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亞灌木,全株密被白色絨毛;三出複葉,互生,橢圓形至倒卵形,頂生葉長2-4公分,寬1.2-1.8公分,側小葉略小;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5片,裂片長披針形;蝶形花黃色;旗瓣闊卵形,中肋於背面突起;翼瓣長橢圓形,基部具魚鱗狀紋;龍骨瓣合生,淡黃色;雄蕊10枚,5長5短;雌蕊柱頭黃色,子房淡綠色,密生白色長毛;莢果成熟時黑色,長橢圓筒狀;種子黑色, 圓心形,具光澤。
栽培方式
全年皆可播種栽培,主要供作為牧草,觀賞,綠肥之利用。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本島北部和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另外龜山島曾記錄過。成蟲出現於常綠闊葉林,飛行緩慢, 會訪花吸蜜,雄蝶會群眾吸水和動物排遺。本種雌蝶前翅斑紋特殊,容易區別,雄蝶在臺灣最類似的種類是白粉蝶 ,本種前翅背面於中室末端多一黑斑,白粉蝶則無,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蛹態休眠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僅知寄主植物為鐘萼木科的鐘萼木,雌蝶將卵單產 於寄主植物新芽和嫩葉上,卵呈淡黃色砲彈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青綠色兩側各有一明顯黃色條紋, 於葉片或附近物體上化蛹,蛹為縊蛹,外觀有綠、褐色兩型。
雄鳥的蠟膜裸露,前額亮黃綠色,漸進至後頸的深橄欖綠色,頦及喉亮黃色,上背深綠色,肩羽深綠色,在前端常帶紫紅色,小及中覆羽常全為紫紅色,但前端及中覆羽也可能為橄欖綠,大覆羽黑色,最內側則帶橄欖綠,在外緣則為檸檬黃的羽緣,三級飛羽深綠色,在最長的羽毛內側上有不同程度的黑色,次級飛羽黑色,在外側有檸檬黃羽緣,初級飛羽黑色,在第1至3支飛羽外緣有很窄的綠黃色羽緣,後背至腰及中央尾羽深綠色,尾呈楔形,外側尾羽黑色,在基部帶橄欖綠,羽尖帶灰綠。胸亮綠黃色帶有橙色,腹部為白色或淡皮黃色,脇灰橄欖綠。大腿有深橄欖綠的縱紋,尾下覆羽淡草黃色有寬的深橄欖縱紋,尾下黑色,末端有狹窄灰帶。翼下黑色。虹膜粉紅到紫色帶藍色的內圈。眼圈裸露部分很窄,呈藍灰色。蠟膜及喙基部亮藍色,喙尖較灰。腳紅至紫紅色。 雌鳥與雄鳥類似,但肩羽及覆羽無紫紅色。尾部尖端帶橄欖綠色。胸部綠色較暗且不帶任何橙色。 幼鳥與雌鳥的不同處在於覆羽的羽緣較圓,初級飛羽有較寬、發散的灰橄欖綠羽尖,以及更寬的尾末端帶。腹面的胸部為較暗及較深的綠色,腹部的白色部分帶有黃色。
棲地與習性
偏好闊葉林及混合林,自平地至中海拔森林皆有分布,台北盆地在都市內的公園及周邊丘陵森林內也很容易見到。性情羞怯隱密,通常靜靜的棲息在樹葉間,不太容易發現。多半單獨、成對或以數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可以觀察到數十隻到上百隻的大群。冬季時會移棲到低海拔的地區。飛行時路徑呈直線,飛行快速,振翅為間歇式,可突然轉向。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