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樹高可達20公尺,淺灰褐色樹皮,縱裂成條狀。枝條伸展角度較小,幼樹樹冠三角錐形,老樹樹冠橢圓形。生長鱗葉的細枝扁平,排成一垂直平面。鱗形葉,長0.1~0.3公分。雌雄異花,雄毬花橢圓形黃色,長約0.2公分,藍綠色雌毬花球形,直徑約0.2公分,外表有白粉。毬果卵圓形,1.5~2.5公分,藍綠色有白粉,成熟後木質化開裂。開花期春季,果實秋季成熟。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光照不足枝葉容易乾枯。略具耐旱性,盆栽者介質乾才澆水,地面種植者可不必澆水,根系忌積水。天然樹形端正,一般不須進行修剪。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小琉球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海岸林、疏灌草地、都市林和都市荒地等較陰暗處貼近地面活動,成蟲飛行雖然緩慢,卻很少停棲休息,會訪花吸蜜。本種是臺灣產粉蝶中體型最小,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白花菜科的小刺山柑、蘭嶼山柑、平伏莖白花菜、毛瓣蝴蝶木和魚木,雌蝶將卵單產於較低矮的寄主植物葉片上,卵呈藍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植樹的枝條和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為淺綠色,外觀有綠、褐色兩型。
雌雄鳥同色。額至後頸黃褐色,各羽羽軸黑色,連成縱線,體背面包括背、肩、腰、翼、飛羽和尾上覆羽欖褐色,初級飛羽外瓣淡褐色。尾羽暗褐色,有10幾條欖褐色橫帶。腮、喉和上胸橙黃色,各羽羽軸黑褐色,下胸和腹鼠灰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橙黃色。喙黃褐色,跗蹠肉色。
棲地與習性
普遍棲息於海拔300m以下的濃密草叢或灌叢中,少數的生活範圍可延伸至海拔1,000m(Yen1990)。雄鳥的領域性強,所佔領的地盤不容同種雄鳥的入侵,如有不知者侵入,將會被強烈地驅趕。性獨立,冬季則有集小群的現象。多見於樹枝間或叢藪間跳躍覓食,從來不作遠距離飛行。
外型略呈縱扁,具有一比例鮮明的尾部(由肛門至尾柄基部);吻端間銳但口部朝下,並於周緣具觸鬚,體高最明顯處在背鰭基部前緣,胸鰭寬闊。產沉性黏著卵,親魚具孵育行為;因具攝食藻類與撿拾碎屑習性而受觀賞水族市場歡迎。
分布區域
廣泛分佈於中南美洲與南美洲,因此在巴拿馬、厄瓜多與哥倫比亞境內皆有分佈;目前則多有人工繁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