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番茄介質耕栽培技術
依據96年農業統計年報,台灣番茄栽培面積3,936 公頃,年產量在9.68萬噸左右。主要番茄產地大多集中 在嘉義縣、雲林縣、台南縣、高雄縣、南投縣及彰化縣 等地區,而加工用的番茄,則多分布在嘉南平原一帶。在台灣一般市面販售的綠色系番茄有傳統的黑柿種番茄 ,全紅色系番茄則有全紅番茄、聖女番茄、粉紅番茄及 桃太郎番茄。近年來,還出現黃色系番茄的黃金番茄,以及橙色系富含β-胡蘿蔔素小果番茄的“花蓮亞蔬14 1 設施番茄介質耕栽培技術 號”。番茄是世界上重要且具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之一,所育成之優良品種亦眾多,產地遍及全球各地,而且番茄產量極高。番茄富含茄紅素,又有各類的維生素、纖維素、果膠及礦物質,為蔬菜佐料亦可當作水果食用,可生食、加工、榨汁、煮湯、做成番茄醬或罐頭, 不論在鮮食或加工上需求都很大。如今,番茄已普遍認為是營養豐富的食物,甚至曾被美國 的《時代》雜誌依據科學家研究結果,將番茄評選是現代人十大保健食品的首位。在台灣,農業生產受到不良氣候環境影響極大。而作物栽培追求的目標已不再是單純的 要求產量高,更講究的是高品質。傳統的露天栽培番茄方式,已無法滿足此目的,番茄栽培管理務必更精緻、照顧更要求的無微不至。而利用各種設施以改善栽培環境,可以減輕災害損失,達到穩定生產、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甚至調節產期、計畫生產的目的,此是促使番茄生產朝向設施栽培的原始動力。回顧番茄栽培的歷程,歐美國家採行袋植栽培(Bag culture) 技術已有近半百年以上的歷史,此種栽培方式為以非土壤之固體材料為介質的一種無土養液 栽培法,台灣的蔬菜栽培應用袋植栽培起始於1992年前後,主要是因設施內長期栽培番茄等 果菜蔬菜,致使土壤酸化、劣化及連作障礙,農民在生產上勢必要解決連作衍生出來的土壤問題 ,遂有坊間自國外引入「介質袋耕」之技術而流 傳於南投縣埔里一帶之山區,之後逐漸在南投及嘉義等山區及全台各地,已漸漸採用進口之泥炭 土來栽培果菜類蔬菜。由於介質栽培緩衝能力大 ,栽培管理較水耕方式容易,而且收益良好,隨後許多業者將此系統擴展應用到番茄、甜椒、小 胡瓜等高經濟作物之袋植栽培。目前已發展成冬 季種小黃瓜,收穫後再與番茄或甜椒輪作的週年栽培模式。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菊
相關檔案下載
- 種原野外採集之理論與實務.pdf112/08/25
- 紫蘇有機栽培技術.pdf112/07/13
- 紫蘇之栽培與利用.pdf112/07/13
- 台灣花卉之細菌性病害.pdf112/03/06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敵於設施甜椒及番茄蟲害防治應用--06111/10/20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敵於設施甜椒及番茄蟲害防治應用--05111/10/20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敵於設施甜椒及番茄蟲害防治應用--04111/10/20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敵於設施甜椒及番茄蟲害防治應用--03111/10/20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敵於設施甜椒及番茄蟲害防治應用--02111/10/20
- 花蓮區農業專訊--天敵於設施甜椒及番茄蟲害防治應用--01111/10/20