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農民 宋木森|消費者最大的有機栽種思維
桃園市新屋區是臺灣最早有機蔬菜的發源地,20 多年前即有了第一個有機蔬菜產銷班,但當時消費者對有機蔬菜的接受度不高。宋木森從事果菜批發多年後,返鄉從事有機蔬菜耕種,以現代化科技和企業化管理模式,栽種出好吃、健康,深受消費者青睞的有機蔬菜。
下午 4 點,我們來到桃園市新屋區,穿著印有力青農場字樣T 恤的宋木森,早已在廠房前等候多時。為了在太陽下山前爭取拍照時間,一碰面馬上領著 5、6 位員工,騎著電動機車,快速帶著我們去看傳說中「有門禁的蔬菜網室」。
種菜為什麼需要門禁?「為了種出漂亮、又嫩、又好吃的有機蔬菜,我們必須使出和環境對決的大絕招。」土生土長的宋木森操著濃濃的客家口音說:「為了減少土壤細菌及蟲害進入的機會,菜苗進去之後,工作人員不能隨意進出,澆灌和施肥都靠外面的設備控制。」這麼嚴格的管控下,才能種出讓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有機蔬菜。
事情想清楚再做
不僅如此,宋木森對結構非常有興趣,加上年輕時在建設公司的工作經驗,農場的溫網室都是他一手打造、規劃。他說:「我們是這個產區最早,也是規劃之初就把田地和排水溝墊高的農場,這樣就可以避免大雨後蔬菜淹水的問題。」
其實,宋木森種菜的時間並不長,2014 年才返鄉栽種有機蔬菜,倒是先前已有 20 多年蔬菜批發物流的經驗,因此,他對市場上消費者喜愛什麼樣的蔬果瞭若指掌。他回憶有一次被記者問到,為什麼均價才 20 元的空心菜,喊到 80 元他都要?「我老闆要這種的」,他口中的老闆就是消費者,多年的採購經驗,蔬果只要經他手一掂,就知道品質好不好。
「先了解消費者要什麼,再做」。因此,他先花2-3 年的時間調整溫網室,種出來的有機蔬菜深受好評,事實上,還沒有進到網室內,我們已明顯聞到新鮮蔬菜的清香,而農場栽種面積也一路從最早的 5 分地,擴增至今已超過 20 公頃,隨著業務的成長,年營業額超過 2 億元,目前擁有上百位員工,宋木森的 3 位子女也都繼承家業,成為他左右手。
重視消費者需求
天黑後,我們回到挑高的廠房參觀,冷鏈設施、自動化省工、自動化品管設備一應俱全。包裝產線仍喀啦喀啦地持續運作,員工們各司其職忙著包裝理貨,每天 2 萬包新鮮蔬果就從這裡送到校園和各大通路。我們發現被淘汰的蔬菜比例很高,他卻說「做農夫沒有捨就沒有得」,宋木森總是把消費者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談到 8 年種菜歷程是否有遇到什麼挫折?他想都沒想的說,沒有。「成功與失敗只有一線之隔,也就是所謂的江湖一點訣,我的經驗是事情若只做 80 分,大概會只有 50% 的產值,但若做到 85分以上,通常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順手拿起桌上未包裝的菜,展現了一點訣,「你們知道菜葉有陰陽面嗎」?幾秒後,他順了順葉子就是一把具有賣相的菜。
20 多年果菜市場打滾多年的經驗,除了明瞭菜要賣給誰之外,宋木森深知各個藏在細節中的魔鬼,並超前部署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在從事有機蔬菜種植的路上避開了很多地雷,進而讓有機蔬菜價格不再高不可攀,普及到人人都買得起,家家都吃得到。
模範農民小檔案 姓名:宋木森 |
撰文:夏綠蒂 攝影:方翔
出處:農民輔導司-33屆模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