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農民 余致榮|杉科技從農翻轉蕉農傾頹宿命
繞了一圈,又回到香蕉的領域,余致榮一手創立「藝隆農產」,建立標準化通路品規,心裡想著,只要專注種好香蕉,蕉農就可以靠雙手決定命運。
出身香蕉世家的余致榮,少年打從心底討厭「香蕉」和「窮苦」畫上等號,於是叛逆逃離香蕉,一切卻是宿命,他又繞回香蕉園,收攏近 200 甲土地種香蕉,手掌心捧著 5000 公噸金黃美蕉,不只是他的心頭寶,更遠近馳名,堪稱日本商社眼裡的上等貨。
香蕉之子怨嘆賺不了錢
沿屏東縣南州鄉的田間小路,穿越藝隆農產一望無際的香蕉園,青蕉、黃蕉在偌大集貨區、預冷倉儲庫房裡流通,滿手香蕉訂單榮景,是余致榮以前從來不敢想像的,畢竟他曾見證香蕉王國的大起大落。
儘管家中三代皆是蕉農,余致榮可以說是香蕉養大的孩子,他記得 1960 年代,阿公靠香蕉外銷賺黃金。然而好景不常,1980 年代後香蕉園交棒到阿爸手裡,香蕉外銷萎縮,生計全掐在行口手裡,不管阿爸多努力仍賺不了錢。
在余致榮眼裡,只看到無止盡的走下坡,打從內心深處,埋怨香蕉是個賠錢貨,沒辦法賺錢,只一心想逃離蕉園。但人生總有些難以言喻的宿命際遇,阿母重病,阿公、阿爸年邁,余致榮是長子,還是沒辦法割捨家庭羈絆,就回屏東吧!當時余致榮杵在祖傳不到3 公頃的香蕉園發愣,他心裡打定主意,可以回鄉種田,卻拒絕種香蕉!他天真以為換個作物應該就能翻轉命運。
「只是做田人就要順天,不要逆天」。余致榮在田地摸索務農這回事,總算領悟「適地適種」的道理,只好收拾心情又繼續種香蕉,從此一種就是 20 多年。
穩定香蕉品規增加談判籌碼
即使從小看香蕉看到大,但真正捲起袖子種香蕉,又是另外一回事。余致榮靠阿爸「加減教」,而阿爸嘴裡的田間栽培管理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他想辦法揣摩老經驗,「整整 10 年都在產地專心種香蕉」。
余致榮重視採前生產管理,偏偏變數太多,「如果只是固執苦幹,那農業真的太辛苦」!他的農業思維走得很快,想全盤掌握香蕉園裡的栽培數據,於是在 2020 年配合雲世代計畫,建置 AIoT感測儀器,日復一日蒐集田間數據的關聯係數。以香蕉栽培來說,關鍵就是土壤濕度和肥沃度,余致榮表示,田間大數據資料庫是施作標準,當AIoT 偵測到土壤濕度、電導度介於警戒區間,就要在生產逆境發生前,適時給予水分或肥料,解決逆境危機,挽救作物不可逆的折損。
電腦裡的香蕉產銷平衡
余致榮的辦公室,有如「香蕉戰情中控室」,透過 AIoT 系統即時蒐集數據並製成圖表,呈現自家香蕉園幅員 60 甲土地的土壤電導度、濕度及溫度甚至風力,紀錄每日氣溫、光照,大數據分析建立標準化模型。他緊盯香蕉園每株香蕉苗的生長情形,對應另一台電腦螢幕顯示的訂單貨量。
從田區庫存無限延伸,「藝隆農產」自信擔保香蕉供貨無虞,提早洽談訂單、鋪通路,清楚揭露集貨場和田區預估庫存,客戶可以更安心下單。而這看在余致榮眼裡,就是香蕉的產銷平衡。余致榮從1 甲地,計畫性生產拓展至 60 甲、契作 150 甲,打下連鎖超商、美式量販賣場、甚至外銷日本超市,他從來沒有忘記務農之初的遠大目標,「我一定做農企業」!他盤算,下次再翻倍計畫性生產可就突破 100 甲。
毋忘農企業野心!團結蕉農拓外銷
「藝隆農產」和小型農戶契作,結合智慧科技,建立生產標準化,逐漸提升A 蕉質量,打響「臺灣蕉」名號,不再仰賴貿易商出口,蕉農團結搶攻外銷汶萊、日本及新加坡市場,穩穩掌握自己的命運。
余致榮一如既往,巡視香蕉園,專注監控田間數據。他起初不看好香蕉,兜兜轉轉後還是回歸香蕉園,盡力打下江山,「每天只是做同樣一件事,把香蕉種好、催熟、分級包裝,讓漂亮的香蕉順利交給客戶」。
模範農民小檔案 姓名:余致榮 |
撰文:賴郁薇 攝影:方翔
出處:農民輔導司-33屆模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