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型態纖細,高度可達60㎝以上。莖叢生,節間長,莖節處略膨大。對生長披針形葉,葉長5~10公分、葉寬0.3~0.5公分,葉色粉綠色。花1或2朵頂生於枝端,5枚花瓣有深裂,瓣上有絲毛狀鱗片為一大特徵。花色以粉紅為主,亦有紅、淺紫、白色等變化,依品種不同,花瓣寬窄與裂片深度有差別。開花期春至秋季。
栽培方式
生長喜好略為乾燥與向陽的地點,否則植株容易長得細長瘦弱。耐寒性強,不耐暑熱潮濕。避免種植於強風位置,以免減損觀賞性。植株建議立支柱,避免花莖散亂、曲折。生長期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綠島、澎湖群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風林、海岸林、草原、公園、都市荒地和農田等處的草叢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蜜吸水,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褐弄蝶,本種前翅較尖,性標長度相對較短,兩者並不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稻、兩耳草、鴨草、印度鴨嘴草、舖地黍、大黍、五節芒、芒和象草等,在臺灣為稻作害蟲之一,但為害情況並不嚴重,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白色半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
體長約25cm。全身大致為灰褐色。眼深褐色,眼周有黃色細圈。背部密布細白點及蟲蠹斑。尾羽上面為灰褐色,有多道不規則窄黑帶。肩羽有一道淡褐色斑。翼黃褐色,最外側4枚飛羽黑褐色,中央有一醒目的淡色斑,雄鳥為純白色,雌鳥為米黃色。內側飛羽有多道深褐色與淺褐色交錯的橫帶。雄鳥喉部有兩塊白色橫斑,喉央為深色所隔開;雌鳥此白斑不明顯,成淡色頸圈狀。胸灰黑色,有紅褐色斑點。腹部米黃色,密布細橫紋。尾下覆羽米黃色。尾羽下面為深褐色,雄鳥最外側2枚白色,末端黑色;雌鳥尾羽全為深褐色。喙紅褐色,尖端黑色。腳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河川中下游砂石混雜的寬闊河床、接近河床的泥石裸地、人車稀少的道路上、機場、大型工業區、大型工地或校園內人少的地面等,近年越來越多個體十分適應在城鎮內的建築物屋頂棲息並繁殖,初步觀察偏好約6至8層樓高的建築,目前國內已有研究者正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 晨昏及夜行性。白天伏坐於地面或平坦的岩石上,依賴本身的保護色來躲避敵害,休眠時眼微張但時時保持警戒。若遇天敵接近,會到非常接近時才飛起。腳短而無力,幾乎不行走,活動皆賴垂直起降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