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景組成對稻田無脊椎動物群集結構與生態功能的影響--11
二、生態系間的聯結脈絡與互動關係
溪流續動觀(River continuum concept, RCC)對於連續水體的生物組成變動有所預測(Vannote et al.,1980),溪流從上游處往下游處流動的過程伴隨著物化環境的梯度改變,並影響著溪流內的生物組成。營養物質與能量在不同的水域與陸域間傳遞多需仰賴大型無脊椎動物,水稻田因水源的取得與排放亦可被視為此一遞移過程中的一環。陸域的稻田也可如同天然濕地般扮演過濾有機代謝物的重要角色,除了植物對於營養鹽的吸收,水域有機顆粒在注入近海以前,也有可能被大型無脊椎動如碎食者(shredders)、採食者(collectors)、濾食者(filters)以及更高階的掠食者(predators)所利用(註:攝食群定義與命名依研究者略有不同)。從 RCC 的假定中,生產力與呼吸作用間的比值在上游處因水體週邊林蔭的影響, 溪流水體生產力略低,其食物鏈的物質與能量供給多數仰賴陸地異源,溪流中游處反而因日照充足、河道略寬,P/R 比值高於 1,有較高比例的藻類附生並使刮食者得以棲住,然而到了下游,過多的沉積物與細碎底質不利初級生產力的形成,P/R 比值又低於 1,水體群集以可利用此處的沉積物的濾食性採食者為多數。新社的稻田環境具有和緩平靜的水體或可類比於下游處之狀態,本研究同樣發現此區稻田水域具有較高比例的採食者。德武稻田的功能組成則具有相對較為多元的攝食功能群,與德武週邊溪流林地的保存有所關聯。生態工程師指的是具有改變、營造或維持生態環境的物種(Jones et al., 1994)。許多生活史跨域(ontogenic shift)的水棲物種,幼齡期在水體中度過,成體離開水體被更高營養階的物種取食, 增加了物質留存在週邊陸域生態系的機會。在許多異源(allogenic)投入以維持作物生產的農田中,透過地景的營造以及合理的農業操作,使得功能性物種以生態工程師的角色得以生存並避免過多的營養鹽流入沿岸,將可維持近岸海洋生態系的健康。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農業淨零碳排- 地被植物對增加果園土壤固碳之應用研究113/11/20
- 農業生態與國土綠色網絡- 苗栗縣西湖鄉文旦產區長期生態調查113/11/20
- 土壤肥料與農業機械-促進瓜果類作物抗逆境複方微生物堆肥之研發113/11/20
- 生物防治與植物保護研發應用-開發草莓潛伏性病害檢測技術及導入抗感病快篩技術於耐病育種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蠶蜂及生物技術研發-二化性家蠶種原延長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113/11/20
- 水稻稻種繁殖一貫化機械作業,臺南農改場辦觀摩會秀成果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機採茶菁結合茶園智慧化管理 韌性技術為茶產業布新局1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