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部短縮,株徑大約20㎝。放射狀排列生長的葉片多肉化,質地厚實粗硬,葉長10~15公分、葉寬約1公分。葉面有白色壓痕,葉尖端具有銳刺。葉緣有撕裂狀的纖維產生,形成植株最大的特色。終生開花一次,開花株齡10~20年。粗壯的花序從植株中心伸出,高度約3公尺,花緊密排列其上,紅、粉紅、橘或黃色花瓣6枚,花瓣略反捲。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植株耐乾燥、根部忌積水潮濕。種植於地上可不必澆水,盆栽者大約2~3週澆一次水。肥料每季施用一次。盆栽者大約2~3年換土,介質使用排水良好的顆粒土混合粗砂、發泡煉石等顆粒介質以促進排水透氣。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綠島和馬祖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內和林緣等處活動, 飛行活潑快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樹液和腐果等。本種後翅腹面眼紋分裂,近似種中只有長紋黛眼蝶相同,但 該種腹面靠近翅基,有一連貫前、後翅的白色條紋,不是波紋黛眼蝶的數條波紋,在辨識上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五節芒、開卡蘆和李氏禾等,雌 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黃白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觀顏色變異頗大,由綠色、半綠半褐到紅 褐色等非常多樣,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有綠和褐色兩型。
害蟲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心葉牽牛花
作物學名:Ipomoea hederifolia
作物科別:旋花科
雌雄鳥同色。額暗灰色,頭頂至後頸栗褐色,眼先、臉頰、頸側、後頸及上胸暗灰色,而有黑褐色細紋。背和肩羽灰褐色,各羽有栗色斑,翼覆羽雜有栗色斑點和黑褐色蟲蠹紋,初級飛羽褐色,外瓣邊緣赤褐色,有不規則黑褐色斑點。次級飛羽內瓣深赤褐色,有不規則黃白色邊緣和黑褐色蟲蠹紋,尾羽赤褐色,有黑褐色蟲蠹紋,中央一對特紅。腮、喉淡栗色,下胸、腋、腹側和尾下覆羽黃褐色,各羽有栗色斑。喙鉛黑色、尖端較淡,腳灰褐色。
棲地與習性
主要棲息於海拔300至1,200公尺以下之丘陵地,多活躍於雜木林、竹林、灌叢及草叢地,有時也會漫遊到2,300公尺的山區(顏重威1984)。 竹雞多以小群在地面上活動,如突遇驚擾,則快速奔竄入濃密叢藪藏匿,或者躍起朝不同方向散飛,飛翔一短距離後降落,隨即沒入草叢中(沙謙中1986)。 夜棲於樹上,夜宿地點並不固定,多為樹葉茂密之處,高度多在3公尺以下,共宿個體皆並靠一起(鐘裕1992)。
體呈縱扁,幼魚階段體色暗沉,體表多不規則之淺色色塊,尾鰭自尾柄基部為灰白色,並於上下緣有明顯絲狀游離。個體隨成長體色更顯黯沉,體表紋路連接呈波紋狀,但卻與尾鰭白色色塊同時轉趨模糊。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南美洲巴西境內之Solimões河與普魯斯河(Rio Purus)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