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濕穀熱水處理防止雨季收穫稻穀發芽之研究
臺灣中南部第一期作及北部第二期作,當水稻成熟期間時逢連綿霪雨或遭颱風豪雨侵襲,無法收割晒乾,往往在田間發生直立穗或因倒伏浸於水中,以致稻穗在田中發芽及收穫脫穀後運回之濕穀又因無法立即晒乾,堆積中又發生發芽現象。如在64年(1975)第一期作在六月份連遭十餘日霪雨及陣雨影響使稻穀發生倒伏、浸水、發芽等災害,根據糧食局報告,其中發芽的損失,折算無收穫面積為7,829公頃(約佔第一期作面積2.2%),損失糙米約3000公噸以上,其損失實為可觀。
為搶救此項雨季濕穀的發芽損失,根據過去報告,其措施大致可分為(1)選育休眠性較長之優良品種(湯文通等1955,林正義1955,太田及竹村1970),(2)購置各型烘乾機代替人工晒乾(鄔清標等1974,橋本1974),及(3)用化學藥劑處理稻谷抑制發芽(Mikkelsen等1966,太田1966,藍調1970)等。關於選育休眠性較長之品種除其休眠性受多數因子支配(嚴盛添1968,Nair等1964),又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如成熟期間)而變異,其休眠性的育種似極為複雜,如選育休眠性優良品種,如台南5號(具有短期休眠性)第一期作收穫之種子供第二期作種子用時影響其發芽及秧苗不整齊現象,購置烘乾機代替人工晒乾,由於機械及燃料昂貴,又目前鄉村所有數目及其乾燥容量有限,如遭遇收穫時長期霪雨,僅能搶救極小部份稻谷而已。用化學藥劑處理稻谷,雖然有發現穀殼含有1AA9種Phenol化合物等發芽抑制物質(Germination Inhibitors)。目前尚無實用藥劑的發現,同時成本昂貴亦難普遍應用等,可說目前尚無較為妥善之方法防止雨季收穫時之發芽損失。
筆者等曾做預熟米(Parboiling rice)的預備試驗,在試驗過程中發現雨季收割後堆積中之濕穀,應用極短時間的熱水處理後放置六至十天,可防止其發芽現象,同時經過熱水處理的稻穀品質與正常晒乾的稻穀間,根據品質檢定結果尚無顯著的差異。本文將所得初步結果整理成章,俾供今後防止稻穀收穫時損失研究之參考。
知識樹分類
生產者知識庫 > 食品科學類 > 食品處理 > 農藝食品處理
相關檔案下載
- 水稻病害多光譜拍攝標準作業流程說明114/10/27
- 水稻也來敷面膜!友善水稻省工減碳之紙蓆插秧栽培田間觀摩會114/10/22
- 水稻剃枝蟲來了 臺東農改場提醒農友注意防治分秘夜蛾114/10/17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10期-114年10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10/02
- 秋颱威力不容小覷 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強化防颱措施114/09/19
- 南彰化地區水稻飛蝨類害蟲發生,籲請農友加強防治與管理114/09/19
- 花蓮區農情月刊--水稻新品種示範 為稻農找出最適合宜蘭栽培的水稻新品種114/09/17
- 水稻白背飛蝨現蹤 臺東農改場籲請農友注意防範114/09/15
- 苗栗區農情月刊第309期-114年9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4/09/04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313期-------------水稻韌性調適栽培暨水稻新品種「桃園7號」田間觀摩會-2114/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