走向永續
過往經歷的這些風雨如今都已成為風景,站穩腳步之後,近3 年的年營業額也都超過億元,平均年盈利超過千萬元。「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張斯翔評選時的簡報上留下這麼一句話。身為從零開始的返鄉創業青農,一路走來他感謝受到很多人的協助,也認為只要願意做,就一定有貴人幫。
問及農村永續的發展,他話講得直白「要能賺錢,青年才願意投入,農業才有辦法永續」。因此,未來他希望以過去累積的經驗,能帶著有志於發展農業的青年,和他們分享農作經驗與技術,協助栽培技術、共同採購農用資材及種苗,並提供銷貨通路,帶領地區農友一同走向有機農業。
此外,為持續在農業技術上精進及看到有機的可能性,張斯翔目前攻讀南華大學永續綠色科技碩士學位,主修有機農業,未來也會持續透過食農教育向學子們散播有機的種籽,讓農業知識向下扎根。
姓名:張斯翔 產地:金門縣 主要農產品:慣行蔬果、有機蔬果 事業/ 品牌:阿芸姐農場 |
撰文:夏綠蒂 攝影:Leon Hung
出處:農民輔導司-33屆神農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