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淡水(包含半淡鹹水, brackish water)可飼養的種類超過5000種,而海洋棲性之相關種類則有至少2000種,且數量與規模皆有持續擴增。隨飼養動機與樂趣不同,也多有分別以種類收集、比對比較、棲地或生態營造,乃至繁養殖培育為主之不同形式,因此讓觀賞水族市場,除呈現互有消長的活絡發展外,且活體生物的生產與供應,儼然成為牽動整體產業發展之主要核心。目前活體生物的資訊供應,多以歐美及日本為主,臺灣則扮演亞洲區域或華人市場的信息中心,而隨活體生物生產、供應與飼養所衍生的周邊商品與消費市場,則規模高達活體生物量值近10倍之多。
觀賞魚的價格與價值取決,多在種別、品系、體型、性別、形質特徵、生產方式、供應來源乃至市場需求與偏好,因此不論對生產或消費端而言,正確辨識種別與品系,並藉由其生物屬性對應飼養管理,在穩定妥適的飼養之餘,進而能使其配對繁殖,多為生物資訊具體利用於操作管理,以及針對商品進行資訊或技術加值之妥適利用。臺灣目前每年自南美、非洲、東南亞與歐陸進口大量野生採捕(wild caught)或繁殖培育(captive bred)之各類淡、海水觀賞魚,而我國向來亦以生產與貿易出口各類高品質之慈鯛(cichlid)、小型脂鯉與鯉科、淡水江魟(freshwater stingray)、各類觀賞蝦與水生植栽著稱,在海水觀賞魚部分則包括多種類及品系之雀鯛、小丑魚、海水神仙魚與硬珊瑚等。藉由圖片與生物資訊之正確標註、詳實記載與充分利用,不但有助積極發展貿易中轉與異地繁殖,對於資訊與技術加值也能多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