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農藥對蜜蜂生理與疾病發生之影響
							作者:吳姿嫺;
							公佈日期:106 年 12 月 08 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人口數急遽上升,世界各國為了滿足全球糧食供應,利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以在單位面積獲取更高量的糧食。隨著農藥的大量使用,漸漸的病蟲害產生抗藥性,人們更不斷的研發新的藥劑來控制病蟲害。農藥雖然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但它並非萬靈丹,人類意識到農藥對其
	他非目標生物的危害,可回溯至1960年代,生物學家發現,DDT會隨著食物鏈累積在生物體中,並造成多種生物生殖能力上的障礙,這才警覺農藥在使用前,需要對環境生物多方安全評估,當然生物學家也不能保證所有農藥都安全無慮。在糧食生產與生物資源永續的天秤上孰輕孰重,一直以來,皆是農藥製造商與生態學家的戰鬥。這個爭議在21世紀再次爆發,從2006年起,許多農業生產重度仰賴蜜蜂授粉的歐美國家紛紛發生蜂群在冬季神秘消失事件,稱之為蜂群崩解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近十年,經過科學家多方的研究,抽絲剝繭發現了導火線源始於21世紀初開始大量使用的類尼古丁類系統性農藥–益達胺、可尼丁及賽速安。這些系統性農藥在上市前所做的安全性評估,看似對非目標生物沒有立即性危害,但為何對蜜蜂族群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透過生物學家的驗證,像蜜蜂這種社會性昆蟲,個體生理上的失序,卻是讓整個族群走向滅亡的關鍵。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 農業昆蟲學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 農業昆蟲-蠶、蜂及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藥 > 農藥殘留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藥 > 農藥毒性及毒理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藥 > 農藥藥害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藥 > 農藥-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 生態保育 > 動物保護與復育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 生態保育 > 生態保育-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 環境生態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生命科學類 > 動物 > 動物-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生命科學類 > 生命科學類-其他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花改場--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114/10/13
- 天敵昆蟲生產優化及整合性害蟲管理技術之應用 (第3年/全程4年)114/09/11
- 臺灣地區西方蜜蜂精子種原庫建置 (第4年/全程4年)114/09/11
- 耐病蟲害高產蜜西方蜂種選育 (第2年/全程2年)114/09/11
- 二化性家蠶種原長期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 (第4年/全程4年)114/09/11
- 花蓮區農情月刊--循環農業的小尖兵 本場展開養殖試驗黑水虻114/06/05
- 花改場--農民學院病蟲害整合管理班結訓 培育病蟲害防治尖兵114/06/04
- 西方蜜蜂提高抗蜂蟹蟎能力之育種方法114/05/19
- 日本溫室氣體連續監測相關技術研習114/04/24
- 植物醫師專欄-經驗分享:破解農藥與施肥迷思114/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