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農民 林寉|杏鮑菇型男的意外從農人生
意料之外的倉促接手,年輕的林寉從無知到成為科技農夫,跨過轉換作物與跨世代交接的知識斷層,不僅種植良率提升至接近圓滿,更不負託付地走出杏鮑菇型男的農業道路。
年僅 29 歲的林隺,至今已有 6 年務農經歷,更獲選為第5 屆百大青農。然而這條返鄉從農的路,當初並不在他的人生版圖裡,一切都是意外。卻也因此讓提早承接家業的林隺從頭學起,讓家族菇場改頭換面,交出意想不到的漂亮成績。
從頭學起走出種菇科技新路
父親意外腦損重傷後林隺倉促接手菇業,也接手家業龐大的貸款。對於技術、杏鮑菇習性他一無所知,靠著勤學、上課,誠心拜訪素昧平生的同業前輩不恥求問,慢慢突破同業忌諱交流的核心技術,悟出獨有栽種門道,並運用數位世代電腦長才的優勢,將菇場的溫度、溼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指數,統統納入智慧化控管。
蕈類是相當獨特的生物,每種蕈菇的生長條件大不相同,因此菇場只能專注栽種一種蕈菇。父親原本栽種金針菇,後來轉種當年剛問世的杏鮑菇,曾經一切重來。林隺接手又因知識斷層,再度歷經重新洗牌的震撼教育。
在林隺的荃賀生技農場裡,最引人矚目的景觀就是小山高的木屑堆。以油桐為主的木屑需固定翻攪,均勻接受日曬與灑水,約 1 至 3 個月後再配以米糠、麥麩、黃豆粉以增加蛋白比,才能完成菇類栽培基。裝填好的培養基還要放入巨型鍋爐,進行自動化高溫高壓滅菌 4 小時,之後冷卻並以紫外線殺菌燈持續照射,才能進行接菌。
九成九良率扛住產能也守住環保
林隺說,杏鮑菇非常仰賴接菌與環控,一旦摻入雜菌便會整批感染。看似稚嫩的林隺扛著整批近百萬成本的莫大高壓,接手 3 年就成功將傳統菇場改頭換面成為科技菇場,將生產良率從父親時代的九成拉高到 99%,也扛住了菇場每日 1500公斤杏鮑菇的產能。
市面上約九成七杏鮑菇都是拋棄式軟性太空包栽培,也意味著如果使用太空包會造成可觀的廢棄物。林隺決定維持父輩傳統,繼續使用可重複利用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厚質塑料瓶種菇,「塑料瓶可耐高溫殺菌,但產量只有太空包的一半。」於是林隺轉而專注優化菇場環境,淘汰傳統消毒藥劑,改種次氯酸水生產全程不用藥的有機杏鮑菇提高產值,也吸引家樂福主動選入「小農嚴選」穩定下單。
為了優化出良率,林隺還做了重大改革:傳統農家習慣用固態菌種取菌繁殖,他則改用菌種公司當日新鮮直送的液態菌種。「液態菌種是在液態醱酵培養基中培育菌絲,培養基有多樣化營養液,也大為降低雜菌感染率」。在接菌前,林隺會用顯微鏡仔細確認菌種活性,一有雜菌就可退換貨,因而大幅降低菇場感染雜菌的機率。
初生之犢放眼未來擴大產值
未來,林隺想自行培育液態菌種,除了自給自足還希望能成為上游供應商。杏鮑菇也有優生學,繁殖時菇農會挑揀外觀堅挺潔白者來培養菌絲,「消費者挑選時,摸摸看,硬挺潔白者一定品質好」。林隺笑說,蕈傘大小取決於日照長短,高矮胖瘦取決於濕度,但這些都不妨礙品質。
農作物難免面臨銷售瓶頸,林隺早有對策,「臺灣生鮮杏鮑菇的市場已飽和,但成本高卻削低外銷競爭力。無法提高產量,就擴大產值開發加工品。」擁有年輕本錢的林隺如初生之犢,充滿鬥志擘劃著遠大的宏圖,杏鮑菇酥、杏鮑菇鹹粥都是即將問世的新產品。
姓名:林隺 產地:臺中市 主要農產品:杏鮑菇 事業 / 品牌:荃賀生技農場 |
撰文:夏綠蒂 攝影:方翔
出處:農民輔導司-33屆模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