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循環農業的小尖兵 本場展開養殖試驗黑水虻
在生態系中,有一個可能被忽略的角色,亦即取食動植物遺體的節肢動物-昆蟲,其在循環農業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其中黑水虻是國內外逐漸流行的飼養選項,不論是廚餘或者農產畜牧剩餘資源都能快速轉化成優質蛋白質、油料等資源。因此本場113年開始黑水虻養殖試驗,以利未來循環農業利用發展。
黑水虻生命週期約28日、繁殖力強,其幼蟲食用農業剩餘有機物後,5齡之前的蟲體可轉化成蟲乾、蟲粉、蟲油及蟲糞等產品,優質的蛋白質可製作成新興飼料、蟲油可應用於生質燃料,蟲糞則可製作成肥料等多元利用。臺灣目前包括畜產試驗所、清潔隊及生技公司等多個單位投入黑水虻的飼養與研究,應用於處理多種農業及工業剩餘副產物,實現資源再利用。
由於本場過去專注於農業病蟲害防治研究,對於黑水虻養殖並不熟悉,為後續順利推廣及確認應用效率,植保研究室林立副研員攜團隊引進半自動養殖塔,並就黑水虻的飼料基質配方進行研究。由於黑水虻飼養也同時連結去化轄區大宗作物副產物的任務,因此她選擇文旦柚皮和大豆豆粕為基質,並調配各料源比例及使用不同的發酵方法,確保養成後蟲體的營養價值與動物適口性。
林立副研員表示,文旦皮雖有潛力,但也面臨產季集中、含水量高易腐敗、纖維素高及抗生成分等問題。其中柚皮中的抗生成分-萜烯類物質,以及文旦皮與豆渣的碳氮比問題,對後續蟲體產量有明顯的影響。因此她改善預發酵流程、在貯存流程中加入纖維素分解者或纖維素酶等方式改善。
她也表示一開始團隊是以塑膠桶的方式養殖黑水虻,但需要每日徒手翻動,因此引進半自動養殖塔,進行特定的養殖時程操作,如此柚皮豆粕基質能夠達到與雞飼料和廚餘養殖相仿的換肉率。
目前養殖技術與設備只是循環利用的前端,林立副研員強調後續的蟲體和虻糞加工至關重要。未來本場將據此研究成果規劃農業循環示範產線,為未來農友輔導做好準備。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農業昆蟲 > 農業昆蟲-蠶、蜂及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 土壤肥料類-其他
- 植物醫師專欄-改善土壤之田間實作方式114/08/21
- 秋冬季果園草生栽培草種介紹114/07/23
- 植物醫師專欄-作物與土壤健康管理及土壤傳播病害之探討114/06/30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3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2114/06/05
- 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1114/06/05
- 花蓮區農情月刊--循環農業再提升 本場輔導紀元農莊發展循環場域114/06/05
- 花改場--花改場開設農民學院土壤肥料專班 學員受益良多114/06/04
- 畜產專訊第132期(114年6月)114/05/20
- 植物醫師專欄-經驗分享:破解農藥與施肥迷思1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