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農民 蘇嘉益|地瓜產銷一條龍 地方創生展現活力
結合了總鋪師的巧思、產品開發與通路推廣的能力,蘇嘉益在雲林地區翻轉產銷生態,不僅透過經營品牌賦予地瓜產銷的活力,更進一步提高附加價值,將常見的番薯塑造成在地特色產業。
雲林縣水林鄉是番薯的故鄉,也是台農 57 號黃金地瓜的主要生產地。10 多年前,原本在臺北五星級飯店擔任主廚的蘇嘉益為了協助父親想幫助農民產銷的願望,毅然返鄉從農,一方面以總鋪師的巧思,積極研發地瓜入菜,開發市場,同時也透過契作、輔導農民「安全用藥、 合理化施肥」,取得產銷履歷驗證、自創品牌,更進一步集資興建倉儲、加工廠,打造出一條龍的產銷模式,翻轉了在地番薯的產銷生態,成為在地特色產業。
「平均每 5 條地瓜就有 2 條來自雲林水林,但辛苦耕作的農民,卻因為不懂得市場,只能低價賣給盤商,還要面臨氣候風險、產銷失衡、價格崩跌的窘境」。返鄉後的蘇嘉益一路陪著父親服務社區,前後花了 3 年時間,才終於在 2013 年徵集足夠耕地面積,成立「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開始與農民契作,透過保證價格的收購,讓農民有更穩定的收入。
對接市場需求 擴大契作面積
但契作牽涉到生產和後端的銷售通路,蘇嘉益憑藉著精湛的廚藝開發出多樣的地瓜創意料理,並自創「阿甘薯叔」品牌,陸續推出冰烤地瓜、甘薯脆片、地瓜拿鐵、地瓜營養棒、地瓜濃湯等加工產品,並在全臺設置販售點,配合網路打開了地瓜的銷售通路,2015 年就曾獲得農村領航獎農村英雄的肯定。
不同於傳統思維,蘇嘉益認為有需求,才能進行計劃性生產,因此隨著通路的開展,瓊埔合作農場契作面積也日益拓展,契作戶從原本的瓊埔,逐漸擴及到全水林外,雲林的東勢、四湖、臺西、西螺、崙背,甚至是臺南。 250 位契作戶,面積已達 300 公頃,年產量約 7200 公噸,地瓜的產地價格也從過去的 1 公斤 2 元,提高到 6 元,農民不用擔心滯銷或價格崩盤的問題。
推動生產履歷 打造智慧化產銷平臺
提升地瓜品質與產量要從源頭開始。「擔心影響產量,剛開始農民很難接受減少用藥、施肥的要求」。蘇嘉益導入友善種植的觀念,用實質鼓勵爭取農民的配合。2016 年與嘉義農試所合作,提供農民健康種苗,並輔導他們減少用藥、合理施肥,生產出來的地瓜還要回送農試所進行品質檢測,從育種、栽種、採收、倉儲到加工,透過「科技化的栽培管理」,設置田間感測器,蒐集環境資訊傳回,栽培過程留下全記錄,並可直接轉成產銷履歷。
在智慧化甘藷產銷整合管理系統下,不僅產量收成大大提升,產銷能量也不斷攀升。為擴大水林地瓜產業加工能量,合作社從 3 年前開始導入冷鏈管理,自建新的冷鏈加工廠,未來也能協助蒜頭、胡蘿蔔、洋葱等更多在地農產品就近加工。
2021 年 12 月瓊埔合作農場更取得「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 G.A.P.)國際認證,成為全臺第一個甘藷作物GLOBAL G.A.P. Option 2集團驗證。在嚴格標準化食物衛生管理程序下,不僅對環境友善,從土壤到餐桌都可追溯,堪稱是產銷履歷的最高階版。最新甘藷自動採收機,每臺機械1 天可採兩分半農田的地瓜,現採現篩、瓜皮完整,大幅解決農村缺工,會是進軍國際的利器。
代耕隊緩解缺工 活化休耕農地
面對農業缺工和農村高齡化的問題,合作社也成立「代耕隊」,協助田間種植、管理及採收,除了解決農力短缺的問題,提供短期就業機會,更重要的還能促進休耕農地的活化。他也在社區開辦長青食堂,讓長年務農的老人能夠在故鄉安享天年,種種創新與努力讓他得到2012 年雲林縣十大菁英農民和第 33 屆模範農民的殊榮。
在蘇嘉益的心裡,地瓜締結著他和鄉土的情感,他希藉著地瓜產銷一條龍的地方創生模式,吸引年輕人返鄉、繼續守護這片土地。
姓名:蘇嘉益 產地:雲林縣 主要農產品:雜糧(甘藷) 事業 / 品牌:阿甘薯叔 |
撰文:張簡禕貞 攝影:方翔
出處:農民輔導司-33屆模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