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小灌木,株高可逹1公尺。莖小枝為四方形,略以二分叉方式生長,光滑無毛。菱形或卵狀橢圓形葉對生、粗鋸齒緣、紙質。羽狀脈十分明顯,質地粗糙。葉片搓揉後具刺鼻的氣味。穗狀花序頂生在枝稍頂端,花序長逹30公分左右,淡紫至藍色的小花,日開2~3朵自花序下方向上方開放,花瓣5片;單花花朵壽命不長僅一日,但花期長逹一季以上。長橢圓形蒴果,每一蒴果含種子2顆。
栽培方式
長穗木生長強健,對土壤的適應廣,喜好生長於陽光充足、溫暖及潮濕的環境,稍具耐旱性。臺灣北部盆植時,宜注意冬季寒流低溫造成的掉葉現象,可移置避風處或套塑膠袋等防寒的作業。用做綠籬時可於進入暖季生長期前進行,在春季進行強剪及換盆、鬆土作業,可保持地上部植群的美觀。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會 訪花吸蜜,雄蝶喜至溼地吸水。在臺灣最類似的種類為大白紋鳳蝶,該種在後翅具有四枚大白斑,本種只有三枚, 另外大白紋鳳蝶後翅腹面弦月紋為橙黃色,而白紋鳳蝶為紅色,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飛龍掌血、賊仔樹和食茱萸等,雌蝶 將卵單產於寄主幼葉或新芽上,卵為淺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紅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 ,常於寄主枝幹上或附近其他場所化蛹。
黑白兩色的小型燕鷗,頭、身體和肩羽黑色,腰、尾和尾下覆羽白色,雙翼的背面灰色,但小覆羽和中覆羽白色,翼的腹面淺 灰色,但覆羽均是黑色。喙黑紅色,跗蹠與趾暗紅色。成鳥非繁殖羽頭頂和耳羽深灰褐色,身體背面淺灰色,腹面白色;頭頂比黑腹浮鷗的非繁殖羽顏色深,耳羽暗色及常出現的淺色眉線也明顯和黑腹浮鷗不同。
棲地與習性
在海邊、河口、濕地、水田或池塘上覓食,活動區域不限於海邊。飛行能力極 佳,可在空中捕捉獵物,常在水面定點飛翔,捕捉水面的獵物,或邊飛邊由水面撈取獵物。
體幹為略呈側扁的紡錘狀,吻端相對近似種類較為圓鈍,且不具唇鬚;體色多為灰黑或深褐,尾鰭比例比對較小。背鰭不具硬棘,軟條數32-37;臀鰭軟條數34-39,脊椎骨數60-69
分布區域
非洲西部及中部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