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乳牛泌乳性之遺傳參數
作者:陳志毅 張菊犁 姜延年
公佈日期:98 年 11 月 10 日
荷蘭乳牛為產乳優秀的高經濟性家畜,其所生產的牛乳是人類優質營養來源之一,因此泌乳性狀一直為育種選拔改進的主要標的。我國自1977年實施乳牛群性能改良計畫 (DHI) 計畫迄今,對乳牛生產性能之遺傳改良頗有助益;依據DHI資料庫統計顯示,自1983至 2005年參加DHI之平均每戶測乳檢定泌乳牛頭數由12.5頭增加至78.7頭,乳牛場經營規模逐年擴大;而個別牛隻之305-2X-ME乳量,則自1983年的5689 kg增加至2005年的7236 kg,305-2X-ME 脂量亦由 176 kg增加至 275 kg 。代表生乳品質的牛乳體細胞數則由1993年的 60.1 萬/mL下降至2005年的 10.4萬/mL。而在美國,1940年代全美約有2,400萬頭乳牛及5,000萬公噸產乳量,經過多年牛群選育與性能改良,至2000年時,牛群規模縮小為900萬頭牛,然而牛乳產量則遞增至7,800萬公噸,平均產能大幅進步。統計1988至1998年間之遺傳改進成果,平均每頭乳產量年增量為221 kg,其中來自遺傳貢獻即達每年113 kg,顯見性能遺傳改進的重要性。
資料全文:http://kmweb.moa.gov.tw/種原知識庫/雜誌/酪農天地雜誌/dhi80/dhi80P36.htm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畜牧類 > 牛 > 牛遺傳與育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