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牛的定時授精和CIDR併用的受胎促進效果
作者:歐文華
公佈日期:98 年 11 月 10 日
肉用牛的種牛戶在經營上的重要課題之一是維持一年一產的繁殖效率。但是在日本國內的肉用牛之分娩間隔平均是420日,它和一年一產的距離是差遠了。在此背景下,肉用牛的人工授精之受胎率的低下是常被質疑的。
然而受胎率低下的造成原因是有很多種的,首先養牛戶方面的原因之一是對牛群的管理時間(觀察時間)減少而致發情的發現率低下。另外,牛本身方面的問題則是牛的發情徵候也比昔日來得微弱。不過無論如何,發情發現率和受胎率的低下將可造成分娩間隔的延長。
1995年美國的研究學者巴斯雷氏等發表了併用排卵誘發劑(可放出性腺刺激荷爾蒙的荷爾蒙,以下簡稱GnRH)和黃體退行誘發劑(前列腺素F2α,以下簡稱PGF2α)于牛體以求得排卵同期化(可讓多頭牛集中在預定的時間帶內排卵) 的方法。利用此排卵同期化的方法可不必觀察發情,而直接在某固定的時間進行人工授精。
此種排卵同期化‧定時人工授精法對於最近的泌乳量多的乳牛之發情短且弱之問題可說是良策之一,而且本法在日後亦可能普及于肉用牛方面。
只利用排卵同期化法不管發情與否即實施人工授精時,其受胎率只有50%以下,因此為求得更高的受胎率,排卵同期化‧定時人工授精法的研究是越來越盛行的。
本文是在分娩後的早期對授乳中的黑毛和種牛併用排卵同期化法和黃體荷爾蒙膣內留置劑(以下簡稱CIDR)的改良法(排卵同期化+CIDR法)而行受胎率之比較。再者,為瞭解CIDR之併用對黃體和卵泡機能的影響,亦對血中黃體荷爾蒙、卵泡荷爾蒙濃度的變化做了調查。
資料全文:http://kmweb.moa.gov.tw/種原知識庫/雜誌/酪農天地雜誌/dhi78/dhi78P36.htm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畜牧類 > 牛 > 牛遺傳與育種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入口網關聯文章
主題館關聯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