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燕草的花朵由下向上盛開,花瓣開展,就像燕子群舞飛翔而得名,花形高雅美麗,色彩瑰麗,常做為高級切花材料,冬季則可在平地作為庭園花壇及盆栽栽培。葉互生,為裂生掌狀葉,其外型與本屬學名為"Delphinium ajacis"的千鳥草極為相似,外型主要依據葉型的不同,飛燕草為掌狀葉,株型較大,常被稱為"大飛燕",而千鳥草為絲狀裂葉,類似大波斯菊的葉型,株型較小,也被稱為"小飛燕"。
栽培方式
飛燕草為溫帶作物,在台灣栽培飛燕草,需先經低溫春化處理,定植後莖部才會抽長,否則容易形成簇生現象不抽花,所以平地只適合秋冬季栽培,如要在其他季節栽培則須有低溫的溫控室或是移至高冷地育苗才行。長日照與低溫度可促進飛燕草的開花,每日給予2小時的半夜電照,以及在15℃低溫的環境下,可很快的誘導飛燕草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中較陰暗潮溼的 林緣活動,飛行快速敏捷,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 ,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蟲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蕁麻科的冷清草、闊葉樓梯草和赤 車使者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背面,卵呈綠色球形,具數條突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 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的莖、葉下側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綠褐色,狀似捲曲的枯葉。
雌雄鳥同型。前額栗色,其餘背面及尾羽黑色而有藍綠色金屬光澤。眼先絨黑色,頰、頦、喉及前頸淡栗褐色,至前胸稍淡。翼深褐色,尾羽暗褐,尾羽除中央一對外,於內側近末端處具白色橢圓形斜斑。腹面胸以下灰棕色,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羽緣。喙黑色,跗蹠及趾角褐色。
棲地與習性
常於農耕地、鄉村小鎮的住家附近或山坡上空飛行捕食昆蟲,飛行時通常不成大群而成鬆散約5隻以內的小群,飛行高度偏低,一大半的時間多在離地面或植群上方10m以內的低空飛行覓食(Waugh&Hails1983),或混雜於其它燕群中。喜停棲於電線或空曠地區的枯樹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