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蘭名稱的由來以其主產地在亞洲東部而得名,屬名為Cymbidium,是希臘語舌瓣形似船形之意,其別稱如喜姆比蘭及新美娘蘭都是由屬名的諧音而來,又稱"虎頭蘭",這是因舌瓣的花紋似如虎頭而來,"大花蕙蘭"則是我國的古名稱,在歐洲則有「蘭花之王」的稱謂。
栽培方式
東亞蘭的基部為假球莖,像雞蛋的橢圓形,有8~12片葉包圍著假球莖,花穗從假球莖的基部抽出,花色變化豐富,花穗上著生盛開10~20朵花的壯麗感覺,非其他蘭類可比喻。東亞蘭花芽分化和溫度無關,分化與否取決於假球莖成熟度,假球莖夠大,有充足的養分供應,在6~9月間即可花芽分化、抽出,花芽的發育則與溫度有關,此時若夜溫高於20℃,花芽會死亡,因此要有適當的低夜溫才能開花良好。東亞蘭在花芽形成的初期需較高溫度,得發育到一定長度後,通常是3公分以上,需較低的溫度才能繼續發育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農田和菜園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早期都市中常有荒地或菜園,所以處處可見,現在就要郊區才容易看到,在臺灣沒有近似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旋花科、錦葵科、菊和莧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片或附近植物、土石或落葉上,卵呈黃色球形,具十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黃褐色,腹部具尖銳棘刺。
體長約16cm,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喙黑色,虹膜褐色,背面為靛藍色,頭、腰、尾上覆羽顏色較濃艷,前額、臉及喉黑色,覆羽靛藍色,飛羽黑色、外緣靛藍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濃橙黃色,中央尾羽靛藍色,其餘尾羽黑色、外緣靛藍色,腳暗褐色。雌鳥喙黑色,虹膜褐色,眼環淡棕色,頭上暗灰色,背及腰欖褐色,飛羽及尾羽暗褐色,喉、胸黃褐色,脇灰褐色,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黃褐色,腳暗褐色。雄性亞成鳥體色較雄性成鳥淡,頭部暗褐色密布淡色斑點,背藍色雜有褐色羽毛。雌性亞成鳥背面黃褐色,喉淺棕色,眼環淡棕色,其餘類似雌性成鳥。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台灣海拔1,000m至2,400m之間的山區,喜愛闊葉樹林的中上層,甚少停棲於針葉樹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領域性明顯。常停棲於森林邊緣枝椏上,飛行時通常不做長距離移動。
體呈圓筒狀或棒狀,口裂明顯,下顎稍為突出,具鼻管;幼魚階段具外鰓,個體體側具窗格狀或棋盤狀之深淺不一橫帶;背鰭硬棘數為12-15,臀鰭軟條數12-14
分布區域
非洲幾內亞、尼日與奈及利亞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