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金午時花為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株高30-100公分;莖直立或斜上,多分枝細長,嫩 枝綠色,生短柔毛或無毛。葉單葉,互生,長披針形或近廣線形,長2-5公分,寬0.4-1.5公分;具有托葉一對,呈線狀披針形,約為葉柄的2-3倍長。花單一或成雙,腋生,;花萼鐘形,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花黃色花瓣5瓣,基部合生;花期夏~秋天。果實為蒴果呈倒卵形,徑約 0.4-0.5 cm,分開後約有4-9 瓣裂;外表光滑無毛或近似 無毛。種子三角狀卵形,外表光滑無毛。
栽培方式
細葉金午時花,生長勢強,在向陽的開闊地為優勢的植物種類,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居家如想栽培並看其花意盎然,則陽光不可少。 目前仍為野花之一,尚未被推廣為園藝品栽培上使用。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小琉球、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的棲地選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喜歡陽光充足的場所活動,成蟲飛行活潑,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只有本種在前翅腹面的中室,具有三枚黑褐色細紋,不過部份有個體差異,再加上季節型的變化,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不管是野外生長或人工栽植的,都可被其利用,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或葉片下,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深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上集體化蛹,偶有單獨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有褐、綠色兩型,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體長39cm。繁殖羽身體大致為黑色而有綠色光澤,尾羽末端羽緣黃白色,背、翼橙栗褐色,覆羽羽軸白色,呈縱斑狀。喙黑色。非繁殖羽全身大致為栗褐色,羽軸黃白色,呈放射狀縱斑。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褐色,有多道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色。下胸及腹部淡黃色,腹側有褐色細橫斑。喙黃褐色。腳黑色,後內趾的爪甚長。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原、丘陵、低海拔山區的河谷平原,喜愛芒草與灌叢雜亂交錯的平坦荒地,也包括蔗田、墓園等人為環境。有很強的地棲性,經常隱身於濃密的灌叢間地面潛行覓食,偶爾於變換位置低飛時或停棲於較高的灌叢時才會被發現。 夏季羽色鮮明且活動頻繁,很容易被發現;但冬季的羽色黯淡,同時變得非常隱密,不容易被發現。飛行能力不佳,經常在穿越鄉間道路時被車撞死。
體幹明顯延長呈繩狀,體表光滑且為灰綠至橄欖綠色,腹部則為褐黃或粉橘色;具鼻管,胸鰭基部具明顯黑斑。背鰭硬棘數7-13,棘間距離較一般多鰭魚明顯,臀鰭軟條數9-14; 脊椎骨數110-113.
分布區域
主要分佈於喀麥隆境內的沿海河川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